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其他

让科技创新的浪潮激荡起来

2010年05月07日17:47

  ——上海海洋大学以科技引领高校特色发展

  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学校原为农业部部属高校,2000年起由农业部与上海市共建,属地管理。学校的校训是“勤朴忠实”。

      上海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学科为特色,教育体系完备,学科门类众多,农、理、工、经、文、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十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有50余项,国内首创和先进水平有80余项,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或成果奖40多项,获省部级奖50多项,取得专利30多项。我校在环境保护、物种保护、遗传育种、食品加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产养殖、农业经济与管理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目前有临港新城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杨浦区民星路校区三个校区,并在上海市南汇区和浙江省象山县建有2个科研教学基地。根据上海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学校主体搬迁至上海临港新城办学,学校占地面积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促进海洋、水产、食品产业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学校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目标:争取到2012年,建校一百周年时,把学校基本建设成为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农、理、工、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科研教学并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以及我国海洋、水产、食品等方面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FDA实习生,为世博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FDA实习生,在世博志愿者中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工作就是担任世博会的食品安全监管,做好世博会期间相关食品的安全检验工作。从2009年5月起,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HFDA)便在上海的3所高校中精心挑选志愿者,其中大部分由上海海洋大学的学生志愿者组成。该校共有210人入选,将分3批进入实习工作。目前,首批实习生的培训工作已圆满结束。4月20日,他们将奔赴工作岗位,为世博会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据了解,世博园区的公共餐饮面积近8万平方米,共有42栋楼,80多家企业,拥有中华美食街八大菜系等130-150多个门店。有为员工提供服务的9家食堂、3个就餐点和1个中央厨房。另外,还有3个大型仓库承担物流配送的任务。

   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介绍,我们的食品安全实习生们将被分配在世博园区、物流仓库和实验室等三大区域,协助FDA专业人员,对园区物流仓库及物流入口处的食品储存、食品物流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会同世博局物流、安保管理部门共同做好世博食品物流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对世博园内各餐饮单位及物流中心食品进行抽样,实施快速检测,或在园区外的定点实验室内,为世博食品安全进行相关检测。

   上海海洋大学世博志愿者工作站站长夏雅敏介绍,从2005年开始,海洋大学每年举办一次食品节暨迎世博食品安全宣传周,已形成良好的口碑,志愿者们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迎接世博的关键时刻,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启用我校的学生志愿者,协助完成世博会的食品安全监管任务。210名FDA实习生是从近五百名优秀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他们将分三批,每批39人进入园区,进行实验室检测、物流控制品质监控以及现场执法,确保世博现场的食品安全工作。另外,还将有31名实习生分配到各个区县的分局。为了配合世博会的相关工作,各个区县分局抽出很多人员到世博园区工作。因此,区县的力量略显薄弱。FDA实习生将有机会在世博会园区外更大的空间内开展食品安全工作。

   为保证食品安全实习生能胜任岗位要求,上海海洋大学为世博食品安全实习生开起了“小灶”,六位专业教师分别为志愿者们开设了理论讲座、通用基础和实验操作等三类强化讲座。理论讲座分为食品安全基本知识、食品加工及贮存中的安全保证和冷餐及其配送安全等,通用基础是志愿者的角色认知与使命、日常行为与礼仪规范和大型活动环境下的工作技巧等。食品学院刘源老师介绍,“食品安全检测是项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为适应世博食品安全检测的特点,我们专门开设了大肠杆菌和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牛乳品质分析、食品中药残的快速检测、样品采集和预处理,饮料中糖度的测定和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等实验操作。”

   同时学校还特地请来FDA的专业人员为实习生进行培训与指导,开设了多个实验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程,强化同学们的专业技能。不仅注重实习生的能力训练,更重视志愿者素质的养成教育。学校还对实习生们进行心理辅导,使他们了解到即便没有进入世博园区工作,也可以为世博会做贡献,避免可能产生的心理落差。

   志愿者吴海云同学表示,“作为一名海大人,每个志愿者就是海大的一面旗帜,每个言行都是海大的窗口,主动、热情、周到就是我们对世博的庄严承诺。”

  连续4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彰显海大实力

  3月24日上午,200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由成永旭教授主持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项目荣获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培民教授主持的“富营养化水域生态修复与控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自2003年至今,我校年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已连续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我校由封金章副校长带队,获奖老师代表成永旭教授、何培民教授、张根玉研究员、张饮江教授以及科技处处长助理王伟江等一起参加了颁奖大会。

  成永旭教授在主持项目中,与团队成员和协作单位紧紧围绕我国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实践中制约河蟹养殖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数十年来,系统研究了河蟹的性早熟机理和脂类营养对河蟹生殖性能和苗种质量的影响机制,创造性地建立了"河蟹亲本强化育肥培育技术"、"河蟹育苗生物饵料培养及营养价值评价技术"、"土池低盐度生态育苗技术"、"综合强化法培育一龄蟹种新技术"、"河蟹营养生态饲料配制新技术、以及以"河蟹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为基础的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当涂模式”、盘锦地区稻田生态养蟹模式- “盘山模式” "等多项系列化技术成果,并对各项技术优化、集成推广, 解决了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河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河蟹养殖业成为世界蟹类养殖业中的奇迹。项目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 9篇, 16篇重要论文被SCI引用30次,71篇核心论文被中国引文数据库(CNKI)引用 622次。申请国家专利7项,获得授权4项,培养研究生25名,出版著作5部,其中国家级教材2部。

