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用自己的双手,迎来这个最美的季节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4月22日06:53
  在“5·12”汶川地震中,陈悟宪遭遇了生死危险。转眼两年过去,老陈此番千里迢迢再赴青川,这个与他有着生死之约的地方,当初的人与事,是否依旧?是否改变?

  本报记者 宋开文

  【同行者】

  陈悟宪:浙江日报国内国际部副调研员、新闻记者,56岁。“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正从熊猫基地采访后返回途中,在震中映秀被废墟掩埋,数小时后在三位羌族藏族同胞的救援下死里逃生。之后每年都会到四川灾区进行感恩之旅。

  【跟进记者】

  宋开文:大地震发生后,在青川县进行为期半月的驻点采访。此后持续关注青川灾后重建,主要作品有《青川,震不垮的精神》、《帐篷里的“战地新闻中心”》、《青川最大堰塞湖成功爆破》等。

  “每来一次,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每次青川之行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和感动之旅。”4月中旬,记者与陈悟宪一同踏上前往青川的路,沿途青山绿水和巨大的变化,令他吃惊不已。

  地点:黄坪乡枣树村

  “标语人家”李玉明农家乐生意红火

  汽车从绵广高速下来,进入青川境内,沿途青山绿水,新房林立,宽阔的公路路面平坦如砥。“两年前刚来时公路两旁瓦砾成堆,一年前房子正修得热火朝天,现在人们早已住进去安居乐业了,变化真是快!”对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新景致,陈悟宪十分感慨。

  来到黄坪乡枣树村。这个在地震后以两副对联闻名于世的村子,老陈记忆深刻,“震后的残垣断壁,河边那条开着拳头大裂缝的公路如在昨天。”

  如今,进入村口即有一条宽阔笔直的路,一望眼去,整洁的村容村貌尽收眼底。在温家宝总理去过的“标语人家”李玉明家,一辆崭新的“吉利远景”小轿车停在门口,老李和妻子正在院坝里晒着太阳剥豆子。他们的农家乐开办以来,生意日益红火,在今年1月换了这辆价值10余万的新车。

  “今年五一,将有200多人从上海和新疆来,我得做好接待准备。”李玉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县旅游局通过网上发布,已帮他联系了很多客源。“到时,木耳、土鸡,我要拿出最生态的菜来招待远方的来客。”

  村支部书记罗义碧则正在村办公室里忙着上网发布农产品信息。就在几天前,枣树村开通了广元市首家村级网站。罗义碧说,“我们村几乎家家都在搞土鸡养殖和经果林种植,这个网站可以帮我们打开市场。”

  村里开网站,在青川是新鲜事,就连同行的老陈也很吃惊:“这在浙江也不多见,枣树村真是变了大样!”

  村支书罗义碧介绍,村里农房重建去年9月前就全部竣工,目前村委会正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全村有100多户养殖了50只以上的土鸡,种植了800多亩核桃树,今年秋天就能有收成,开办了3家星级农家乐……

  关于产业重建,广元市副市长、青川县委书记吴连奇说,灾后重建不仅是把房子修好,“房子当然很重要,但若住着别墅,却只能吃红薯,这算不上彻底的改变。”

  青川县的产业重建,按照“强二优一兴三,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一产独大的格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口援建方,浙江省援建指挥部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富民”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把浙江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青川的优势资源嫁接,使青川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农副土特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升。

  目前,全县已有96个“一乡一业”特色产业项目付诸实施,其中马鹿乡180个钢管蔬菜大棚基地等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川浙产业园12个项目正式落地,引进投资20亿元。20平方公里竹园经济开发区全面启动建设。

  地点:新马公乡小学

  投资300多万的学校有26个学生

  从东河口往里走,山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崎岖狭窄。用了近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青川县最偏远的乡——马公乡。

  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地震后马公乡一度成为孤岛。而今,这个最令人牵挂的深山小乡怎么样了?

