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恢复建设黄河流域及周边区域生态体系迫在眉睫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5月10日19:41
  多年来,笔者在采访和调查中了解到:黄河流域及周边区域的生态已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的恢复建设已迫在眉睫。因此,笔者在此郑重提出:恢复建设这一地区生态体系应是我国防范沙尘灾害的迫切任务和关键所在。

  历年春秋的风沙暴总是浩浩荡荡地袭击黄河南北各省市及周边地区,风沙甚至于袭击到了长江南北及下游的大部分省市及周边地区,侵袭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和城市,有时甚至于有飘洋过海之势。在风沙必经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建设坚固的生态体系与加强环境治理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今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已发生了12次强沙尘以上的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7次、强沙尘暴1次。部分地区甚至于出现了持久的黑风暴天气,这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一现象与风源地区过度放牧和土地沙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尤其是风沙经过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给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源。

  为做好防风固沙工作,减少沙漠化,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沙尘暴的严重危害性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的紧急必要性。

  沙尘暴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年来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沙尘暴袭击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

  沙尘天气按强度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沙尘暴为沙尘天气的现象之一,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后导致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沙尘暴”称为强沙尘暴。沙尘天气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及其沙源,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对植被的破坏并导致沙尘天气爆发频数增加。

  我国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 20世纪50年代较为频繁,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略有增加,80年代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其季节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最低。

  沙尘暴属于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受阻或供电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既污染自然环境,又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据1993年的统计, 5月5日,我国西北4省发生的特大沙尘暴死亡85人,失踪31人,直接损失高达5.4亿元。近5年来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黄河中上游地区大多是农牧交错区,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是直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黄土高原、广袤的沙漠由于植被退化和人为因素破坏正处于荒漠化的土地以及北方春季末耕种的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源;而春季北方地区干旱,又使沙尘暴发生的可能性增强。

  据有关资料统计,不同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下,沙尘暴的发生主要受风力的影响。在一定的风力条件下,沙尘暴发生强度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区地表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黄河中上游地区大多是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森林覆盖率仅为0.35%、宁夏为1.54%、甘肃为4.33%。

  黄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上中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7%。流域西部地区属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属黄土高原,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

  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一是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及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4 万km2。二是土地荒漠化,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地区基本分布在黄河中上游流域,全国荒漠化土地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并且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目前黄河流域有6700万亩5°以上的坡耕地,其中(金黄河流域)25°以上坡耕地890万亩仍在继续耕种(如全部种植玉米,按亩产450公斤、每公斤1.7元计算,年收入约765元/亩;而种植经济林,如种植杏树,按每亩100株、每株产50斤,则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因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旱能力差,所以缺少旱涝保收、相对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是直接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由于黄河流域地区石油、天然气、煤炭、交通等开发建设活动相对集中,因此大面积因深挖开采及施工造成的植被破坏土地裸露,沙化现象较为严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对水土资源、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所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

  京藏高速沿线从宁夏中卫到甘肃白银、兰州、青海西宁一线的沿线及周边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到了极点,甚至超过了非洲个别国家。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环境承载严重超负荷。

  近十几年来,通过落实相应生态保护措施和实施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后,生态恢复较为明显,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这对遏制大规模的沙尘暴天气发生起到了减轻和抑制作用,但也必须注意到,在黄河流域及京藏高速沿线及周边地区,尤其是京藏高速从内蒙古至宁夏段沿线的生态治理上还存在诸多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京藏高速沿线从宁夏中卫到甘肃白银、兰州、青海西宁一线的沿线及周边区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到了极点,甚至超过了非洲个别国家,从宁夏中卫、兴仁到甘肃白银一线的山屲地旱田仍在耕种,这些地年产不到100斤小麦,其经济价值可想而知。

  水土流失依然严重。目前,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及鄂尔多斯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为43.4 万km2,黄河下游的汶河流域及沿黄山丘地区还有水土流失面积0.6万km2。

  环境承载严重超负荷。黄河流域的工业主要以能源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水泥、有色金属等,且重点分布在流域中上游地区,流域内煤产量占全国煤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也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是遏制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大兴水利、营造林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是遏制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1998年国家开始退耕还林试点,2002在25个省市(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展开,到2007年累计安排退耕还林任务3.85亿亩,其中退耕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26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经过连续几年退耕还林建设,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使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1998国家开始实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投入资金178亿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工程区内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管护,从根本上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4.26亿立方米,有效保护了9837.72万公顷的森林,工程区内净增森林面积815.7万公顷,净增森林蓄积4.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效防范了风沙的形成。

  近年来水土流失初步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8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390座,淤地坝11.2万座,塘坝、涝池、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兴修基本农田970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草11.5万平方公里。大兴水利、营造林草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发展。

