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上午,近千名玉树地震遇难者遗体集中火葬,这其中就有格松的父亲。作为藏人的后代,他此前一直犹豫该如何处理父亲的遗体。最后,还是选择了火葬。
格松没有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只是站在很远的地方目视着这场废墟上的葬礼,默默祈祷父亲的在天之灵安息。
昨日,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附近的山坡上,近千名遇难者遗体被火葬。为及时妥善处理遇难人员遗体,预防灾区疫情发生,青海出台了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强调在处理遗体时要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尊重死者尊严。图为众多僧侣为逝者祈祷。
早报记者 鲍志恒
“我的父亲没了。”40岁的格松神情肃穆,抽着17元一包的“紫兰州”香烟。烟雾中,两行清泪滑过面颊,滴落到桌上的面汤里。
4月15日晚8点,在距离玉树一百多公里的清水河镇,早报记者与格松在一家面馆里吃晚饭。记者知道他是玉树人,家住曲麻莱,但从西宁同行前往玉树的人们没谁知道他的父母和两个妹妹就住在结古镇。强震袭来,他年过花甲的老父亲和其中一位妹夫未能幸免。
这是得知父亲遇难两天后,这位格外谦和的藏族汉子第一次掉泪。
格松是玉树州曲麻莱县财政局的干部,妻子则是另一单位的公务员,两个孩子,一个在西宁读中学,一个在曲麻莱上小学六年级。地震发生时,格松正因公出差,被派到西宁培训学习。
14日上午,得知和妹妹住在一起的老父亲被埋,母亲手臂严重受伤,格松马上打电话,让妹妹、妹夫将母亲接去西宁治疗,自己则筹划着尽快回结古镇处理父亲的后事。
“我真的没想好,也许也想不好。”如果不是格松自己开口,结伴同行的十几个人,没人能从他平静礼貌的谈吐里得知他内心的挣扎。作为藏人的后代,他一直犹豫着究竟如何处理父亲的遗体。按照藏民的习俗,他应该把父亲放上附近山上的天葬台,请僧人做法事,升起桑烟,举行天葬。
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基层政府官员,他很清楚,地震意味着怎样的死亡。
“遇难的藏人那么多,就是做法事的僧人也不够。”格松明白,在这个特殊时刻,应该遵从统一安排,为父亲火葬。
从15日晚上一直到第二天,从西宁前往玉树结古镇的十几个小时里,车上的每个人都没和他闲谈。实际上,在更长的时间里,格松坐在车窗边,一言不发,独自抽烟,一夜都没合眼。
“想好了吗?”天亮了,记者问他。
“不知道,等看见遗体再说吧。”格松递过来一根香烟,眼神迷离。他告诉同行的人们,他父亲的遗体已被当地的僧人安放在附近的寺院,等着他回去处理。他答应带记者去看看他父亲遇难的地方。
16日中午,格松与记者一同爬上结古镇街东道西侧的半山腰,在一座几乎完全坍塌的半砖木结构的房子边停了下来。
“那还是去年才买的。”格松指着压在废墟里的一部新车说。
“人都去了,还管它车不车的。”一直沉默的格松的妻子接了一句。
格松家的孩子,背着书包、戴着口罩的小男孩,腼腆地告诉记者,他最后一次见到爷爷已是两年前了。
“明天上午火葬”,一家三口在屋外默默站了几分钟,格松终于下了决心。“条件不允许,我们都理解,不能给政府添乱。”说完话,格松迅速走下山坡,没理会还愣在那里的妻儿。
17日上午7点半,经家属同意,近千名遇难者的遗体在结古镇集中火化。格松没有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只是站在很远的地方,目视着这场废墟上的葬礼。看着焚烧的火焰,他只有默默祈祷父亲的在天之灵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