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在新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4月22日08:20
  今年4月24日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苍穹,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见证。“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进军太空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4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在新起点上再创航天事业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4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依靠聪明智慧和顽强意志,先后自主研制并发射了96颗卫星、7艘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创造了以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三座里程碑为代表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推动我国逐步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卫星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实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计划虽然起步较晚,但“东方红一号”卫星在信号传递形式、跟踪手段和温控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其他国家的首颗卫星,属于世界先进之列。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始,我国卫星研制走过了从技术试验到业务应用、从人造地球卫星到人造月球卫星、从低地轨道飞行到绕月轨道飞行、从短寿命工作到长寿命工作等技术发展历程。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卫星研制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寿命长度、可靠性等都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运载火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从1990年开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商业发射市场,长征火箭已成为享誉世界的高科技品牌。截至目前,长征系列火箭共完成了123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百次发射的历史性跨越和高密度发射的历史性突破,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实现重大突破。“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相继启动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从1999年到2008年,神舟飞船圆满完成7次飞行任务,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有人参与空间试验活动到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等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和独立掌握航天员出舱技术的国家。2007年,嫦娥一号首次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圆满完成,成为中国深空探测的开端,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航天技术应用带动了相关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继“东方红一号”卫星之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如今已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

  40年来我国航天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以来的4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40年。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深化了对航天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计划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起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给予高度关心和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体研制人员攻坚克难、顽强拼搏,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发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我国相继取得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党中央在各个时期对航天事业的重要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40年来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初期,老一代航天人在既无样本可参照、又无完整资料可借鉴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勇于进取的精神和不畏艰险、刻苦攻关的气概,攻克了从卫星热控制到热真空模拟试验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一举打破了国外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40年来,中国航天人立足自主创新,刻苦攻关,逐步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真正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有所作为并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坚持以质取信,视质量为生命,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航天产品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质量就是生命、就是效益。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期间,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十六字方针指引下,自觉按照科研规律精心指挥、精心操作、精心测试,确保了首次卫星发射的圆满成功。航天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科学、系统、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故障归零,做到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确保了航天产品的不断成功。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坚持并发展航天质量观,才能走出一条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的航天发展道路。

  大力造就一流的人才队伍,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和支撑。通过研制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等重大航天工程,我们不仅攻克了一系列尖端技术,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物,更孕育了哺育几代航天人的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航天杰出人物,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需要为最高需要,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尖端课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航天精神,才能为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文化支撑。

  在新起点上谋划新发展

  当前,我国航天事业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遵照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力发展航天科技这个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再创新辉煌。

  着力在履行富国强军神圣使命、谋划航天事业科学发展上作出新贡献。以富国强军为己任,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引领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以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二代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突破以空间交会对接、月球着陆探测、多星组网、新型运载工具、长寿命高可靠卫星平台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和关键技术。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核心优势。

  着力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迈出新步伐。按照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的要求,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出一条适应世界航天发展趋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中国特色航天发展道路。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创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在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和战略性技术领域,加强集智攻关和超前探索,占领国际航天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挥航天科技工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着力在推动航天技术服务国民经济上取得新成效。积极应对太空经济时代的挑战,科学统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产业布局,努力打造航天高科技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航天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力发展包括卫星广播通信、遥感、导航在内的卫星运营服务业,使航天产品与服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