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专家建议地震救援需科学 高海拔救援不能疲劳战

来源:央视网
2010年04月16日01:24

  《新闻1+1》2010年4月15日完成台本

  ——玉树地震大救援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截止到现在,玉树的地震已经过去了将近38个小时时间了,离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也已经过去了一半,现在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过程中,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过去30多个小时的救援工作。

  (播放短片)

  解说:

  学校、医院、民居、办公楼,废墟下不断传来的生命讯号,牵动人心。

  今天,已经到达玉树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争分夺妙。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我们面对每一次灾难时必须拥有的信念。

  昨天下午,在玉树公安局一个倒塌的三层楼房里,青海省消防总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一名被困人员。由于地震引发现场火灾,情况非常危急。刚灭完火,灼热的水蒸气又从地下冒出,天渐渐黑了,救援人员选择用手动工具将预制板凿开一个洞,剪断里面的铁丝,然后用手一块一块将凿碎的水泥块取出,终于,救援人员看到了水泥板下的被困者,她是个小女孩。

  救援人员:

  喝点水,能动吗?

  小女孩:

  这个手动不了。

  救援人员:

  能喝到吗?喂一下。好,坚持住啊,你先别急啊。你脚能动吗?

  小女孩:

  不(能)动,脚个手动的地方没有。真的谢谢啊,我打扰你们了。谢谢,谢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救援人员:

  外面的人再找几个短点的木头。

  解说:

  在用短木头把压在身上的水泥板支撑起来后,这名被困了12个小时的小女孩终于被成功解救,

  救援人员:

  等一下,等一下,抬起来,坚持住,出来了。脚底下,注意脚底下。

  倪宁(本台记者):

  这里是玉树结古镇镇衷心的一个区域,在我身后,这一片倒坍的地方是玉树的民族旅馆,目前,国际救援队到达震区之后,第一个展开救援的地点就是这里。

  解说:

  经过两个小时的艰苦救援,国家地震救援队在倒塌的钢筋混凝房中解救了这个已经被埋了17个小时的妇女。

  王念法(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教官):

  在我们营救过程中已经把她的腿勒死,为啥?血液是循环的,横梁压在她腿上了,如果不系好,出来之后这个血液攻到心脏立马就死了。

  记者:

  目前她的状况怎么样?

  王念法:

  她的状态比较清醒。

  熊传刚(本台记者):

  现在是15日的凌晨3点30分,这里是玉树民族职业综合学校,现在我们可以看见青海公安消防的救援人员正在对一处废墟进行紧张的救援。据我们了解,当时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有10多名孩子埋在废墟里面。

  当地群众:

  那个时候上早自习,就是早到的学生。

  张涛(青海海东地区公安消防支队长):

  目前经过楼房的管理员来介绍,大概还有二十来人,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在做,现在就是缺少一些大型的设备,像挖掘机之类的,只能靠我们的战士在这,靠一些简单的救援工具,坡才倒一些。

  解说:

  在玉树州,民族综合职业学校的学生宿舍,原本三层的楼房现在已经坍塌成不到一层,经过20多个小时,救援队救出了17名学生。

  熊传刚:

  我现在是在玉树县西北牛宾馆,地震发生以后,整个宾馆严重垮塌,据我们了解,地震发生时,大概有20名装修工人和宾馆的服务员被埋压在废墟中。今天一大早,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队员们在这里发现了生命的迹象并开始紧张的施救。

  刘向阳(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副总队长):

  我们昨天晚上到达现场以后,立刻展开搜救行动,搜救出两名幸存者,然后我们修整一个小时以后,采取三路同时并开同时作业的方式,扩大搜救面积。

  刘向阳:

  现在心情非常激动,刚才四名幸存者经过五小时的连续奋战,中国经过几次余震的威胁,我们队员克服了高原缺氧的情况,大家连续作战,挖掘出四名幸存者,这四名幸存者状态非常好,出来的时候都能走出来。

  记者:

  四名出来都不到五分钟是吗?

