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河南老人回忆“潜伏”旧事 情报常藏到狗尾巴下

2010年04月28日08:54

    来源: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裴蕾 实习生 柴琳琳/文 晚报记者 常亮/图

  昨天,84岁的张守勤来电:“前段时间我天天看电视连续剧《潜伏》,每次都很激动,因为我想到了自己当年做红色情报员的经历,我想说出来,行吗?”

  在他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郑州老人。  

  张守勤和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第一次送情报

  组织游行示威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

  河南省西华县。

  按照上级的部署,豫东特委地下党员沈东平、王子英正在酝酿发起一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组织农民联合起来游行示威、粘贴宣传标语。

  如何把消息传递出去?

  这个任务,落到了当时年仅10岁的张守勤的身上。

  “我把一个个情报,藏在自己的鞋子里、裤腿里,跑到枣口、肖红、朱湾等村庄的农民协会,送给协会和各联络点的负责人,告诉大家游行示威的时间和地点,组织统一行动。”

  张守勤说,因为自己年纪小,没有引起敌人的注意,所以传递情报的任务得以很顺利完成。

  在游行示威当天,参加的学生和农民弟兄格外多。身穿母亲亲手缝制的紫花布童子军新制服,手举小红旗,年龄最小的他走在了最前面。

  游行示威整整持续了两个星期,走遍了西华的几十个村庄。

  直到今日,74年过去了,当年游行示威的情景一直牢牢印在张守勤的脑海中。

  情报经常藏到狗尾巴下面

  这次传递红色情报成功后,张守勤丰富了经验,从此,他开始了情报的传递工作。

  如何既传递情报,又保证不让敌人发现?

  在前辈们的帮助下,张守勤使用了各种方法:当时为了方便传递情报,他们特意养了一只狗。在外出送情报时,经常把写有情报的纸条藏在狗的尾巴下。

  “听过鸡毛信的故事吗?那上面的小情报员是把情报藏到了绵羊尾巴下,避过了敌人的检查。我们这种方法,也算得上是翻版‘鸡毛信’了。因为敌人对这些小动物是不会过多关注的,更不会想到情报会藏在狗的尾巴底下。”

  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小小年纪的张守勤每天都紧绷着神经,除了必要的查探情报外,白天轻易不敢出门,经常是晚上出去联络同志,活动活动,而且睡觉从来不敢脱衣服,因为只要有风吹草动,就必须立即搬家。

  “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夜搬过两次家。”张守勤说。

  孤儿院内发动“夺粮斗争”

  最难忘的一次“潜伏”经历,是他带领县救济院孤儿们开展了“夺粮斗争”。

  西华县救济院,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福利院,里面住的都是失去父母的孤儿。

  按照当时救济院的伙食定量规定:每人每天1斤小米。

  “可是,当时的院长孙景贤是个国民党顽固派,他为了贪污,就不顾孤儿的死活,克扣孤儿的伙食费。”张守勤说,“他发给每人每天就三两小米,每人每顿只能合半碗米汤。”

  克扣的直接结果是,救济院里的孤儿饿死饿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了解到救济院的实际情况后,豫东特委地下党特别指派他去开展一项旨在解救孤儿的行动。

  进入救济院后,在地下党的领导下,他一方面和救济院的孤儿们一起,悄悄地通过割野草、织草席卖钱,解决生活问题,一方面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影响,让外界知道救济院孩子们的困境,引发社会关注。

  一天,以煽动学生闹事的罪名,张守勤被孙景贤的打手们打得浑身是血。

  也正是这次流血事件,被地下党县委书记王子英获悉,并向国民党提出抗议,要求增加孤儿伙食。

  迫于社会压力,孙景贤不得不增加了孤儿院的生活口粮。

  1940年,他来到了郑州地区,正式参加了抗日游击纵队。

  现在84岁的张守勤老人已经离休在家,每天看看报,读读书,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而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那段惊心动魄的“潜伏”经历仍不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令他永生难忘。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静娅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