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啊,人家在部队都是扛枪站岗什么的,你到底是弄啥嘞?”父亲崔舒林掐着指头算了算,儿子崔汉军在部队服役已经13个年头了,但具体干的是什么工作,却是一问三不知。这不,他又把电话打到了第二炮兵某安装团,准备好好“盘问”一下儿子。
其实啊,崔汉军干的活科技含量老高了,特别是这几年,他玩起了价值数百万元的“洋装备”——螺旋风管加工机,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如胶带般一层层的钢带瞬间就会变成又圆又直的风管,相当于以往几个人拿着剪刀锤子挥汗如雨忙活10多个小时,加工效率提高了几十倍。你要问这风管有啥用,那也老重要了,导弹洞库与外界的空气交流全靠它呢,没有它,别说导弹会受损,就是人都无法进入。
听了儿子的解释,电话那头的父亲直摇头:不懂!别说父亲听不明白,就是外国专家也曾被小崔难倒过。
几年前,驻地举办进口设备疑难问题解答座谈会,会上崔汉军接连提了3个问题,个个直指螺旋风管加工机的核心技术。
“这可是一直困扰着我们使用单位的难题啊,每年光修理费就得支付上百万元。”几名参加座谈的大型公司技术人员在对崔汉军刮目相看的同时,也都竖起了耳朵,打开了录音笔,等待着外国专家的解答。
一分钟、两分钟……5分钟过去了,外国专家额头上渗出了汗珠,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崔汉军开始学习操作这种风管加工机时,国内引进的总台数还只是个位数,而且唯一的“老师”就是一摞英文使用说明书。为了驾驭这个“洋玩意”,他吃饭瞅着机械,睡觉搂着英汉词典,就连做梦都是如何操作机械。一个月后,当上级机关将翻译成汉语的说明书拿给他时,惊讶地发现这个小伙子已经能熟练操作了。
几年下来,崔汉军的操作水平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加工的10余万米风管性能指标均一次成优,而且无论哪种型号的风管,只要交给他,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前不久,一家机械制造公司慕名找到了崔汉军。他们用某种材料加工风管时,总是不达标,崔汉军一出马,加工出的风管装满水竖起来3天3夜未渗出一滴来!
几年来,崔汉军先后对这个“洋装备”进行了10余次“手术”,大大提高了机械的加工效率。当听说第一代国产螺旋风管机出现时,上级机关专门点名崔汉军到该公司进行实地考察。
由于技术不成熟,国产螺旋风管机还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不能加工大直径的风管。
“我来试试!”当一位技术主管向崔汉军介绍完情况后,没想到他对国产设备进行一阵“捣鼓”后,竟在机械组装现场加工出了直径近2米的风管。
“乖乖,这小子哪来的这本事!”现场的工程师和技术员都看傻了眼。随后,该公司聘请崔汉军为技术顾问,并根据他提出的11条技改意见,很快完成了国产第一代螺旋风管机的改进,机械性能直逼进口的“洋装备”,而且价格比进口的便宜很多。公司老总在第二年申请专利权时,在发明者一栏中专门加上了“崔汉军”3个字。
“我娃有出息嘞,比专家还能嘞!”前段时间,崔汉军的父亲专程赶到部队来看个究竟,当他看到儿子一大摞荣誉证书时,脸上乐开了花,像孩子一样一个个数了起来:10个专业技术比武冠军、4个优秀士兵标兵、仨三等功、俩二等功、还有一个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