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南京路上好八连”官兵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陈喜、赵大大、童阿男等一个个剧中人物形象,讲述的连队用艰苦奋斗精神培育他们转变成长的过程,教育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40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任务在变、生活条件在变,但八连用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官兵的传统从未改变。在艰苦奋斗精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指引下,连队全面建设不断进步,官兵全面素质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连队14名士官考取成人教育大专学历证书,274名官兵考取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13名战士考取军队院校或被保送入学,15名连队干部被提升和选调进机关工作;201名退伍战士中,44人开办经济实体或从事个体经营,15人当选农村“两委”成员,还有的官兵脱下军装后成为国家公务员。 (周 奔)
面对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对年轻战士的影响,八连坚持用艰苦奋斗传统精神校正价值追求——上好“三种课”引发悄然变化 左辉是怀揣着“自我设计”来到部队的:学门技术,然后退伍挣大钱,过大款生活。他告诉新兵班长,现在打工没有技术特长,挣不了大钱。他当兵就是想学技术,将来好挣钱、当老板。
然而事与愿违,左辉被分到了整天站岗放哨、摸爬滚打的八连。看到与自己的愿望相去甚远,他认为走错了门,几次想调动,甚至想打“退堂鼓”。
连队干部得知左辉的想法,专门安排他当连史馆的解说员。
第一次解说,左辉照着稿子念,没有太多的触动。第二次、第三次……当第七次解说结束后,他一夜未眠。连队前辈们不计个人得失,争着让名让利,靠艰苦奋斗赢得辉煌的场景,不停在他眼前浮现,让他心潮起伏:自己可不能像“童阿男”那样只想着自己的事走歧路。随后,他调整人生坐标,把当一名优秀士兵作为自己的追求。入伍第二年,他就当上班长。2008年连队执行奥运安保任务,他因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三等功。
多元化的社会和市场经济影响的逐渐深入,使一些新战士带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走进八连。问卷调查显示,近几年,刚来到八连的新兵中,许多人都带着个人的“小九九”,真正只为尽义务的并不多。面对这种情况,八连坚持用艰苦奋斗精神引导官兵成长,着重在上好“三种课”上下功夫。
“入门课”。新兵一踏进八连门槛,连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大家参观连史馆,在国防部授予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锦旗下庄严宣誓;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如何当好艰苦奋斗精神的新传人”;唱的第一首歌是《艰苦奋斗歌》;读的第一首诗是《八连颂》;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霓虹灯下的哨兵》。
“经常课”。八连驻地前有“百乐门”,后有“不夜城”,网吧、酒吧星罗棋布,游戏厅、歌舞厅随处可见。为使传统熏陶入脑入心,连队把艰苦奋斗教育分成《好八连,天下传》等8个系列,着重帮助官兵回答和解决好理想、道德、追求等立身做人的基本问题。
“随机课”。干部、骨干对战士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惑、所言、所行,认真观察了解,发现问题苗头,及时进行“修枝打杈”。一次营里搞联欢,毕业于徽州师范学院艺术系的新战士沈凯翔上台露了两手。随即,警备区演出队队长找上门来:“想不想到演出队发展?”小沈高兴得蹦了起来。此后,他天天掰着指头算:演出队啥时来接自己。心里一闹腾,训练、工作就有些心猿意马。指导员黄森发现后,主动与他谈心:“被演出队相中是好事,可一名战士如果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走到军营任何地方都会不适应……”指导员的一番话,让沈凯翔的心静了下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训练中,先后两次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夺得名次,中央电视台还为他拍了专题片。专题片播出不久,警备区调他到演出队的命令也到了。
在“三种课”教育引导下,新战士从思想认识到言行举止,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面对宽松成长环境对年轻战士吃苦精神的影响,八连坚持用艰苦奋斗精神锤炼坚强意志——吃苦当“存款”取得“丰厚利息” 大学生士兵杜江长得白白净净,细皮嫩肉,一到训练场就像霜打的茄子。连队组织越野训练,每次杜江都说感觉肚子痛,然而带到卫生队一看,啥问题也没有。连队进行实弹射击、战术训练,他更是想着法子躲。
一次连队组织战术训练。排长虎着脸命令卧倒,杜江不情愿地趴在地上:手戴护腕,腿绑护膝,腰上也扣着护腰,像穿着“盔甲”一般。
“平时训练怕这怕那,上了战场怎能打仗?”训练归来,连长张道广把杜江叫到一边。“上战场?怎么可能。”杜江的回答让张连长感到:他不仅身上穿着“盔甲”,思想上也穿着“盔甲”!
