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青海54个民族代表齐聚西宁广场 哀悼玉树遇难者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04月22日04:44
昨日,青海各民族群众在西宁新宁广场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青海境内54个民族都派代表参加。记者龙成通摄
昨日,青海各民族群众在西宁新宁广场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青海境内54个民族都派代表参加。记者龙成通摄

西宁小学生哀悼遇难同胞。倪黎祥摄
西宁小学生哀悼遇难同胞。倪黎祥摄

向地震遇难同胞献上洁白的哈达。记者倪黎祥摄
向地震遇难同胞献上洁白的哈达。记者倪黎祥摄

昨日,各民族群众在西宁新宁广场哀悼地震遇难同胞。现场庄严肃穆,省博物馆大楼上高挂横幅。倪黎祥摄
昨日,各民族群众在西宁新宁广场哀悼地震遇难同胞。现场庄严肃穆,省博物馆大楼上高挂横幅。倪黎祥摄

  漫天大雪送玉树青海54民族齐默哀

  西宁昨日上午车停开人驻足 历史定格三分钟

  孩子,别哭。不能再见,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你的气息。因为我坚信,你还在黑暗中啼哭,等待着我的拥抱。

  散乱的废墟上,摆放着你的书包,妈妈会替你背起,不落下一本作业;宿舍的瓦砾下,压埋着你心爱的白球鞋,爸爸会帮你刷洗干净,留着你开运动会的时候穿……

  爱人,别哭。今生缘未尽,来世我们还要牵手。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亲人,别哭。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送别的是今生,留下的是永恒。为了给你送别,亲友和乡邻已为你点燃了指引光明的酥油灯。

  安息吧,我的亲人!今夜的梦里,有我在你身边。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圣洁的祥云,将会祝福,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沉默的玛尼石,将会护佑,这里生生不息的人民。

  本报西宁讯 (特派记者杨明、文远竹)“玉树不倒!青海长青!”西宁市虎台中学的孩子们一遍一遍地高唱国歌,高喊口号,久久不愿离去。昨天上午10时,青海各族群众深切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活动在西宁市最大的广场新宁广场举行,漫天大雪中,近万名各族群众为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两千多同胞默哀三分钟,并排起长队献花,表达深深的哀思。

  这一刻,西宁全城所有车辆戛然而止,全部停靠路边,汽笛声长鸣;这一刻,街道上的行人安静地驻足,收起雨伞,摘下帽子,遥望远方的玉树。这一刻,大地素裹,天宇涤荡,冰雪中的万千“玉树”挺拔傲立,向逝去的生命表达最崇高的礼赞。

  天降入冬以来最大一场雪

  从前天深夜开始,西宁市区就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到昨天清晨,这座高原之城披上了纯洁的银装。这也是自从去年入冬以来西宁市下得最大的一场雪。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并没有阻挡人们表达哀思的步伐,记者在新宁广场看到,清晨7时多,就陆续有市民来到这里,驻足在广场一侧的青海省图书馆大屏幕前,观看电视直播灾区的最新情况。

  青海省博物馆大楼上,高高悬挂着黑底白字横幅,上书“青海各族群众深切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十八个大字,横幅下方的数十阶台阶上摆满了青松翠柏和花圈,台阶两侧长达百米的栏杆上,挂满了白色和蓝色的哈达。“中华儿女血脉相连,各族兄弟苦难同担”、“玉树前面有全国的支援、青海身后有伟大的祖国”、“江河含悲悼遇难同胞,人民垂泪奠救灾英雄”……一条条无声的标语表达着人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无尽的哀思。

  灾区返回的记者也低声呜咽

  青海中建集团党委书记刘德荣带着员工们来了,他们生产的板材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一个400平方米的希望小学3天后就可以建好了,更多的板房也正在筹备中,“看到那么多同胞遇难,心情非常沉重,我们唯有加班加点,赶制这些急需的材料。”刘德荣说。

  来自海西州的蒙古族女大学生德吉玛与同学们开设了一个纪念网站,将灾区的真情故事传播给全国高校的学生们,在网上为遇难同胞表达深深的怀念与哀悼。“我们希望通过爱的传递,鼓励玉树坚强起来,能生存下来就是最幸运的事,活着的人们要坚强,要快乐!”

