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墓群在一座山的山腰上 供图 |
墓室内部较为宽敞 |
从墓中发掘出来的陶俑 |
从墓中发掘出来的钱币 |
昨日从昭通盐津县柿子乡党政办公室获悉,该乡去年8月10日修公路时发现的崖墓群,今年3月底经考古专家发掘,推测出这是一个1800多年前(东汉末期)的崖墓群,共由7个崖墓组成。
柿子乡政府党政办公室主任张举桂介绍,因为发现墓群后要向国家报批,因此一直到今年3月底才开始发掘。此次发掘出来的7个崖墓呈平行分布,长约3米、宽约1米、高约2米。每个崖墓中有一具尸骨,并附有陪葬品,如陶罐、陶俑、青铜器、钱币等。“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被盗墓者偷盗,现在残存的文物大概有20多件,钱币60多枚。”
“有可能是个有权有势的武将家族。”张主任说,由于墓群规模较大,据考古专家说,当时修建这样的一个崖墓大概要两三年时间,而且现场还发掘出一块古代战时护胸用的铜片。考古专家据此猜测,崖墓群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在当时很有权势的武将家族。
目前,崖墓群的发掘工作已经完成,考古专家还将对具体情况作进一步鉴定。
盐津自古为中原入滇的要道,是云南通往四川的北大门之一,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古为僰人居住地。夏商周三代属梁州域,后几易其隶属。这里民族文化底蕴厚重,自秦开“五尺道”以来,盐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此前,盐津还曾发掘过“僰人悬棺”、“西汉墓群”、“宋阿约王墓”等遗迹。
新闻助读
崖墓的形式多种多样
崖墓,是指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崖墓的族属为百越中的一支。
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一般有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后室,随葬大量精美器物。著名的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
东汉至六朝,四川地区流行崖墓。以乐山地区的为代表,往往几十座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有单室、前后双室,也有多室。有一些在墓门、墓壁及石棺上雕刻图案,题材与当地同时期的画像砖类似。
在埃及中王国至新王国时代,为了防盗,国王死后葬于崖墓(岩窟墓)中。
李晓静 (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