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李长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10年04月27日15:28

  李长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本刊记者 宗华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随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说出上述这段话,文化体制改革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的焦点。

  观察人士指出,这是总理政府报告中,首次全面阐述国家文化观,将“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单独列出一个标题来重点阐述。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将迎来新一轮政策“东风”。

  2010年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四川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李长春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今年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意义:关乎全局的重大决策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运与国运的关系,从来都是兴衰与共,唇齿难分。因此,当1978年中国迈出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十六大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从那时起,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重点更加明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顺利推进。

  2006年5月,李长春同志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总结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要求文化工作者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李长春同志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卫生体制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拓展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空间,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原有文化体制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基础和体制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

  文化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体制的模式上,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握大量国有文化资源的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有些国有文化单位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党的十六大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的同时,要加快自身体制的改革,使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存在的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设备陈旧、文化单位缺乏活力,以及外来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侵权盗版屡禁不止,甚至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生产力还有待进一步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文化发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文化工作者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激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自身繁荣,使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文化产品进出口存在严重逆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基本结束,国外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将不断涌入,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我们的许多国有文化单位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实力。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发展,就会面临既走不出去又守不住的危险。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促进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迫切需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哺育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面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环境,面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文化渗透的形势,面对我国文化市场资本和投入日益多元的复杂局面,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市场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关系到民族精神与文化力量的丰富和增强,关系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现在,一方面文化市场上非公有资本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公有制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之外,造成“主体”缺位。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继续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文化领域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冲击,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

  改革思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上述会议的讲话中,李长春同志提出了以下意见:

  1.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坚决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2.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4.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5.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

  其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被学者认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长春认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李长春指出,长期以来,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性质相混淆,事业的职能和企业的功能相混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着力解决这个体制弊端。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区别、功能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事业。贯彻这个思路,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就能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两个轮子。

  今年两会期间,李长春同志在四川团参加审议时,指出今后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破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要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所对应的恰恰就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两个轮子”。

  改革机遇:从改革的“试验田”变成大面积的“丰收田”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然而,以创意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据统计,2008年至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2009年,文化产业何以能逆境中破茧而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新潜能?

  这一方面来自文化产业的自身优势。在3月5日的讨论中,李长春特别强调,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李长春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拉动居民消费;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扩大就业、带动创业;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的来看,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逆势上扬,则得益于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得益于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保障。

  2009年8月14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李长春作重要批示,强调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9年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提出了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相应政策措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总体要求。

  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八项“加快”之一。

  2010年3月的两会上,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成为重要题眼……

  正是在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文化产业迎来了难得机遇。

  成就最为显著的当属电影业,2009年我国电影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较2008年增长50部,全国城市的电影票房收入达到62.0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42.96%,平均每天增长1.7块银幕,全国主流院线银幕总计达到4723块。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兴东认为:“国产电影正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活跃局面,不同题材和类型的作品仿佛催化剂般,弥合着电影和观众久违的情感关系,加速市场的不断升温,抗衡好莱坞大片的强势出击。”

  新闻出版领域也不甘人后。以出版社为例,在全国580家出版社当中,有80%的出版社已经完成了转体改制,出版业改革已从“攻坚”进入“决胜”阶段,一些出版社还和其他产业联合,创造了较好的效益。2009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0%左右,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图书出版27万多种,总印数超过70亿册,产值约780亿元,销售增长20%左右。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文化融资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华谊兄弟公司成功上市创业板,中影集团、光线传媒也筹划着上市,电影业开始进入资本市场,标志着文化体制的改革进入实质阶段。这对资本市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却是一大步。庞大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市场运作经验给产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文化产业的逆势崛起,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从2009年下半年,李长春同志在江苏、浙江、广东、湖南等地进行了密集调研,调研重点即“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对正在继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李长春给予了积极评价。他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文化建设活力显著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营性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增大、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顺应了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李长春同志同时强调,目前,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总体上还处于“试验田”和“盆景”的阶段,没有成为“丰收田”和“百花园”。他希望各文化大省继续保持良好改革势头,逐步从改革的“试验田”变成大面积的“丰收田”,为推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新经验、作出新贡献。

  对于中央的殷切希望,两会热议文化产业的代表和委员有一个共识:现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遇上了极好的时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昂首登上了经济振兴的舞台。

  就在两会召开的3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而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进行了第三轮公演,出票依然呈井喷状态,提前一个月,票已全部售罄,“国家大剧院门口每天都有拿着钱等退票的观众。”《复兴之路》获得巨大的市场成功,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优秀作品的代表。也许正如其名所示,它所展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更昭示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