  四月的山间,油菜花才刚刚盛开,空气里弥漫着芬芳。转过一条小路,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这就是新修的马公乡小学,一所只有26个学生的学校!校长朱理华正在六年级的班里教孩子们语文课,课堂上只有4名学生。

  地震后,马公乡一部分人搬出了大山,目前全乡仅有500余人,学龄儿童更少。有没有必要投资修建这所学校,当时各方存在不同的看法。投入一大笔钱修一所几十个学生的学校,似乎成本太高;不修吧,山里的孩子只有到40公里以外的乡去读书。

  最后,援建马公乡的浙江省衢州市援建指挥部决定:“为了在大山深处传播文明火种,修!”

  该项目建筑面积672平方米,投资概算300多万元。虽然该项目是浙江省对口援建项目中较小的,但建设难度最大,援建意义也更为深远。

  新投入使用的马公乡小学,是马公乡1952年办学以来面积最大、设施最好、配套最科学的学校。新学期,马公小学按二、四、六年级分3个班,采取跨年招生的政策。六年级班长吴磊说,“要不是有这所学校,我可能就不再继续读书了。”

  全校3个班,共有26个学生,5名教师。深山里,“当当当”的钟声响起,整座大山便沉浸在一种神圣的氛围之中。

  看到大山深处的这座希望工程,陈悟宪十分动情,“孩子们有了学校,他们的眼光才会越过大山!”

  地点:昔日“帐篷新闻中心”

  党政机关要等所有群众都住上新房后才搬新居

  对于老陈,对于本报记者,昔日并肩战斗过的“帐篷新闻中心”当然不能不去。

  这次有些意外,当年的新闻中心依然在县委大院里,只是从大门左侧搬到了右侧的板房里。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说,原来每天聚集了数百记者的新闻中心,已经划出来为群众修安居房了。

  新的新闻中心设在宣传部里,各路记者依旧来来往往,联系采访,搜集素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依然满面笑容,热情招呼。

  陈悟宪似乎在这里找到组织,开心地和宣传部工作人员以及各媒体记者拍照纪念。“这里永远是新闻记者的家!”

  地震时一起 “混帐”(男女混合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过的广元日报记者熊芙蓉,依然在这里。去年,她的一本长篇纪实《东河口绝恋》出版后,引起了不小轰动,她说她基本上有一半的时间一直在青川深度挖掘,今年要再写一本全面反映青川重生的《山歌再起》。

  柳桂华依旧风趣,她说:“过去的新闻中心是 "混帐",现在变成 "夜总会"了——几乎夜夜都要赶稿,开会。”

  在新闻中心,总容易遇上熟悉的面孔,也许不知道来自哪一家媒体,但每一个人都是为报道灾区而来,每一个人都带着一颗热情的心。

  我们问,这板房新闻中心何时搬进永久性住房?柳桂华说,县里有规定,要等所有群众都住进了新房后,最后才轮得上党政机关。

  【记者手记】

  震后多次到过青川,这是一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地方。在灾难中挺立,从废墟上崛起,我有幸见证了青川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坚强、坚韧和令人惊讶的再生能力。

  核桃是青川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在青川,无论在山坡,在路旁,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看到核桃树的影子。核桃树,高大,挺拔;核桃果,坚硬,饱满,富于营养。两年前一个受灾的乡民说,房子倒了核桃树还在,只要核桃树在一切都可以重来,做人就应该像核桃一样。

  而今,漫山遍野的核桃开满了花,花香溢满这个春天。“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再大的困难能战胜。”这就是不屈的青川人,他们以自己的双手,迎来了最美的季节。

  【同行感言】

  我是在大地震中“死”过一回的人,我剩下的生命,就是要见证灾区的重生。在青川看到的这些变化,令我吃惊,又让人无比欣慰。

  因为客观因素,青川县城建设还在进行中,但是越往山里走,越容易看到重建带来的变化。一个蓄水池,一座漫水桥,从细节处总能感受到以人为本,普惠百姓的理念。这犹如涓涓细流,流进老百姓的心田。

  我还愿意回来,一直见证这深山里的凤凰涅槃。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