  由何培民教授带领的“水域生态环境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系统研究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富营养化景观海域和水域生态修复和控藻工程技术,可有效降低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抑制赤潮和水华发生。海水水质由原来IV-劣IV类可提高到I-III类,透明度由原来0.5 m提高到3-6 m,并有效控制了赤潮发生;淡水水质由原来V-劣V类提高到II-III类,透明度由原来0.5 m提高到1.5-3.5 m,从未发生蓝藻水华现象。这些技术已应用于上海景观海域、湖泊、河道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向全国推广应用。共发表论文和著作106篇(部),其中SCI论文7篇,申请专利12项,授权专利5项。

   耐得寂寞终有成

  ——记国家科技二等奖获得者、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李思发

   “胡锦涛主席走到我面前,握着我的手,对我说‘辛苦了’。那一刻,我感觉十分自豪!因为我代表着上海海洋大学,代表着多年来为科研项目默默付出的人们。这是大家一同奋斗出来的荣誉。”

   ——李思发

   李思发1960年毕业后,做的第一个毕业项目就是研究罗非鱼。但那时研究的是莫桑比克罗非鱼,后来又引进了尼罗罗非鱼。但这种鱼不适应我国的水土,且容易产生近亲交配。经过试验,产量是上去了,但生长速度和繁殖能力都不理想。1994年,我国引进了GIFT型罗非鱼,并以此为对象,进行选育。从1996年起,15年来,李思发一心扑在这个项目上。鱼一般一年一代,而选育要选择6代以上的。因此虽然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产量多了100多万吨,但市场份额还是很少。

   罗非鱼在国际上很抢手,是淡水鱼出口的重要对象。我国出产的罗非鱼一半外销一半内销。60万吨的外销罗非鱼中还要将产品加工处理,一斤鱼只出产9两不到。更多的是做鱼片,三斤鱼才能做出1斤鱼片,主要出口美国。“罗非鱼研究的成功带动了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李思发说,罗非鱼作为出口型产业,带动了种苗、养成、加工三个附带产业。依托国际市场需求,如今我国罗非鱼的出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量全球第一、加工出口全球第一、产业链规模全球第一。罗非鱼产业为30万人左右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农(渔)民的生产致富提供了保障。


   从一开始选择研究罗非鱼,李思发就下定了决心。“研究这种项目,不是一两年就能出成果的,当初选择的时候就有了思想准备。”事实上,我国的科研体制一般不会下批长达十几年的项目,因为风险太大。李思发顶着压力硬是坚持了下来。“断粮断炊的时候不是没有过!”在起初的几年,李思发的项目研究团队经受了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暖棚断电,把一池鱼都冻死了。有一次,研究了很长时间的一池鱼全不见了,只在池塘旁留下一大堆鸟粪。由于相关人员对池塘看管保护不善,一池鱼都进了鸟肚子。“你丢了贵重物品是什么心情?这些鱼可都是我们花费时间精力培育出来的,有时候说没就没了,必须要能够承受,还要有所准备。”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李思发在选育时总是在长江、珠江、黄河三地同步进行。一来是让罗非鱼在我国不同环境中适应水土,二来防止鱼群近亲繁殖,三是保证了选育工作的安全系数。如果哪里出了问题,还来得及调动和补救。

   养鱼并不简单,这当中涉及选苗、育苗、渔场环境控制等诸多方面。光是选苗,就必须在上万条的鱼群中一条条挑选。罗非鱼身上带刺,手上常常被扎的鲜血直流……而在育苗阶段,必须严格控制饲料(科学饲料)、水温、透明度等,午夜甚至还需要巡逻。不久前寒流来袭,鱼塘结冰。罗非鱼一到零度必死无疑!一旦鱼死了,接下来的研究就会受到影响。李思发接到通知后,立马赶了过去,和研究生们一同破冰。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半夜破冰,其辛苦可想而知。

   这项科技项目能延续下去,除了经费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坚持。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打击。“从未想过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就前功尽弃了。”李思发的眼神依然坚定。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李家乐这样评价他:“李老师最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始终坚持水产种质资源与创新的科研方向,始终坚持产学研工作思路,并为之不懈奋斗。”

   李思发的研究生杨琴玲告诉记者: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们七八月时出苗,李老师和我们一起通宵达旦地干活,十分辛苦。李老师对我们科研严格要求,生活上也十分关心,就连我们家里的情况和平时在学校的生活琐事,也一一过问,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导师!