  上午9时58分,在武警官兵的护卫下,庄严雄壮的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到旗杆顶端之后,又缓缓垂落,下半旗志哀。10时整,防空警报在西宁全城拉响,所有车辆同时鸣笛,广场上全体群众默哀3分钟,深切悼念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低垂的国旗下,无尽的思念中,不少市民默默地流下泪水,一些从灾区刚刚返回的媒体记者也难以控制情绪,低声呜咽。

  藏族阿妈念经祈祷献哈达

  三分钟显得那样漫长,时间似乎已经凝固,三分钟又显得那样的短暂,难以承载下人们心中的千言万语和真情诉说。突然,广场一侧的人群中开始振臂高呼:“玉树加油!青海加油!祖国加油!”领头喊口号的汉子闫长宝是一名市场的小贩,连夜赶制的横幅上写着总书记的题词:“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静默的人群中,只有照相机快门的声音,记录下这历史的一刻。青海民族大学藏音专业大二学生索南加措与60多名同学组成了志愿服务队,他们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等各大医院门口蹲守,一有急救车拉回伤员,他们就主动请缨为伤员提供护理服务。

  索南加措在红十字会医院连续两天照看一位78岁的藏族老阿婆,阿婆手臂和大腿都骨折了,每天需要人帮忙端饭、喂药、翻身,甚至伺候大小便。由于讲的藏语方言不同,索南加措与老阿婆的交流还有些困难,但他尽量地倾听,安抚阿婆的心。

  “阿婆告诉我,地震后她仅有的几个亲人都还杳无音信,非常的牵挂。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阿婆找到她的亲人。”索南加措说。索南加措的同班同学完麻东知则希望,在灾后重建一启动,就奔赴玉树当志愿者。

  10时15分开始,现场各界群众排起长队,静静地向地震遇难者敬献菊花,表达哀思。78岁藏族老阿妈王成才女身着民族服装,手拿祈祷的念珠,在女儿的搀扶下,将圣洁的哈达系在台阶旁的栏杆上。她双手合十,满脸哀伤地闭目祈祷,为遇难的同胞念诵着超度的经文。“虽然我妈妈住在西宁,但是她在玉树的很多亲人这次也受伤了,所以,虽然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但今天妈妈一定要亲自来广场,表达对灾区人们的祝福。”王成才女的女儿说。

  青海境内54个民族

  派代表参加悼念活动

  又讯 (记者刘妍)昨日,西宁的默哀活动结束后,一群群身穿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各式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向在地震中遇难的2064名同胞献花。据了解,青海省境内的54个民族,昨天都派了代表赶赴悼念现场。

  记者手记

  灾区金钱无用

  提前进入“共产”

  在出发去灾区之前,无论是领导还是家人朋友,都无一例外地提醒我,要多带点钱特别是现金“傍身”。我在灾区生活了三天,竟然没用一分钱,不是钱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没有用的地方。在灾区这里,爱心和情义,才是唯一通行的“货币”。

  在灾区,没有公交车,也难见到的士,如果你想去什么地方,在路边挥一下手,很快就有车停下来询问你需要什么帮助,一般都会把你捎上送到目的地。我曾经问一个用摩托车载我的藏族小伙子为何要送我,他说了几句话,但我只能听懂几个词:“好人,帮忙,送你。”

  从进入玉树灾区、到奔波于各居民安置点,让我搭便车的人不下20个。3天的灾区采访,我从未掏出过记者证,连同与我相处多天同住一个帐篷的老师也叫不全我的名字。在这里,职业和身份十分模糊,只有两种人,需要帮忙的人和给予帮忙的人。

  在玉树开饭店的四川广元人刘安华联合了多个玉树的餐饮老板,在结古镇民主路大街上搭了3个帐篷,放上六七张桌子,每天烧大锅饭大锅菜,过路的人都可以进帐篷吃免费的午餐。现在的玉树有个习惯,每家每户煮东西吃都烧一大锅,路过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端起盘子,盛上一盘。

  对于心存感激、相互爱护的人,钱,是一种亵渎。玉树第二民族中学的一名李老师曾向我开玩笑:“我们同吃一锅粥、同喝一桶水、同穿一件军大衣、同住一个帐篷,提前进入‘共产’时代喽。” (记者陆建銮)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