  刘向阳:

  不到五分钟,当时他们在一个巷道里面,但是我们营救的过程非常深的,营救的过程达到四米多,从上面下去达到四米多。现在是非常好,我为他们的生命而高兴,谢谢大家。

  主持人:

  岩松我们先看一下,因为这次他是发生在青海的玉树,玉树的海拔要比海西藏的拉萨还要高,高海拔对于救援工作的难点会体现在什么地方?

  白岩松(评论员):

  其实它的平均海拔的高度是4493米,对于机场来说,机场的海拔已经接近四千米,直接就导致着相当多的机型没法飞这个机场。因此,对它的救援来说,就已经提高了难度,这一个直接看得到。

  第二个直接看得到的是,有可能使相当多的救援者也可能变成被救援者,因为高原反应。而且现在这个季节,但凡大家对青藏高原比较熟悉的话,在4月份的时候,以往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是不提倡这个时候进这样的地区,一般到了夏天的时候,它的含氧量各方面适应能力会更强。这个时候温度又很低,比如昨天晚上已经有很多到达灾区救援的人员,因为他急,临时上飞机、上汽车,没有带多余的衣服,到底那那儿以后,晚上零度,五级风。今天我还特别看了一下,它的温度,包括风力,明天可能阵风要达到七八级。因此高原反应,加上寒冷的特性,都使救援要付出比在平地上的时候更艰苦的努力,而且非常有可能造成救援者反过来成为被救援者这样的事实。

  主持人: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意味着可能要比在平地救援需要更多的人力。

  白岩松:

  我相信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包括各方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要在海拔相对来说不是很高的地区,我举个例子,比如需要总的人数是一万人参加救援,恐怕面对青海玉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进行的地震久远可能就要投入一万三到一万四的兵力。多出来的三四千救援人员要干嘛?要轮岗,这个时候我们强调,我们到达了前方的救援人员,因为在72小时里头每一时间都要紧锣密鼓地工作,因为他们随时会成为被救援者,那样整个的救援力是急剧下降的。

  主持人:

  因为这次救援是在高原上进行,对于被救者和施救者来说,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这次地震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去。接下来我们来连线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教官卢杰先生。

  卢先生,你好。

  卢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

  你好。

  主持人:

  我们刚才说到有一个施救者的问题,因为到了高原他们本身有一个适应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像这种高海拔,气温低的时候,他们应当注意点什么?

  卢杰:

  高海拔最主要的特点节是氧气比较稀薄,对救援人员来讲,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等一些症状。而且救援队员到现场之后都是长途跋涉,而且要进行重体力的搜救行动。

  针对高海拔地区的救援行动,我想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个就是在人员的轮休安排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平时可能需要5个人,我一个小组完成的行动,在这种高原地区,我们要适量地增加人力,平时在6到8个小时进行一次修整的时候,我们在高原地区可能要缩短时间。

  主持人:

  好,谢谢。

  白岩松:

  我这里要插几句话,因为今天直播开始前的时候,我紧急求救武警总医院的急救中心主任王立祥,因为上次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曾经帮过我们,包括林峰大夫。这一次他迅速给我发了一个像顺口溜一样的东西,在高原突然到哪儿,怎么去应对高原反应。

  主持人:

  你是指的是去救人的人?

  白岩松:

  对,去救人的人。要应对高原反应,因为相当多是从外面进的,而且非常急,没有一个缓解或者准备的一个过程。他给开了这样的一个处方,第一个吃五谷杂粮饭,这个我觉得很难。第二个穿御寒饱暖衣,我觉得这个要力争做到,因为气温非常低,他御寒饱暖之后,应对这种高原反应是有好处的。第三个睡告枕半卧位,我觉得这个比较难。第四个口服红景天,争取吧。皮下注射氧。尤其后两个,不打疲劳战,我觉得这个要多说两句。因为我们到了那儿之后,我相信所有救援人员在面对这样一种惨痛的局面的时候,都会一种发自内心的“我拼了”。但是要知道,有的时候不能仅仅是拼了,如果你能持续作战,你的救援能力会更强,千万不要让救援者变成被救援者。所以在这一块的时候总指挥部利用人员进行适当的调配,让他们不是打疲劳站,否则迅速减员这样一个情况就很难了。最后一个乐观好心态,乐观好心态并不是看到这样一个惨痛的局面乐观,而是说要拥有一种信心,我们一定能够一点一点快速帮着灾区的人们摆脱这种困境。所以我觉得加在一起的时候,这是可以应付高原反应。很多人恐怕要记着这一点,因为都是临时到那儿的。

