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气象水文预报,是指挥部队抗震救灾科学的决策依据
新技术新成果运用,气象保障在抗震救灾中作用不可或缺
4月24日,玉树震区下起了受灾以来第一场大雪。由于军地气象部门预报及时准确,灾区群众早就做好充分准备,大雪没有造成次生灾害,受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高度赞扬。
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军队气象水文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建立了抗震救灾气象水文保障联合行动机构;派出专家第一时间奔赴震区,与当地气象水文部门建立了天气水文会商机制;严密监视震区天气变化,及时为指挥机关和救灾部队发布震区气象水文预报,为抗震救灾行动顺利展开提供了可靠支持。
指挥决策“好参谋”
部队抗震救灾行动,都是按照军队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展开和进行的。而指挥部门在进行抗震救灾任务部署中,准确的气象水文预报是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在救援部队开进灾区实施救援时,及时为部队提供科学合理选择的投送时间,避免部队行进、实施救援时受恶劣气象环境影响。
部队开展救灾行动需要可靠的气象水文保障。恶劣天气不仅会迟滞部队救援速度,而且极易消耗救援人员体力,给部队救灾尤其是大规模、长时间救灾行动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救灾运输机起降均受限,甚至可能无法正常起降,救灾物资运输就严重受影响。玉树地震中,由于雨雪天气造成的低能见度影响,多个架次的救灾运输机被延误。
地震发生以后,震区往往伴随连续性降水等恶劣天气。如果震区出现连续降水,在低洼地区容易形成堰塞湖;震后灾区表层土质稀松,在降水较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新的损失;阴湿天气容易引发传染病,给部队救援和灾区防疫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玉树地震以来,军地气象部门及时准确的气象水文预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震区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抗震救灾“瞭望哨”
气象水文保障是收集获取保障区域的气象水文信息后,通过专门的气象水文预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经过预报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预报结论。因此,气象水文保障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础上开展的。
地震发生后,灾区气象水文观测、通信等主要基础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气象水文信息通信传输也受到严重影响。震区气象水文信息获取只能以气象卫星观探测为主,以人工观探测为辅的手段进行,信息的通信传输也只能通过卫星通信或通过机动通信手段来实现。
气象卫星收集到震区卫星云图、水汽含量等有关信息后,由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处理后,通过卫星通信手段发送给有关气象水文部门。玉树抗震救灾中,军队应急气象保障分队携带轻便机动野战气象水文装备开赴震区,收集各种气象水文信息,并通过动中野战机动通信设备将信息传输给有关气象水文部门。
玉树地处高原,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卫星探测信息需要通过大型计算机处理,形成有针对性的预报结论。这次抗震救灾中,某新型军用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各种常规要素预报时效达240小时,可用预报时效达7天。相对于第一代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而言,预报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在玉树抗震救灾气象水文保障中,军队开发了“历史天气图电子查询系统”、“青海玉树抗震救灾气象保障平台”等专用业务系统,实现了二维平面预报向三维立体预报保障的技术突破;基于“数字地球”构建青海玉树三维可视化抗震救灾气象水文保障指挥和技术平台,能够立体显示震区气压场、温度场、湿度场、风场及卫星云图等,实现了军事气象水文保障技术、手段新的突破。
救援保障“新利器”
随着使命任务的拓展,军队将更多参与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军队气象水文部门应当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气象水文保障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及时跟踪掌握气象水文保障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气象水文保障将为未来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抗震救灾无人气象水文观探测设备正在加紧研制。由于地震灾区气象水文信息收集困难,而且人工加密观探测存在生命危险,因此更多的无人气象水文观探测装备例如无人气象飞机、空投式自动气象站将投入抗震救灾气象水文保障。这样不仅大大增加灾区信息收集量,而且可以减少人员伤亡。
抗震救灾气象水文单兵通信手段将建成。依托卫星通信手段,建成了单兵战斗单元,即每个单兵就是一个独立战斗单元,具有定位导航、移动通信能力,形成气象网络,可有效提高气象保障效率。
地震气象水文环境模拟仿真技术将会得到发展。随着地震与气象水文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深入,尤其是震区气象水文环境对抗震救灾设备的影响机理研究,从而对震区气象水文演变进行模拟仿真,实现震区气象水文环境再现、影响分析评估与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