张连长把杜江带到毛主席写的《八连颂》前,给他讲“军事好,如霹雳”,“为什么,意志坚”的道理,教育他当兵就要当能打仗的兵。随后,连队指派一名骨干对他进行重点帮带。
在连队干部、骨干的耐心帮助下,杜江渐渐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部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战士没有坚强意志,不爱军精武,不仅不配在英模连队,在其他连队也没有立足之地啊!很快他脱掉了两层“盔甲”,变得勇猛起来。工作训练自我加压,不仅一般课目训练很积极,险难课目训练也抢着上,重大任务冲在前。两年来,他多次获营嘉奖,被团里评为“优秀士兵”。去年底,他被提干。
现在的战士成长在宽松环境中,不少人从校门进营门,从没吃过苦受过累,在苦累面前容易吃败仗。为了锤炼官兵意志,连队每次野外驻训,大路不走走小路,有车不坐练行走。野外驻训本可在郊区进行,可他们偏要把连队拉到海滨去训。在沙滩、芦苇、沟河中,练野战条件下的生存、作战能力,一练就是4个月。参加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地方为他们安排好了吃饭、住宿的宾馆,可他们偏偏有福不享。吃饭,自己在工地开伙;睡觉,坚持自搭帐篷、自打地铺,有时还露宿街头。许多市民感动地说:刚解放时,亲眼见过解放军睡马路,想不到今天又重见当年情景!
用艰苦奋斗锤炼坚强意志的八连官兵,在八连屡创佳绩,离开八连同样熠熠生辉。
连长王振华,调到警备区富民农场任场长。他带领大家艰苦奋斗4年,使一个原本亏损的农场,一跃成为创税百万元以上的富裕户。后来,王振华又被调去创建一个新农场,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拼搏,新农场两年创税170万元。
八连第11任指导员戴大喜,转业被安排到只有8个人、欠款两万元的家乡县金属材料公司当领导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带领员工苦干实干。两年后,公司人均创税居全县之首,他因此被评为全国模范军转干部。
一位退伍战士给全连官兵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战友,在服役期间,吃苦的甜头我们往往还不能马上体会到。但如果把眼光放远一点,今天的锤炼,就像银行存款一样,一笔一笔存下来。吃过的苦积累到一定程度,若干年后,就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利息"。人生有没有这笔存款大不一样。”
面对优越生活条件使年轻战士滋生的不良习气,八连坚持用艰苦奋斗精神培养良好习惯——营造好氛围变被动为自觉 “八连改变人,真神!”提起孩子的变化,战士吕晓辉的父亲十分感慨。
2009年4月,新战士吕晓辉分到八连不久,父亲来队看他。短短两天时间,小吕父亲接连遇到3个“没想到”。第一个,与儿子一起吃饭,他看到儿子把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掉。第二个,和儿子一起上街,他想给儿子买点零食,儿子说“连队伙食挺好,不用了”。第三个,他想给儿子买件新衬衣,儿子连连摆手说“部队发了,不用了”。
“入伍前,孩子可不是这样。那时,他经常和一些同学朋友上歌厅、舞厅、酒店,有时一花几千块,眼都不眨。儿子到连队才几天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八连真是有办法。”小吕的父亲抑制不住兴奋,连声向连队道谢。
“像小吕父亲这样的感受,许多战士家长都有。”团政委张敬东说,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容易使年轻战士在入伍前滋生一些不良习惯。然而,一个兵只要进了八连门,就会成为一个标准的八连人。
这些新战士的改变,源自连队坚持将艰苦奋斗传统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大力营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浓厚氛围。
八连教育引导官兵长期坚持“头发长了相互理,衣服破了自己缝,鞋子破了自己补,营产营具坏了自己修”的“四个好做法”,注重培养“日常消费花一点、文化学习用一点、孝敬父母寄一点、希望工程捐一点、自己备用存一点”的“五个一点好习惯”。目前,象征八连勤俭节约好传统的理发箱、木工箱、补鞋箱已传到了第34代。班排的报架、连队的黑板、简易训练器材,也都是官兵自己动手做的。
前两年,连队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官兵打开淋浴喷头时,先放出来的是凉水。为了不浪费,连队专门在每个喷头下放置了一个节水桶,把接下来的水用来洗拖把、冲厕所。
连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浓厚氛围,使新战士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继承艰苦奋斗精神由被动变为自觉。
大学生新战士陈鑫入伍前在一家企业上班,月薪4000多元。虽然收入不少,但他却是个典型的“月光族”,有时工资不够花,还向父母伸手。去年底,他入伍到部队,母亲担心儿子到了大上海津贴费不够花,特意给他办了张银行卡定期汇钱。
陈鑫来到八连后,指导员黄森在连史馆讲的话,让他印象深刻:解放初期,连队官兵每月工资、津贴90%存入银行,零用钱每人每月平均5角。现在官兵的工资津贴大幅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和以前不同。但无论条件如何变化,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连队倡导津贴费里消费,人人有存款,不是让大家死盯着存款数额,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学会勤俭节约过日子。
回到班里,陈鑫对如何使用自己的302元津贴费进行了认真计划:每月购买日用品30元,兴趣学习书刊27元,电话卡30元,留其他零用15元,剩余200元存入银行。他还把消费计划向战友公布,请战友监督。
此后,陈鑫严格执行津贴费消费计划,改掉了吃零食、买高档生活用品等不良习惯。春节前,他从节余的津贴费里拿出200元钱寄给母亲。陈鑫的母亲收到后热泪盈眶地说:“部队真是锻炼人的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