  主持人:

  可能我们今天提的建议,在现场进行救援的人,可能没法通过电视知道,但是希望后续的一拨一拨的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得到这样的建议。

  白岩松:

  尤其从指挥部的角度来说,不打疲劳战,这个非常难。因为从内心、从道德、从纪律、从愿望、从个人,但是在这个时候要知道,四千米的海拔放在那儿,我们必须拥有一种科学的心态,在着急的情况下,做到不减员,不减员就是增加战斗力。

  主持人:

  一个在高海拔,再有一个语言可能也是障碍,玉树县90%多的都是藏族同胞。

  白岩松:

  而且他还是带有特殊地方口音这样的藏语。

  主持人:

  很难沟通。

  白岩松:

  对。对于很多的救援队来说,救援队他一下子就要分散开,如果相对集中来说,有一个或者几个翻译这就好办一点,但由于是他分散开了,在遇到一些局部的救援情况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艰难,因为它的比例从玉树县来说,毕竟已经达到93%的同胞,在这里语言就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临时的救急或者求救就会显得很艰难。所以我想这一切加在一起都是挑战。

  主持人:

  接下来我们来连线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教官卢杰先生。卢教练,因为刚才我们说了,玉树县93%都是藏族同胞,当救援物资,当救援人员到来的时候,如何跟当地的灾民进行交流?

  卢杰:

  语言障碍可以说也是在救援现场比较大的一个障碍。

  从国家救援队来讲,因为我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一员,我也经常参加国际救援行动,在国际上这种问题更为突出。比如在阿尔及利亚、在伊朗、在巴基斯坦,你说他会说英语,他可能会一点点,有的可能只会说当地的土话,可能到那个时候,我记得最难的一次,我们就是在巴基斯坦营救一个中年妇女的时候,她那一片的人只会说当地的土话,跟我们一起的向导说,我们也听不懂,最后怎么办呢?就找到当地既会说土话,又会说英语的人,把它翻译成外语,再把它转给救援队员。

  主持人:

  我们看报道,当地的一些僧侣也进入到救援队伍当中去了。

  白岩松:

  在这样一个大灾难的面前,从宗教的本质来说,他向善,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保护都会在这里发挥一个巨大的空间。

  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当媒体仅仅看到僧侣来参与救援的时候,一方面感谢他们心中的国家的概念、百姓的概念、同胞的概念、生命的概念。还有一个,它具有某种心理抚慰的因素,因为对于相当多的藏族的同胞来说,当他们看到僧侣出现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会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巨大的安慰,我想这也是他们伸出援手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对灾情巨大的抚慰和支持。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马上连线本台记者李小萌。李小萌在今天到伤员的救治点进行了采访。我们首先连线李小萌。

  李小萌你好。

  李小萌(本台记者):

  董倩你好。

  主持人:

  今天通过你在救治点的采访,你了解整个救援的过程中,当伤员救援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当地最缺乏的是什么?

  李小萌:

  今天我去到的是玉树州人民医院,也是当地条件最好的,接收能力最强的一家医院,也是目前接收伤员最多的一家医院。但是我去了之后,和它之前说的最好、最强形成鲜明的反差,因为所有的建筑有一点裂缝已经不敢使用了,在他们并不宽敞的院子里面搭起了十几个民政救灾的帐篷,而帐篷里面,伤员在里面,几乎看不出任何像医院的条件,只是躺在地上有一些简单的输液的。我们就采访了医院的院长,院长就说,包括他们的医务人员,包括勤杂工,从当天地震发生早上的8点钟一直到我采访的时候是今天下午没有人休息过,几乎很少有人去吃东西或者喝水,去进行抢救。但是他们非常苦于在人员上,包括器材上、药品上非常匮乏,,特别缺的就是纱布、绷带、麻醉药品,包括消炎药,即便连担架都是特别缺乏,人的匮乏也非常明显。在这个地方,除了救援非常紧张之外,每一个医务人员,其实他们很多人家就是在县城的,他自己的情况,家里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到现在都不清楚,这种缺乏是挺明显的。

