中国通常把正式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当做国宾,因而特别重视,但是只有国家元首的正式访问才能称作国事访问,才是最隆重的访问。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接待的外国正式来访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近1000人次。由于国家重视,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60多年来,接待工作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任务完成得都比较好。
接待工作一般由外交部礼宾司牵头,由外交部有关主管地区司等职能机构以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等单位分头完成。而国宾的安全警卫工作,由公安部负责。每次接待,都会成立一个由外交部礼宾司、有关地区司和公安部相关单位负责人领导的办公室,分头承办、落实有关接待工作。
当年,我作为礼宾司工作人员,经常参加国宾接待。那么,国宾接待是怎样完成的呢?
宿
国宾一般被安排住宿钓鱼台国宾馆。钓鱼台国宾馆是我国专门用来接待国宾的地方,那里流水环绕、环境优美。馆内有15座独立的两层别墅楼,尤以18号楼最为辉煌壮丽。该楼从1959年启用以来,经过数次翻新改造,已经成为功能齐全,方便舒适的超一流宾馆。18号楼的国宾套间在二楼,设大小客厅及单独餐厅、酒吧、两个宽敞卧室、卫生间以及健身房、书房。国宾贴身警卫、医护、秘书等人员房间在国宾套间旁边,可以保证随叫随到。国宾楼下数个套间是给随从的部长级高官准备的,为国宾与其部下谈话、工作提供了方便。总之,力求国宾住进18号楼后,使其就像在国内一样,生活、工作都感到舒适方便。
国宾到达宾馆,宾馆负责人和服务人员在宾馆门口两侧列队欢迎,男女青年向国宾献花。国宾夫妇由礼宾司长和宾馆馆长陪同上楼到国宾套间。国宾套间里已摆放好以我国家主席或政府总理名义赠送的花篮。礼宾司长和宾馆馆长陪同国宾夫妇查看套间陈设,并说明使用方法,然后告退。国宾的随行人员中副部级以上官员住套间,其他人员原则上一人一单间。18号楼旁边的2号楼常常安排国宾其他随行人员。如果随行人员太多,由来访国承担费用的,可能会安排在饭店住宿。目前,我国免费招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分别是18人、11人,一般不超过5天。
行
国宾座车,一般是三排座位的豪华型进口车。国宾座位是车内最后一排的右边,左边为我方陪同首长座位;我方陪同首长座位前的加座是翻译;司机右边是我方警卫位置。这辆车称主车。主车前后各一辆警卫车,分别称前卫车、后卫车,内乘中外双方警卫和医护人员。后卫车后是国宾的备用车,其车型、设备完全同主车一样,一旦主车出故障时,可以马上代替主车启用。备用车后是主宾夫人车。前卫车前是礼宾车,内乘中外双方礼宾负责人。礼宾车前是前导车,车上配警笛、扩音器、闪光设备,以便肃清道路。不过,国宾行车路线,一般会提前15分钟中断交通,采取双向或单向封闭方式,待国宾车队过后再开放。国宾夫人车后,按礼宾顺序,安排身份最高的随行人员车辆。部长级以上官员一般是一人一车,副部级两人一车,司级及以下人员安排乘小面包车。国宾车队中礼宾、安全等有关工作人员,均配备必要的通讯联络手段。
国宾去北京以外的我国其他地方参观,由我方提供交通工具,如专机、专列、汽车等。国宾来往中国的国际交通由来访国负责。
食
为了照顾好国宾的饮食,在国宾来访之前,外交部礼宾司就会通过来访国外交部了解到国宾的生活习惯、饮食禁忌,钓鱼台国宾馆以及举行国宴的人民大会堂,就会据此准备国宾每日饮食及宴会,避开一切可能违反国宾禁忌的食物、调料、气味等。不论钓鱼台还是人民大会堂的厨师们,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不管中餐,还是西餐,都能出色完成任务,一次次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是国宾访问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30多年间,欢迎国宾的仪式一般在机场、车站举行,同时常常组织成千上万的各界群众,在国宾车队经过的地方夹道欢迎。有一段时间,我国还为来访的国宾专机安排战斗机护航。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礼宾进行了改革,自1980年9月1日起,欢迎仪式改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及广场是首都的心脏,我国政治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更庄严、隆重,更具政治意义。另一方面,欢迎仪式地点的改变,省去了很多人力、物力。
欢迎仪式开始前,我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台阶前迎接贵宾。贵宾至台阶前下车,少年儿童上前献花(如有贵宾夫人,则有男女儿童二人献花:女童献贵宾,男童献夫人)。我领导人与贵宾握手,并把我方出席欢迎仪式的官员介绍给贵宾。接着,贵宾将外方出席的官员,介绍给我方领导人。之后,我领导人陪同贵宾走向检阅台(夫人不上检阅台)。
检阅台位于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中央,其后左右两侧飘扬着中外两国国旗。登上检阅台,客右主左,面向天安门广场站定。军乐团开始奏来访国国歌,同时,惊天动地的礼炮,在仪式现场对面的历史博物馆西门外广场开始施放。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炮21响,政府首脑鸣放19响。来访国国歌奏毕,即奏中国国歌,两国国歌奏毕,礼炮也刚好鸣放完毕。在人民大会堂内(北大厅或东大厅)举行的仪式,现已不鸣放礼炮。
国歌奏毕,接着就是检阅仪仗队。只见仪仗队队长,手持军刀,离开仪仗队,正步走向检阅台,在台前约10米处,立正报告:“总统(总理)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我领导人陪同贵宾走下检阅台,沿红地毯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方向前进。在军旗前站定,行注目礼。之后,我领导人与贵宾右转并换位,即贵宾在左,靠近仪仗队一侧,开始检阅。至仪仗队队尾,贵宾向仪仗队队长点头致谢,检阅毕。我领导人与贵宾换位,即宾右主左,返回检阅台站定,仪仗队开始进行分列式表演。
整个仪式不过20分钟,但是甚为庄重、激动人心。这是国宾访华的第一印象,也是礼宾工作的重心所在。礼炮
欢迎贵宾时鸣放礼炮,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始于航海业发达的欧洲。当一艘战船驶入外国港口或在公海上与外国战船相遇时,会互相鸣炮。这既是一种自我解除武装的友好表示,也是一种向对方致敬的表示。1772年,英国规定,鸣放礼炮21响,为欢迎国王和王后的礼仪。1875年,美国国务院与英国驻美公使达成协议,规定按照海军习惯,鸣放礼炮作为迎接贵宾的最隆重礼节,21响最隆重,19响次之。
鸣放礼炮已成为国际上欢迎国宾的礼仪惯例。
仪仗队
仪仗原是古代帝王、高级官员出巡时,护卫人员所持旗帜、武器等。据说,在我国,仪仗队最早出现于公元前的11世纪,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期间。春秋战国时代已比较流行,曾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说法。唐朝时已把检阅仪仗队作为接待外国要人的常见仪式。《唐书》载:“诸蕃首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备戎仗之物数,以戒军令,而振国容焉。”迎宾仪式上“旗帜光鲜,戈铠犀密”。看来,当时仪仗队也像今天一样,十分威武雄壮。
后世各朝代帝王沿用了这种做法,又不断改进,常把作战部队新装备和作战有功的将士选到仪仗队,展示给人。帝王们亲自检阅,鼓舞士气,以增声威。
中国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人数一般为240人,最少为155人,最多时为360人。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我国的“破冰之旅”,以及当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我们在欢迎仪式上都做了特殊安排,三军仪仗队人数为360人。(马保奉《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