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缺氧、设备难运、缺吃少住、语言不通令玉树救援困难重重
由于现场是粉碎性坍塌,加上我们刚从北京赶来,高原反应比较强烈,围观的群众太多,现场秩序有点乱,救援难度较大。
——国家地震灾害救援队救援人员魏建民
高寒缺氧考验
救援队以前历次救援从未遇到
记者自玉树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获悉,目前,灾区仍然余震不断,救灾工作阻力重重。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在3700米以上,就连搜救犬都不工作了,救援人员的体力、物资、技术等保障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灾区进行现场报道的新华社记者看到,不少救援队员体力消耗过大,在救援间隙他们互相倚靠着休息,脸色疲惫。一直在现场参与救援的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工会主席常志强说:“可能因为高原反应,搜救犬有时根本都不工作。救援工作困难很大。”
现场一位救援人员说,由于水渠垮塌引起大水冲毁道路,很多例如液压撑杆的救援设备无法运送到灾区,所以现在只能用破拆器械进行救援,救援工作很缓慢;其次语言不通、现场秩序混乱也给救援工作增加了难度。
在震区现场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副队长、呼吸科博士樊豪军介绍,目前救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各种各样的车辆涌入当地,有救援的、有运送物资的、也有民间自发来灾区的,导致县城交通异常拥堵;第二,后勤保障方面,救援队已经两天没有吃饭,靠凉水和干粮充饥;第三,高寒缺氧的天气是救援队在之前历次救援中都没有遇到过的。(新华、中国网)
救援阻力大
受灾点多在峡谷地带
交通困难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苗崇刚在15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青海玉树地震救灾抢险工作正有序进行,灾区不存在无法到达地区,但救援工作仍面临海拔高、地形复杂、后勤保障条件有限等三大困难。
灾区处于高原地区,海拔高,无论专业救援队员或搜索犬都存在高原反应问题,很多救援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搜索犬的搜索效率、效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灾区地形非常复杂,救援人员遇到交通困难。主要受灾地点沿峡谷地带展布,交通畅通度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另外,从西宁到玉树约有800公里,陆路乘车需要12个小时,远程施救也对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当地后勤保障条件非常有限,加之出于高寒地带,救援队伍自我保障遇到困难。由于灾区受灾很重,各专业救援队伍很难从当地政府得到充足保障,必须依靠自我保障。在灾民安置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救援队伍也不同程度面临着缺少驻地、即食食品补充等问题。(新华)
翻雪山过冻土
历时十小时抵结古镇
昨日凌晨,记者驱车从西宁翻越海拔4499米高的鄂拉山口和雪山冻土等危险路段,历时十个多小时在傍晚时分终于到达了震中玉树结古镇。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陆续驰援灾区,灾区秩序良好。
在去玉树的路上,记者看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满载援助物资的车和贴有“抗震救灾”字样的医疗救护车、警车源源不断地开赴灾区。
目前在结古镇要找到没有亲人伤亡的家庭非常难。正在救援的武警官兵表示,由于很多群众被埋,大型救援机械不能用,只能用手刨。
由于担心再发生余震居民被山土掩埋,镇周围山上的群众都搬迁到了镇里的平原地区暂住。镇里空地上摆满了民政救灾的帐篷。多杰寺清嘎仁波切活佛说,他从广州、西宁等地采购了1.5吨的药品,分发给附近受伤的群众。
家在新建路的卓玛老人今年84岁了,她45岁的女儿在地震中遇难。昨日傍晚,卓玛老人坐在几乎全部塌了的自家房屋前悲伤地告诉记者,家里的年轻男子这两天都在镇里帮助邻居抢救伤员。虽然水电仍未恢复,但饮用水和食物并不缺。
(文远竹)
首批地震伤员
抵达成都救治
医疗救援现场直击
巨大的汗珠从铁青色的额头滚落下来,李智钢下意识地抬起胳膊肘擦了一下。这位刚过40岁的外科医生,已经连续20多个小时没有吃什么东西了,高寒缺氧和缺乏睡眠使他嘴唇乌紫、眼睛布满血丝。每处置完一名病人,他都大汗淋漓,有几次差点虚脱晕倒在手术台上。
李智钢是解放军第四医院抗震医疗救援队队员。4月14日中午,他和另外38名同事从西宁昼夜兼程赶赴玉树地震灾区以来,已经不眠不休高强度工作了30多个小时。
在医疗队搭建的60个床位的“野战流动医院”里,记者见缝插针,问忙碌的医务人员,感觉累不累,来到高原有没有高原反应?
23岁的非现役文职人员、护士田敏抬起红红的眼睛,用沙哑的声音说:“累啊,累得连高原反应都没了。”
汶川医疗骨干救治伤员
昨日下午5时零6分,运载着36名玉树地震灾区伤员的飞机顺利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他们将分别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廖志林说:“参与救治地震伤员的医护人员全部是参与了汶川大地震伤员救治的骨干。”
(杨明)
卫生部:严防鼠疫暴发
玉树是鼠疫自然疫源地
昨日,卫生部要求中国疾控中心对灾区鼠疫防控形势进行分析评估,并将迅速组织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防范鼠疫暴发和流行。玉树州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近几年该州动物间鼠疫疫情活跃。每年4月旱獭陆续结束冬眠出蛰,灾后鼠疫防控形势比较严峻。(中国网)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