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一切为了人民军徽闪耀:聚焦抗震救灾子弟兵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4月20日19:59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0日电 题:一切为了人民——军徽闪耀:聚焦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新华社记者 人民日报记者

  “洪浪涌来的时候,我看见了你;天塌地陷的时候,我看见了你。你用你的突击把希望托起,你不朽的身躯,化作一个民族的挺立。”

  就在中国军队展开玉树大救灾的这些日子里,一位网友在新华网上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面对灾难,人民军队总会为了人民挺身而出,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幕。

  为了人民,这是最坚决的号令;为了人民,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

  心系玉树,子弟兵用自己的生命高高擎起人民群众的生命

  “救人要紧!”

  14日8时,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集合全体官兵,发出了震后的第一道命令。

  地震发生的瞬间,这个位于震中地区的军分区天旋地转。一墙之隔的结古镇街上,人们奔逃哭喊的声音响成一片。

  吴勇知道,此刻他不能犹豫。

  几分钟后,军分区第一个搜救小组冲向倒塌的废墟,出现在了因为无助而惊恐的群众面前。

  驻玉树部队就地展开生命救援的同时,人民军队的一支支救援力量已开始向灾区快速行进。

  北线,大军从兰州、西宁启程;南线,部队从四川直奔西北;空中,伊尔-76运输机起飞……

  这不是一场战争行动,这是一场如战争行动般气壮山河的生命突击。

  截至19日22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兵力12798人。在结古镇等19个任务点,救灾部队承担起了搜救被埋群众、开展医疗救助、转运救灾物资和重症伤病员等任务。

  人民的生命,从来是子弟兵心中最重的挂牵。继2008年的汶川之后,位于青藏高原一隅的玉树,再次成为被迷彩色涂染的高地。

  15日早晨,正在西北牛宾馆废墟上实施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工兵分队队员,被一阵强烈的余震几乎晃倒在地。不到10分钟,又是一次令人揪心的余震。

  “这两次余震估计都有4.5级,如果有一个6级,我们都可能被埋进去。”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工程师刘向阳说。

  整整4个小时,一位满面尘土的幸存者,被队员们从洞口缓缓抬出……

  震后57小时获救、68小时获救……不言放弃的生命与不言放弃的救援官兵一起,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来救我的,谢谢!”重新见到阳光的那一刻,被埋了整整49个小时的30岁的藏族妇女卡吉向救出她的青海省军区独立步兵团官兵说。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当兵的。一看见他们的军装,心里就踏实了。”23岁的藏族青年扎西鹏措告诉记者。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在灾难袭来的日子里,玉树群众记住了那一双双被十字镐磨得血迹斑斑的手,那一个个在无影灯下忙碌的身影,那一架架在狂风和飞沙中振翅的军机。

  到19日,救灾部队抢救被压埋群众1564人,救治伤员20047人,转运伤员及陪护人员1249名。搜救——医治——转运,每一个数字,都是一程又一程争分夺秒的接力。把那生命之火高高擎起的,是另一群年轻而勇敢的生命。

  玉树的这个春天,来得特别晚。高寒缺氧的环境,让一些救灾官兵出现了高原反应。有的战士晕倒在救援现场,有的医疗专家一边吸氧一边给伤员看病。

  科学组织、保障力量,是部队救灾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生命的呼唤,不容子弟兵做任何停留。

  “生命至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无论身体怎么不适应,部队都坚持在第一时间抢救老百姓。”兰州军区政委李长才说,不怕疲劳、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勇于挑战,灾区的每一支部队,都有数不清的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他们的背后,闪耀着这样一行大字: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爱洒灾区,子弟兵用自己的双手为人民建起挡风遮雨的家

  座座军绿色的帐篷,铺展在结古镇格萨尔王广场上。这是从千里之外赶来的二炮官兵为1040名灾区群众紧急搭建的。

  在玉树的每一片平地上,都有这样的“爱民帐篷”。有了帐篷,就有了家,就有了阻挡风雨的墙。

  从抵达灾区的第一天起,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全力营救被困人员的同时,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安置受灾群众,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或许是天下最简陋的餐厅。没有房屋,没有桌椅,只有7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锅,支在灾后的广场上,炉火烧得旺。

  从15日凌晨起,武警玉树州支队在受灾群众集中地设立“便民就餐点”,提供热腾腾的粥和水。结古镇的废墟上,升起了第一缕炊烟。

  青措卓玛是武警战士们从废墟里救出来的。排在等待盛粥的队伍中,这位年近八旬的藏族阿妈不停地念叨:“金珠玛米亚古都,金珠玛米亚古都……”