  主持人:

  你刚才提到了医院它最大、最强,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怎么去渡过这样一个最艰难的状况,当地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李小萌:

  这家医院在今天一天里面,已经送走了100多个比较重的伤员,他们有一些是从玉树的机场去到了西宁或者成都,接受治疗。这一百多人到了机场,我刚才也听到从机场回来的同事说,他们因为缺乏基本的药品和装备,所以没有什么很好的处理方式,就已经送到机场去等待飞机了。就有一队来到广东的救援队员,下飞机之后看到这样的情况,马不停蹄地给他们进行一个包扎固定。但是这些来自低害怕的队员,一下到了四千米,马上投入大体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人迅速都出现了高原的反应。我想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人员上非常缺乏。

  另外在这家医院的时候,我也问他们,我怎么在街上看不到救护车,在你们医院门口也看不到?那个院长就说,现在即便有救护车,根本都是开不过来的。现在此时此刻在大街上您可能想象不到,堵得一塌糊涂,就是说交通像瘫痪一样,这一天的连线当中我都在说这个交通问题,到了晚上我还是想说这个问题。因为当地人跟我讲,有受到惊讶的民众,可能是在往外走,有亲人在里面,并不知道情况在往里走,又有全国各地的大型的车辆,大型的机械,这样小小的县城以前在交通上没有遇到这样的压力。不过疏导可能也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的,不过这种拥堵确实给救援的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呢可能已经听到外面的汽笛声,其实就一墙之隔。

  其实,我们本来是想选一个有一定标志性的现场做连线,我们的车在500米的路上堵了将近一个小时,所以一看时间到了以后,我们就地找了一个相对僻静一定的地方,把直播不车支起来,才能做这样的一个连线。那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可想而知,在每一个现场只有救援队员,但是没有救护车,伤员被救出来,就看到家里人拿着被子或者是床板,把人简单一裹就抬走了。我知道像外伤,比如说骨折,如果没有一个固定就搬运的话,造成二度伤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是特别希望交通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主持人:

  在玉树县里面救援很难,但是如果现在救援队伍想要进去的话,进去的路也很难的。

  白岩松:

  这就是这次救援的时候我们遇到了非常困难的挑战。

  除了刚才说到的高原反应,高原反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交通来说,在这黄金72小时必须有通道。

  我们从空中来看,现在已经非常幸运的是,玉树这样的一个机场还是可以用的。但是由于它的高原所决定的,接近四千米,它对很多的机型要求非常严,因此空路恐怕就是第一个是救援物资,第二个是重伤员的转运。这个机场能够把这样的任务完成的,就很不错了,这是空中。

  接下来我们看铁路,玉树也就是发生地震这个地方,距离最近的青藏铁路是362公里,好消息是这次地震没有损伤青藏铁路,坏消息是青藏铁路也帮不上忙,因为距离是362公里。现在主要靠的是陆路,陆路上表面上看有三个方向可以进入玉树,一个是从西藏方向,一个是从四川方向,另一条是主干,从西宁进去。但问题就是,他们最重要汇到214的国道,从西宁到昆明的国道上。

  这条国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呢?西宁现在是主干道了,820多公里,在这820多公里的时候是双向双车道。你想想现在有多少救援的物资、大型的装备要通过这条道路?因此,今天在8点钟连线的时候,我注意到张全灵他们的的记者已经到达了西宁,都拿到了登机牌,但是飞不了。最后他们大用陆路的方式进入,原本820公里也许10个小时可以到,按现在这种堵的状况,以及路上的状况,大约得16个,甚至可能更长,因此黄金通道现在成了非常致命的东西。

