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连著名作家用词都犯错,我感到非常头痛
来源:
中国广播网
2010年04月23日16:27
人类整个社会是由金字塔形的社会向网络型的社会过渡、变化的,文艺和大众越来越接近,它是为人民所享用、为大众所接受的,但这并不等于文艺的大众化不会付出代价。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措词时非常注意师承关系,就说“我”这个字从哪儿来的,是孔子用过还是孟子用过?是《庄子》上有过,还是《淮南子》上有过?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是一棵大树,每一种语言、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作品都是长在这棵树上的一枝、一叶、一花、一果,所以你要不断师承前人的语言,要找来历、找出处,这就要求你的语言和这棵大树相匹配。虽然它影响创造性,但它增加了这个大树本身的繁茂和和谐。
文言文相当雅,却不太好懂。因为中国古代人们是在竹简上刻字的,字越少越好,比“电报体”还要“电报体”,所以也有脱离老百姓的问题。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语言,它就是贴近口语的古代白话。白话虽然不太多,但一直没有断过。《红楼梦》是白话,《金瓶梅》是白话,《老残游记》《儿女英雄传》这都是古代的白话。
再后来就是“五四”时期引进的翻译语言,这些带有翻译味的语言对我们影响非常之大。外国的文学作品受西方油画的传统影响较大,所以这些翻译的语言在描绘上——描绘风景、描绘静物、描绘饰物、描绘空间——有非常精细的说法,而且它的心理描写也非常丰富。大量的翻译语言已经影响了我们今天的说话方式。
这些语言都是我们的财富,但是今天我们常常在作品当中看到,人们对这些语言财富的运用并不熟练,并不得当,常常会有一些失误、别扭之处。有一些用法很奇怪,也不知道到底是从谁那儿开始的。比如有人在形容一个人对一件事不重视时会说:“这个事我跟他说了很多次了,他始终不以为然”。“不以为然”是反对、否定的意思,不重视是“不以为意”,我们应该说:“我跟他说了多少次了,他也不以为意”。但是现在很多人——包括很多著名作家都说这是“不以为然”。现在人们开始受港台的影响说“不尽人意”,这也是非常别扭的一句话,因为它原来应该是“不尽如人意”,现在被说成了“不尽人意”。
会不会由于错得太多了最后就变成正确了呢?我也不知道。我们解释小提琴演奏时常说“他演绎得非常好”,这个对不对?我确实感到非常头痛,这又回到语文的问题上了。 王蒙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