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爱,无声吹响集结号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04月20日21:55
  新华网青海玉树4月20日电 题:爱,无声吹响集结号

  记者廖翊

  出发时,这是一支只有五个人的队伍——4月15日下午,45岁的退伍老兵张佰钰与4位战友从家乡山东临沂急急赶往江苏徐州,当晚10点多乘上由青岛开往西宁的K173次列车。

  4月16日夜里12点,列车晚点到达西宁。走出西宁站,五人队伍“扩编”至20余人——在跨越6个省、长达近5000里的行程中,这支队伍神奇地完成了一次庄严而感人的集结!

  18日早上4点,全副迷彩装备的“临沂老兵志愿者”队伍整装来到玉树抗震救灾前线总指挥部报到并领取任务,开始了在玉树高原的救援行动。

  曾经的绿色,永恒的底色;四把锹镐,两袋煎饼,再赴战场;“军人可以流血,百姓不可流泪”——以忠诚与奉献书写“位卑未敢忘忧国”

  4月14日晚,忙乎了一天的张佰钰回到家。这位曾荣立三等功的退伍军人从电视上得到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即刻与当地的“四位老哥”王凤民、黄夫现、姚文善、刘明辉商定,决定再擎“临沂老兵志愿者”的旗帜出征青海灾区,自己挑头负责。

  五位“铁哥们”有着共同的当兵、参战经历,其中黄夫现、姚文善、刘明辉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兵。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张佰钰便与几位战友组织“临沂老兵志愿者”,驰援四川重灾区51天。

  “军令如山倒”,老兵们把春种扔下了,刘明辉正在家盖着房子,把瓦刀泥筐一扔,径直买迷彩服去了。

  15日晚,当5位离开部队二三十年的老兵一身迷彩服,扛着新买的4把锹镐、两大袋山东煎饼登上列车时,立即引起同在徐州上车的李玉伟、刘向东的关注。这两位从山东滕州赶往青海救灾的老兵迅即加入“大部队”。

  军人对自己的队伍有着天生的敏感。长长的列车上,刚刚离开北海舰队、仍在等待工作安排的军转干部程校锋,江苏连云港市雷锋出租车公司老兵邱永军先后前来张队长处报到。车过济南,来自莱芜的吕伟锋一身崭新迷彩服出现在面前,小伙子1995年入伍,共产党员,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是“临沂老兵志愿者”中最后离开部队的“新兵”。

  曾参加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救援的李玉伟表示:“我们都在老家务农,但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曾经是一个军人,哪怕是和平年代。军人可以流血,百姓不可流泪!”

  列车西行,满载爱心;迷彩之色,巨大磁吸;“在爱的旗帜下我们走到了一起,完成了一次神圣集结,共赴国难!”

  张佰钰一行所乘坐的列车,长驱近5000里,一路吟唱爱的壮歌!

  “我没想太多,只想尽力而为帮帮他们。”说话的是从泰安上车的王动。这位21岁、尚在待业的小伙怀揣向朋友借来的300元钱,便登上列车。上车前,小伙儿上网,查到了“玉树”这个闻所未闻的地名及方位。

  车过商丘,李克岗、马志英夫妇登上了列车。这对在河南柘城县老王集乡务农的中年夫妇,抛下春种的土地和三个孩子,把门一锁就上路了。“我们是典型的农民,也是中国公民,同胞被埋在地下,我们怎么吃得香睡得着?”这对农民夫妇如此解释自己的壮举。

  行至西安,上来了23岁的四川宜宾小伙甘健。由于车票紧张,在济南打工的甘健从西安转上了这趟列车。“前年,我的家乡遭难,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帮助,给我很大触动,我也要做个志愿者,人这样活着才有意思。”他这样说。

  ……

  “我从小向往当兵”,“军人有凝聚力、战斗力”,“他们救过灾,打过仗,有经验”……这些穿着迷彩服的“八零后”、农民这样解释为何加入“临沂老兵志愿者”。

  “这是爱的感召,在爱的旗帜下我们从四面八方走到了一起,完成了一次神圣的集结,大家共赴国难!”来自河北唐山的中年女志愿者李志仙动情表示。

  老兵本色,“新兵”风采,彰显集结合力;三江源头,甘苦与共,谱写爱的诗篇;“做,不只是为心安,而是传给社会温暖!”

  在玉树州体育场的一角,一间不大的板房,便是“临沂老兵志愿者”的住所和“战时指挥部”。记者眼前的张佰钰队长,健壮、魁梧、大气,典型的山东汉子和军人形象。

  当时是19日傍晚,暮色降临,张队长正与队员们联系。

  “信号不好,刘明辉分队联系不上。姚文善一直在海拔5400米的玉树县结隆镇措多村巡医送药,昨晚住在那里,不知今晚能否回来。”张佰钰有些着急。

  队员介绍,为提高战斗力,老兵志愿团实行军事化管理,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一切听从队长张佰钰的指挥。

  来到玉树后,“临沂老兵志愿者”队员以自身技术优势,帮助灾区安装帐篷;发挥军人严谨作风,帮助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地震伤亡家庭、人数的统计,核计并帮助救灾物品的分发,协助维护治安秩序;派出具有医疗专长的队员兵分两路前往偏僻受灾点为群众看病,发放药品;帮助各地抗灾救援物资的搬运、看护……工作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进行。

  “最大的问题是高原反应,由于体力付出大,睡不好,每天只能吃三顿方便面,所有队员都感到身体不适。”张佰钰说。

  然而,条件艰苦的板房内,却是欢融、乐观的气氛。

  “瞧,这是我们今天去山上为受灾群众送食物的照片,藏族大娘和小孩特别开心,向我们竖大拇指呢!”莱芜小伙吕伟锋将他拍的照片一一给记者看,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去的都是汽车去不了的地方,群众特别欢迎。”

  去玉树县仲达乡邱金达村的护理分队回来了,“那里离结古镇67公里,灾情严重,我们把药送到了各家各户,为伤员包扎、清创,在学校宣传平安知识……”同行的邱永军、李志仙介绍,“藏族百姓十分感动,说我们来帮助他们,他们更加感恩祖国。”

  21岁的王动担任搬运任务,他表示,在玉树短短几天,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挂着各地车牌的救援车辆,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真实含义,“玉树是我人生新的起跑线!”

  “我们这个团队所有队员都有一个信念:做,不只是为了心安,而是传给社会温暖。”唐山女志愿者李志仙表示。

  天黑了,帐篷里没有电,看不到队员们的任何表情。只有一只手电的微光,照着记者的采访簿。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