  我们具体回到结古镇里,刚才在连线的时候,李小萌已经明确地说到,其实在结古镇,现在也是州府所在地已经堵车严重,这是跟它特殊的地形是有关的。我们看现在它特殊的地形,它周围三面都是山,它处在一个狭窄的通道之内,因此它的密集度又很高。另外这次的房屋倒塌率是百分之六十一点多,在目前的情况下,我看到救灾指挥部要求48小时之内恢复电,我想想从交通指挥来说,红绿灯等等都非常难。另外大家处在一个恐慌的心理之中,这个只需在恢复当中。我想这一切困难,恐怕从指挥部的角度来说,它也会看得到,应该正是在解决和制止,以及改善这个困难的过程当中。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连线本台记者李小萌的过程中,她说在今天采访的时候发现很多当地灾民,还有伤兵员已经通过飞机运输的方式运到了成都。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正在成都华西医院进行采访的记者,蒋林。

  蒋林你好。

  蒋林(成都电视台记者):

  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

  我想了解一下,因为我们知道有一些伤员不断地运送出来了,我们想知道,有多少人到达了华西医院?另外,华西医院主要他们应对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伤员,他们的准备情况都是什么样的?

  蒋林:

  大概是在今天下午5点钟左右的时候,一架空军的运输机进32位伤员运到了双流国际机场。而这些伤员就会由成都120急救中心的急救车按照一人一辆急救车的方式把他们运送到成都两家大型医院,分别是四川人民医院以及华西医院。两家医院最开始是有16名伤员里保证他们能够更好地去做一个接诊,但是就在稍早之前,我们听说华西医院的16名病人增加到了18人。我刚才我也是问了一下急诊科的主任曹玉,她说有两位其实是陪同重伤员来成都进行就诊的。他们的家人也在地震当中有一些小的伤痛,在来到成都之后,他们跟医生也讲了自己的情况。经过一个完整的诊治之后,发现他们也有一些压迫伤这样的情况,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

  现在华西医院已经把包括这几名家属在在的18位伤员安排在了我身后急诊科上面二楼是SICU病房,也就是外科的急诊室。现在站在身旁的就是华西医院急诊科的副主任金晓东先生。

  我想问一下,现在我们的伤员整体情况怎么样?我听说现在已经有三台手术开始进行了是吗?

  金晓东(华西医院急诊科副主任):

  对,我们伤员整体情况,18位伤员里面15位的情况都比较稳定。另外有3位伤员,一个9岁的小男孩,现在手术中证实是一个脾破裂。另外,有一个成年女性,手术中证实是一个是横结肠破裂和二十指肠破裂。还有一个3岁的小孩子,他是右侧的股骨骨折,大概是这样,我们现在三台手术同时进行。

  从入院到进手术室,这三个病人从诊断、检查一直到进入手术室,没有超过20分钟的时间,还是蛮快的。

  蒋林:

  听到了吗?最快的手术,实际上在入院20分钟之后,已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一个生命的接力。包括我们今天在双流机场等伤员到来是等了两三个小时,从机场到成都华西医院这一段路是我们是高峰进程的。在路上有很多的四个会自发地停下来,交警部门也会进行一个疏导,大家会用一种目送的方式看着这些伤员向他们所即将去的医院方向进发。我觉得成都这座城市,今天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两年以前所接受的爱进行一种回馈,其实现场的每一个人都会觉得,今天晚上的华西医院应该是是今夜无眠。

  我听说你们全院马上还有一个全院的会诊,主要针对的是什么?

  金晓东:

  对,我们接着会有一个全院的会诊,由院长牵头,主要是对这18位患者的整体的病情做一个评估。因为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还不停地给患者做检查,各种各样的检查搜集起来之后,由我们院长牵头,我们相关的科室,有一个专家组,会对每个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究竟什么人该做什么手术,该做什么其他的治疗。

  蒋林:

  明天可能这部分伤员就会根据专家组给出的意见进行相应的手术了,这样也可以说让我们稍稍放下了一些心。而且在大概半个小时之前,许多陪同的家属也在附近的宾馆得到的很好的安置,明天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伤员到来,成都的医院已经至少准备了几百张的床位,等待着更多的长远,希望我们这座城市在这次的抗震救灾当中,发挥我们自己更多的力量。