  武警玉树支队的官兵们,本身就是受灾者。地震发生后,这支房屋严重受损、物资缺乏的部队不仅第一时间投入搜救,还向附近的受灾群众打开了大门。

  世界上可曾有过这样的军营?营区中心的帐篷村里,住满了老百姓。小孩们在嬉戏,大人们有的聊天、有的看书、有的架起了锅灶做饭,帐篷村一侧的医疗站医生在给一些受伤人员诊治。

  “很多老百姓无家可归、一无所有,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武警玉树州支队支队长石华杰说。

  人民军队爱人民。因为爱,万余官兵驰援灾区;因为爱,子弟兵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在玉树机场,卸载物资的官兵们手上磨出了茧花。他们几十个小时未眠,只为把棉被、帐篷等物资早一点送给受灾群众;

  在通往灾区的公路上,武警交通部队昼夜抢通被毁道路,装载机驾驶员邵文生连续作业20多个小时,仅吃了一包方便面;

  在结古镇,一所所由军队和武警部队援建的帐篷学校开始复课,琅琅的读书声重新飘荡在灾区上空;

  在玉树的偏远山区,兰州军区的112支小分队进村入户展开救助。一个个伤病员被转移,一片片废墟被清理,一个个受灾群众领到了食物和棉衣……

  玉树是三江之源。今天,由中国军人和其他救援力量汇集而成的爱,正在沿着这片土地流淌。

  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情暖高原,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深情书写着新的传奇

  “部队官兵就是好,就连借一块破门板都要大老远送回来……”结古镇新建路的藏族群众拉吉让,逢人就夸曾在他家附近实施救援的武警官兵。

  16日那天,搜救官兵们在一处倒塌房屋下发现一名被困的藏族妇女,因为腰和腿被掉下的横梁压着而不能逃生。

  3个小时后,这名妇女被成功救出。但官兵们没有担架,医疗点又离得远,情急之下,连长赵登川就从居民拉吉让家借来一块在地震中损坏的门板和一床棉被。

  “我当时说门板都坏了,家里还有棉被,他们就不要还了。”拉吉让说,可没想到,两个小时后,赵登川带着两名战士,将门板和棉被又还给了他。

  聚集玉树的救灾部队,很多曾参加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

  从汶川到玉树,爱护百姓是中国军人共同的担当。

  “他们是我们藏族群众心中的活菩萨。”次仁卓玛说。15日17时,这位61岁的老人正在自家废墟上清理被掩埋的粮食、被褥,一次余震震塌残墙,将毫无防备的她压在了下面。

  3个小时后,次仁卓玛睁开眼睛,才知道自己躺在了武警甘肃总队临时救护所帐篷里。在这里治疗的每一天,她都能看到官兵忙碌的身影。

  这些天来,无论是在救援的废墟上,还是在结古镇的街道上,救灾官兵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扎西德勒”。来自藏族的志愿者和老百姓们,纷纷加入救灾行列,与官兵们并肩战斗;刚刚安置下来的受灾群众,更是用自己的方式爱护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子弟兵。

  42岁的藏族妇女索杨,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体育场的一顶帐篷里。他们的邻居,就是第一批到达灾区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

  看到医疗队员们喝不上热水,索杨从倒塌的家里挖出一口锅,又从废墟上捡来木柴,每天为救援官兵们烧水。

  “他们那么累,我能帮点小忙就帮点。”索杨说。

  另一个藏族小男孩,每天好几次到医疗队里转,看看哪个水壶空了,就拎回自家装满热水。

  队员问他叫什么名字,小男孩调皮地回答:“阿司匹林!”——几天前,就是这些医疗队员治好了他胳膊上的伤,并且给了他几片“阿司匹林”。

  16日12时30分,在地震废墟中掩埋了近44小时的孕妇才仁求吉不仅平安脱险,还顺利当上了妈妈。

  兰州军区总医院野战医院的一顶帐篷里,成功为她进行了剖腹产手术的医护人员们长长地松了口气。

  才仁求吉和解放军官兵们商量了一阵,为孩子取名“拥军卓玛”。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中午,在这片历经苦难的土地上,“拥军卓玛”响亮的啼哭声,唱响了新的生命希望,也唱响了浓浓的军民情!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