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卖炭翁延续数千年仍然存在 工艺几乎与唐代一样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04月15日04:15
卖炭翁
[提要] 湖北麻城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的农民何光元是一位现代卖炭翁。何光元说,他从10多岁就跟着师傅学烧炭,烧炭工艺与古代一样。他烧制的木炭主要是卖给当地人取暖,但由于越来越多人开始用电来取暖,加上村里的山林大多被开发,传统烧炭业面临消亡…[我来说两句]
何光元展示自己粗糙得像树木一样的手。
何光元在山坡上筑了一个土窑。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这首诗将一个烧木炭老人的形象定格在了人们脑海中,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唐代兴盛的烧炭业。

  近日,本报记者在湖北采访时得知,卖炭翁这个古老的职业延续了数千年之后,在当地依然存在。但随着当地山林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新一轮资本的“上山下乡”运动,传统的卖炭翁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湖北大山之中,探秘当地最后一代卖炭翁的生活。

  文、图 本报记者何涛

  《卖炭翁》这首诗里的主人翁生活在唐代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现代卖炭翁早已远离都城,隐身于更偏僻的山区。

  隐身于更偏僻的山区

  55岁的何光元是湖北省麻城市黄土岗镇小漆园村的一名农民,也是一位现代社会的卖炭翁。小漆园村地处高寒山区,属湖北省级重点扶贫地区。

  4月4日中午时分,本报记者驱车前往小漆园村。一路上景色宜人,沿途散落着不少景点。快到小漆园村时,望见远处的山坡上冒出一股白烟,随行的当地农民阿豆用手指着冒烟处称,那就是烧炭的地方。 ”

  出炭时“脸烤得受不了”

  何光元在山坡上筑了一个土窑。土窑的选址按照就近取材的原则。筑一个土窑非常迅速,“5个人用了一天,花了400元的工钱”。筑窑是个技术活。如果窑筑得不好,很可能会塌窑,或出现烧不透或烧成灰的情况。

  站在窑前,何光元讲述了土窑的结构,除了一个装柴门和一个出炭门外,窑的顶部从左到右分别有三个眼:分别为扯火眼、包眼和落后眼。点火后,在3个火眼的作用下,窑内堆放的柴木会反复烧遍。这种烧炭工艺与古代一样。

  每天早上8时,何光元从家里出发,走了一个小时山路来到土窑前开始劳作。

  早上9时开始装杂木入窑。土窑仅有1.5米高,何光元从一个直径只有40厘米的窑口里钻进去,弯着腰坐在窑里把一根根杂木摆好。

  点火需要一个半小时。一窑炭烧制的时间约为24小时,第二天中午11时出炭。其间,他还到附近山上去砍杂木,并背到窑前。

  出炭时,何光元用一个头部带着铁钩的竹竿把烧得通红的木炭一根根拉出来。窑内的温度非常高,每次都会“脸被烤得受不了”。

  被拉出来的炭被立即放到沙堆里掩埋,直到冷却后再刨出来。

  传统烧炭业面临消亡

  何光元说,他从10多岁就跟着师傅学烧炭。最开始他是给大集体烧窑。当时每个生产队里有两三个窑, 村里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烧炭翁。但现在村里烧炭的农民已经寥寥无几了。传统的烧炭业在当地面临着消亡的境地。

  何光元烧制的木炭主要是卖给当地人取暖,但由于越来越多人开始用电来取暖,导致炭卖不起价钱。“100斤150元。”

  目前,小漆园村的山林大多被开发,紧邻土窑的山坡上已种满茶树。烧炭已经变得无处可烧了。清明节过后,全村里仅剩下何光元的一个土窑还在烧炭。烧了几十年炭的他也许到了退休的时候。 (来源:广州日报)

  小资料:卖炭翁原文及背景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