  主持人:

  谢谢蒋林。

  岩松,刚刚提到华西医院在汶川大地震里面曾经救助过很多伤员,对于这所医院来说,他们有更丰富的救助医治地震中伤员的经验。

  白岩松:

  其实不仅仅是华西医院,我想整个中国。记得不到两年前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定要在灾难当中进步,要用一种进步来回馈一个未来,大致是这样一个意思。我想在两年之前,汶川大地震所积累下来所有的经验,都会在这次玉树的救援当中发挥作用。但是玉树有它非常特殊的情况,海拔、气温,以及交通等等这样的一些因素。

  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都开始变得有序。比如说大家会看到一些乐观的东西。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今天的一个时间表,在24小时之内,交通跟通信基本恢复,虽然堵,但是恢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48小时之内是电,再48小时之内使大致灾难能够住到帐篷里面,这样的一个速度,已经不是汶川的时候所能比拟的。我想这就是一种进步和经验所在发挥的作用。

  主持人:

  现在在玉树灾区需要救治的灾民大概有10万人左右,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他们30多个小时里面,受到的救援情况。

  (播放短片)

  解说:

  就在昨晚,地震发生大约14个小时后,在临时帐篷里搭建的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成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卫生防疫等八个工作组。

  今天,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继续在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考察指导抗震救灾工作。他强调今、明两天是搜救被埋人员和转运重伤员的关键时间,要把握救援黄金时段。

  当回良玉得知经过一夜救援已经救出两名幸存者时,他鼓励大家你们一定要抓紧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

  两年前的汶川地震,使很多人认识了专业救援队的作用。那么玉树地震后,又该如何抓紧黄金72小时呢?今天下午国新办基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震局赈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介绍道,目前灾区已有三支专业救援队伍,在现场实行的是专业救援队伍,与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消防部队协同作战的抢救方式。

  记者:

  这里是青海玉树机场,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飞行,4月14日晚上8点,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120人搭乘空军两架专用运输机抵达这里,现在救援和医护救助工作立即展开。

  解说:

  昨晚8点,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120抵达灾区后一直在四个被埋压人员的地点开展连续施救。

  苗崇刚(国新办新闻发言人):

  青海省救援队派出180人,西藏昌都救援队派出了44人正在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其余各支救援队,预计今日晚些时候能够到达。

  解说:

  事实上,公安部、消防局已调动了宁夏、甘肃、西藏、四川、广东、重庆等十个公安消防总队的近1800人进入玉树救援。然而由于玉树高原,搜救工作面临很多困难。

  苗崇刚:

  第一个困难就是灾区处于高原地区,所以我们很多的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映,搜索犬的效率效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解说:

  另外由于灾区受灾很重,很难从当地政府得到充足的保障,各支专业救援队伍必须依靠自己。就在今天凌晨,甘肃消防总队两辆车,在奔赴灾区途中,由于道路条件极差,能见度低,距离果洛州玛多县35公里处发生追尾事故,一辆抢险救援车发生侧翻,事故造成三人受伤,如何救援别人,而不是反被救援,是每个救援队伍面临的挑战。

  记者:

  想问一下,您刚才说灾区有10万个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目前来看,灾区最缺的是什么?

  苗崇刚:

  刚才讲到了,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调运了20500顶帐篷。

  解说:

  就在今天下午,有关部门还就最受关注的10万人临时安置工作做了介绍。

  苗崇刚:

  向灾区调运了780顶帐篷,这样从棉帐篷的总量上来讲,33800顶棉帐篷可以安置10万人。

  解说:

  由于玉树机场只能容纳三架飞机,运力紧张,来自各地的物资要完全到位还需要一点时间。发布会介绍说,总体上看,灾区救援物资短缺的情况应该在两天左右能够基本得到解决,各方面的物资是充足的。

  主持人:

  现在灾区急需大量的物资,接下来我们就连线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了解一下物资调配的情况。

  邹司长,你好。

  邹铭(民政部救灾司司长):

  你好。

  主持人:

  刚才我们通过记者招待会也知道,现在灾区最需要的棉帐篷,除此之外,灾区还需要什么?

