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中午11时,华北区域电力市场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在呼和浩特市正式运行。业内普遍认为,这是现行的电价形成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走出的重要一步。
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中心隶属于内蒙古电力公司,中心主任程显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2009年7月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就开始启动模拟运行,截至2010年4月,共有19个发电企业和18家大用户参与市场,发电企业和大用户累计成交交易电量129.1亿千瓦时,模拟运行均进行了真实结算。
据介绍,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是基于华北区域电力市场统筹考虑的面向发电企业、大用户和区外的电力市场体系,由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和电网公司三方共同参与。在启动仪式上,内蒙古电力公司、北方电力公司、国华准格尔电厂、包头铝业、内蒙古宜化化工公司等企业签署了三方合同。
发电企业、电网、用户,让这原本存在微妙博弈关系的三个利益方坐到一张谈判桌前,以协商或竞价的方式由购电和售电双方自行形成电价,这打破了传统的“政府指导价”的定价方式。另外,此项改革首次将电力消费者作为购电主体进入市场,打破了电网公司独家购电的垄断格局。
“改革不是某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达成的,而是大家在都确保自己利益的前提下达成的。”一位不愿具名的参会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这种多赢的模式才能长久和推广。”
大用户企业无疑是得利的。由于今年内蒙古富余的装机高达近千万千瓦,在这样的背景下,协商的电价必然低于目录电价。“如果电价减低1分钱,我们电解铝的成本就降低145至150元/吨。”包头铝业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透露,“换句话说,包铝在此次试点改革中获益2亿多。”
而表面上让利的发电企业看得更长远。国华准格尔背靠神华集团,在煤炭价格和运输成本上占据优势,但国华准格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吕志有认为在现有的让利形势下,还是需要勒紧腰带进行内部成本控制,“参与市场之初,我们每度电下浮了4分钱。”吕志有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们愿意让利,这和我们看重市场的培育有关。”
吕志有解释,适当的让利可以让当地的工业加快繁荣。“我们会注意边际利润,不会超过一个极限,我们希望大用户们多用电。金融危机时大用户们都不用电了,我们的日子也很艰难。”吕志有说,“随着市场繁荣,用电量增加,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那就是协商电价高于标杆电价的卖方市场了。事实上,尽管目前我们的电价仍旧下浮,但幅度已明显减小。”
程显明告诉记者,进入交易中心的电量都是增量,“在确保计划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尝试的是增量改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电网的利益没有损失。在电力供过于求的形势下,电价下浮刺激电力消费,起到增供扩销的作用,电力公司还可获得额外收益。”
参加这次启动仪式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他和电监会主席王旭东在6日中午一起鸣锣开市。“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繁荣当地工业,形成良好循环,解决当地就业,何乐而不为呢?”自治区经信委的一位官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张粒子教授告诉记者,此次交易中心的启动示范意义重大,“内蒙古的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全国,当然实践中要因地制宜,但只要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市场条件与内蒙古相类似的区域都可以尝试这样的模式。”张粒子说。
张粒子认为区域供大于求的市场条件对这样的交易市场有利,“假如一开始就供不应求的话,协商电价必然高于目录电价,大用户的动力就不是很大。”张粒子说。
资深电力专家马海武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次交易市场与之前几次交易市场的差别就在于“每一方都获得了利益”,“这将是确保本次交易市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通过建立大用户和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市场化平台,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促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华北电监局副局长戴俊良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