  国家暂缓退耕还林工程,各地对退耕还林还草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这一重大举措,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科学认识和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于1998年,原定“十一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2000万亩,目前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决定其余暂不安排。 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只完成20%就宣告停止。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退耕还林的财政补助期限为五至八年,期限较长,各地退耕还林大幅超计划,增加了中央财政的负担;二是粮价逐渐上扬,引发对粮食短缺的担心。守住18亿亩耕地,保证13亿人口吃饭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各地对退耕还林还草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这一重大举措,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做好三方面工作:

  ——抓好沿山脉植被改造。因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本身贫困,只发展生态林,有一定的难度。发展部分经济(果)林,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沿山地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在黄河流域山脉的山前低产耕地及非基本农田改种经济林。目前黄河中上游地区有大量低产耕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亩产在100公斤以下。这部分土地如换种经济林无论在生态建设还是在经济收入方面都有较好效益。二是根据国家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坡耕地逐步进行退耕种草。除种植传统的苜蓿外,主要是种草木樨。风沙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飞播种植沙打旺。黄河流域以广泛种植抗寒抗旱、耐瘠薄、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蓄水保土能力强的苜宿、草木樨、沙打旺、红豆草、毛叶苕子等五种牧草为主。

  ——构建生态经济林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草、林一体的生态体系。在草地方面,推广从国内外引种可以抗旱草本植物和灌木。例如,枸杞、沙棘、仙人掌(顶部结有可以食用小果,生长在墨西哥等地沙漠)等草本和灌木成熟时的籽粒和果实作为油用、食用和药用,而这些植物被采摘并不影响其生长和对土地环境破坏。因此应该通过减少草地人口和退耕(牧)还林还草,飞播造林(草),通过以草治沙,自然恢复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在林业方面,应该多发展干果林,以减少水果因交通运输不便造成的经济损失。

  ——荒滩地发展生态林带。在黄河流域的宁夏、内蒙古沿黄滩地主要种植防风固沙林、护牧林;同时农田要结合渠、路形成护田林网。促进流域各省区开展封山育林、更新树种、改造次生林等黄河流域造林、育林工作,从而进一步促进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充分发展保护性耕地。由于黄河流域很多地区极度干旱,在这一地区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还田涵养水源,增加有机肥力,可以留住60% 的降雨蒸发水,是节水灌溉的6倍,坚持五至十几左右年,就可解决干旱问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也有了保障。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全新技术,大力建设示范农业区,以点带面,即可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可改变土壤性质,减少沙漠化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在地处甘肃、内蒙等北部边疆地区抓好植被的保护和恢复生态建设凸显出万分关键的责任和必要;在黄河以北及京藏高速沿线及周边地区的耕地与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原之间的山脉沿线抓好防风林建设,并落实保护和种植相结合的各种措施;在黄河以北的贫瘠耕地尤其是京藏高速沿线及周边地区1890万亩25°以上坡屲耕地实施退耕还林特别是经济林尤为重要,在这一地区进一步采取禁垦禁牧相结合的办法和提高粮食单产的措施,以省区为单位,使耕地和粮食产量保持平衡,这样形成的草原植被、防风林带、生态经济林种植结构必然对黄河流域减少沙尘灾害起到关键和积极作用。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应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

  近年来,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范围涉及中国北方13个省市的551个县,规划造林面积3508.3万公顷,资金来源是国家投入、地方配套。一些贫困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配套资金困难。因此,在今后生态治理资金调配上,应当考虑这些地方财力情况,适度提高投入,减少或免去地方配套资金。当然,这方面需要财政、农林等部门详细测算,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些成果取得的基础并不稳固。我国的生态重点建设区域多是贫困人口、人均占有资源量贫瘠的地区,人口的生存压力很大。通过生态建设实践证明,不统筹解决好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生态改善只是短期的行为,势必会出现反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应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生态治理长效保障机制。一是明确生态保护区域。要通过调研论证确定黄河流域造成沙尘灾害的重点地区实施保护,禁止不合理开发,从沙尘源头上开始治理。二是政策措施要不断完善。加快完善退耕还林还草后续政策措施,继续对退耕退牧农牧户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加大农村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退牧农牧户粮食、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要根据这些年生态治理情况,逐步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形成一个有效的较为完善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四是加强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生态环境危机感和紧迫感。

  黄河流域,京藏高速沿线及周边地区加强生态建设,防范沙尘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国家应站在改善生态、保护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健康的高度,同重视三江源保护一样给予高度关注,并在中长期规划、相关政策、操作的措施上有所突破,方能取得造福人类,尤其是黄河,乃至长江流域百姓的安居环境。(记者 李德金 宗舒 薛建华)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张勇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