  邹铭:

  我想除了棉帐篷以外,一些御寒的物品,像棉衣、棉被、棉褥,简易的床铺,一些生活用品,像炉子,锅、碗、瓢、勺这一些生活用品,包括像蜡烛。

  主持人:

  照明设施。

  邹铭:

  发电机。

  主持人:

  邹司长,刚才您说了,最快要在两天内才能到达,对于物资调配需要一个统筹,比如从哪儿调更近,更能便捷地到达,这一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邹铭:

  我们这方面考虑两个因素,一个当然是最快,最近原则。如果哪个地方有货源,我们会及时跟这个省的民政部门联系,要求立即组织货源调运。第二个因素就是看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因为像救灾棉帐篷这样的物资,一般不会有储备的,就是本地,本省储备会很少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储备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7个储备库向青海玉树灾区紧急调运这些物资。

  主持人:

  邹司长,我们知道通往玉树的路不是很畅通,你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保证这些救灾物资能够及时到达?

  邹铭:

  可以说能想的办法都在想,一个方式就是空运。我们优先保证最急需的物资,比方说灾区地处高寒,晚上的住宿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空运的方法,可能的情况下要空运帐篷进去。

  再一个就是公路运输,虽然时间很长,大家都知道,从西宁到玉树县有800公里的路程,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能够大量的、大批次的、多梯次地到达的一种运输方式,我们来同时使用。同时在于长距离,我们从其它的中央储备库,从郑州、从沈阳调的通过铁路。相关的部门,像铁道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包括民航,包括部队的空军,都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

  主持人:

  谢谢邹司长。

  岩松你看,现在邹司长说,一个是就近的原则,要最快把最需要的棉帐篷到达灾民手中。

  白岩松:

  这个时候要有一个统筹兼顾、轻重缓急了。什么是最需要的,就像我刚才说的,机场这个时候要用在刀刃上。用在刀刃上就是重伤员的转移,包括急需物资的空运。

  我也注意到了相关的部门已经运去了两套夜间照明设备给机场,原本它晚上是没法降落的,现在是为了增加晚上可以降落的可能,起码就是延长机场的使用期限。

  但另一方面来说,如何让公路的黄金通道保持适当地畅通,这个时候就要有所克制。这种有所克制包括志愿者的车辆。为什么青海给全国的所有的志愿者,已经开始关切玉树灾区的志愿者发出了类似一封公开信这样的,就是说现在由于地势狭窄,交通等等问题,希望大家现在先不来。包括四川已经迅速成立了志愿者组织,但是要求暂时原地待命。

  最后青海的抗震救灾的指挥部专门说了这样一句话,等到形势有所转换,我们需要志愿者的时候,会向全国专门发出邀请函。其实这个时候不是没有看到那颗最热的心,而是要看到通道是有限的,我们如何把黄金通道,在这几个小时里全部让给生命。

  主持人:

  岩松你看,当我们回想起汶川地震的时候,城市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运用到这次地震中的?

  白岩松:

  我觉得就是大家的这种协作。这种协作包括政府与民间组织,包括和慈善机构,包括中央和当地,以及各个省与这个之间。另外,目前仍然处在一个黄金的救援期,因为现在我们算刚刚超过38个小时,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的时候,大家的信心而不是恐慌,安定而不是混乱,对整个灾区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能够想象得到昨夜和今夜恐怕是灾区最难过的时候,因为各地的救援物资虽然陆续到达,但是还很难,有很多的生命可能依然在被救援的过程当中。

  另外,从高原反应的角度来说,昨天刚刚到达高原的人也许一瞬间由于各种惨况,他还没有立即显现出很强的高原反应,但是今天由于持续的疲劳,昨天睡的觉很少,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一种挑战。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从救援指挥部的角度来说,怎么适度让他们不到疲劳的极限,因为在高原反应的情况下,如果疲劳到了极限的话,非常危险。所以这个时候,的确经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我们在这里只能祝福。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