  让科技创新的浪潮激荡起来

  ——记200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胡舒婷

  “三年的磨练,一次次品味失败的滋味,跨越了重重困难,终于看到了曙光。我得到的并非只是一等奖,更多的是让我终身受用的知识储备。”200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我校06届水产与生命学院的胡舒婷同学捧回了一等奖,刷新了我校学生参加此项比赛的记录。三年时间,从开始构思,到一步步准备,再到今天的成功,这一路伴随着太多的汗水和泪水。但是,胡舒婷从未放弃。她用一颗顽强坚韧的心谱写了一曲青春的奋斗之歌。

  “课余”却很“专业”

  胡舒婷从小学习便十分刻苦。酷爱生物的她在高中时就开始学习自动化,并将大学生物课程基本学完。高考结束后的暑假,胡舒婷在湖南旅游时无意中听到有人说到森林虫害问题。由于捕虫技术落后,导致森林虫害相当严重,每年甚至要损失几千个亿。“当时我就有了想法,决定自己尝试做个更好的诱捕器,提高诱捕效率,减少虫害损失。”

  不过,做诱捕器可不是简单的事,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巧妙的构思。从06年开始,胡舒婷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和学习中。“设计是门艺术,做起来简单想起来很难。”查资料、看书、请教专家……胡舒婷先后设计了四种模型。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胡舒婷就在网上查找各大高校的生物学教授,给他们发邮件请教问题。据统计,被她“骚扰”的学者至少有20至30人。经过长时间的探讨,诱捕器的模型终于敲定了。“回想那时,就像一场拉锯大战,完全不能松懈,因为下面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更重要的事”是指胶黏剂的研发工作。忽然接触到这个陌生的领域,胡舒婷却没有丝毫畏惧。“不懂就查、不会就问、不对就改”,这几个词完全可以概括她当时的状态。“因为是在做一件很有兴趣的事,就是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她翻阅资料,从最简单的双面胶开始,逐步将各种粘胶剂研究一遍,查看其成份。“这阶段,是想不难,做难!”为了配出优质的配方,胡舒婷做了几十组实验,历时两周。“从早到晚,大脑一刻也不停。每天一醒来就在想如何优化配方。”正是凭着刻苦钻研,满意的配方终于诞生了。

  下一步,胡舒婷打算实地检验自己的成果。她打电话到湖南当地的林科所,申请技术支持。每到大学放暑假时,都是胡舒婷最忙的时候。因为昆虫的繁殖就集中在夏季的一两个星期里,这段时间万万不能错过。于是,顶着三伏天的太阳,胡舒婷进入大森林中。“还好,虽然每天来回跑做实验测试,但都是有成果的,值了。”经测验,这款初步成型的昆虫诱捕器将成本和诱捕功效提高了90%以上。

  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

  去年,胡舒婷将成果交给了湖南当地的林科所。不料,林科所的试验却失败了。胡舒婷只好再次赶赴湖南考察,最终发现了试验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材料不对,应该用尼龙绳而不该用麻绳;另一方面是位置的放置不合理。“这是一次小波折,我又经受了一次心理考验。”

  指导老师将胡舒婷的研究成果推荐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物生态研究所,将作品进行整合优化。“专家和老师们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总能让我在一筹莫展时茅塞顿开。”中科院的建议是:重点放在推广应用方面,考虑用它做城市害虫的捕捉。这条建议,再次给了胡舒婷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备而来的人。09年,学院的老师让胡舒婷将研究成果拿出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赛。经过学院、学校、上海市、全国4轮筛选后,胡舒婷顺利进入了全国总决赛。9月底,当看见自己的名字列入全国决赛名单时,胡舒婷有说不出的兴奋。“忽然感到有些压力,这回,我真的是一个人在战斗了。老师们都在帮我减压,舒缓我的心绪。”

  做出了漂亮的模型和展板,此时的胡舒婷想的最多的却是决赛那天自己该穿什么衣服。“我感到责任重大,我要代表我们海大的形象。我想了差不多二个星期呢。”

  然而,在大赛中她的作品受到了很大的争议。评审的第二天,是选手们比较轻松的,因为答辩基本在第一天已经完成了。不料,胡舒婷面前却来了一个“评审团”,其中甚至有中科院的院士。“我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和每一位评审交流意见,直到下午五点半。有一位评审非常犀利,他试图改变我的观点和想法,但是我也有我的理由,最终我们总算是达成了共识。”后来胡舒婷才知道,这位“犀利”的评委正是大赛“生命科学类”的总评委。


  等待结果的那两天是最难熬的。本来贪睡的胡舒婷,早上6点就起上网查成绩。“我觉得没有底,根本没想会拿一等奖,可事情往往出乎预料。”看到结果时,胡舒婷哭了。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感觉泪水既是苦涩的也是甜的。

  “老师们在电话那头开心地尖叫,为我祝贺!我的心底装满了感谢。”要是没有老师们的帮助,就没有现在的成果。校领导和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也让胡舒婷倍感欣慰和感动。

  “感谢我们的学校!”这是胡舒婷发自内心的感慨。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烟花满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