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护队车辆途经危险地带队员们奋力推车医疗队员精心诊治藏族同胞 新华网消息(孙进军)这是一个离玉树县城最远的村庄,地震发生后,因道路塌方、路况复杂、通信不畅,军地救援人员进不去,当地受灾情况不明,201户1142名藏族同胞处境不详。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到达这个村庄虽然只有110公里,但需翻越海拔4900米的唐龙雪山,而且车辆只能在不到2米宽的峭壁山路间穿行。
有一支敢打必胜的医疗救护队,受命前往执行医疗救治任务。总参总医院9名队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风雪兼程32小时,完成了这份使命。
谈起这次经历,带队前往的总参总医院院长刘希华至今还心有余悸,他说:"这次真的差点回不来了!"。
4月21日下午2时,刘希华接到玉树州和军队前指电话:"因道路中断,仲达乡歇格村至今灾情不详,请你部派出精干力量前往救治群众、了解灾情!"
挂了电话,刘希华立即召集医疗队队长徐燕杰、政委胡建国和各医疗组长,召开支委会研究确定执行任务方案。
"我是党员,我上!""我身体好,就让我上吧!"得知这一消息,队员们堵在医疗队指挥部帐篷外纷纷请战。
很快,医疗队成立了由院长刘希华和医疗队政委胡建国带队、7名队员组成的党员突击队。队员都有着丰富的救治经验:李宏伟曾执行过利比里亚维和任务,郭青云、阎大钧参加过汶川抗震,张斌参加过北京奥运医疗保障……
当天下午3时,向导到来,突击队员们马上携带医疗设备和药品,乘救护车紧急向指定地域开进。
推土车开道冰雪阻路医疗队途中停车为群众看病 驶出玉树县城,救护车开始向海拔4900米的唐龙雪山爬行,道路左边紧贴峭壁,右边是万丈深渊,向下看是蜿蜒曲折像腰带状的通天河,抬头望去是松动的巨石。
"车在路上跳,人在车里跳,心在嗓子眼里跳!"为缓解气氛,胡建国开起玩笑。
在北京跑惯平路的司机魏阿宝,此刻在雪域高原上行车,确实是个不小的考验。天空时而飘雪,时而下雨,道路变的泥泞,轮胎不停地打滑,排气管"突突"地冒着黑烟。前面一个高坡,魏阿宝加速试图冲上去,可是车冲到半山腰,开始缓缓向后滑。
"刹车!"刘希华大喊一声,救护车嘎然而止,大家纷纷跳下车。好险!半个轮胎悬在空中。刘希华开始带领大家推车,车推了上去,队员们都捏了一把汗,蹲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
谁也不知前方会发生什么。由于塌方,有几段山路塌陷,挖掘机在不停疲惫地推挖。就这样,挖掘机修一段,救护车走一段,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遇险多少次,没人记得清。
6小时后,天色已黑,队员们抵达海拔4900米的唐龙山顶,路程刚走了一半,接下来是下山路。这时,大家的高原反应开始加重,脸和嘴唇变得乌紫,有的队员开始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带的干粮一口也吃不下。
站在山顶,刘希华开始沉默:是进是退?他有些犹豫不决。进,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无法向队员家人交代;若是退,又怎么向那201户藏族群众交代?短暂犹豫后,他一咬牙,决定继续前进。
抵达仲达乡歇格村后,已是晚上11时。这11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8个小时。
医疗队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巡诊为群众诊病藏族群众向医疗队挥手告别 "你们可是救星啊!"见到医疗队,村支部书记索南扎西一家感动不已,赶紧把队员们迎进帐篷,端来热腾腾的方便面,摆上纯正香美的风干牛肉,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远方来客。当晚,队员们横七竖八地挤在书记家不足4平方米的仓库里打了个盹。
经了解,尽管当地灾情不重,但许多房屋毁坏,不少群众受伤。由于政府救灾帐篷运不进去,群众只能睡在简易单薄的帐篷内,砸伤、感冒、冻伤、关节炎等疾病较为普遍,村里缺医少药,患病群众只能硬扛。
第二天一大早,顾不上吃早饭,刘希华带上队员,挨家挨户为群众巡诊、查体、诊治。半天功夫,队员们走遍了歇格村的村村落落,200余名患病群众得到及时医治,队员们还把两大箱药品留给村里。
"感谢金珠玛米!是你们为我们治了病,还送来了"救命药"!" 临别时,藏族群众纷纷跑来送行,他们有的送来了香喷喷的奶茶,有的带来了热呼呼的青稞炒面,有的为队员献上洁白的哈达,向医疗队表示敬意。救护车已走出两公里外,回头望去,群众们还在不停挥手......
返回的征程,仍然艰险。在往返仲达乡歇格村的32个小时里,最揪心的还是后方焦急等待的医疗队员。因手机没有信号,32个小时杳无音信。当9名队员凯旋时,后方的全体队员列队欢迎,热泪盈眶。
根据玉树州政府和前指安排,指定总参总医院与仲达乡卫生院建立医疗帮带关系。4月25日下午,仲达乡卫生院院长庚尔索南专程来到医疗队驻地,代表全乡群众向医疗队表达谢意。之后,双方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签约仪式。仪式上,总参总医院院长刘希华表示,今后将定期为仲达乡卫生院免费培训骨干,每年赠送一定数量的药品、器材和设备,并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帮助当地卫生院提高医疗水平,全力支持灾区重建。
依依惜别总参总医院与仲达乡卫生院签订帮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