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菲律宾士兵在选举冲突现场持枪警戒。图/人民图片
10日上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她的家乡邦板牙省的一个投票站投票。新华社发
10日上午,打拉省一投票站,阿基诺三世投票后展示涂有墨水的手指。新华社发
菲律宾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10日举行。除选出总统、副总统外,选举还将产生参议员、众议员以及1.7万余名地方官员及议员。官方初步计票结果显示,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在总统选举中得票率最高。这次选举菲律宾首次采用自动化计票方式。由于部分电子计票机出现故障,投票一度耽搁。
背景资料
菲律宾大选数据 六年一次的菲律宾大选5月10日举行。本次大选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议会,候选人达5万余人,其中总统候选人就有9位,副总统候选人8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总统和副总统职位都是以得票最多者当选。因此,当选总统与当选副总统不一定是竞选搭档。
除选出1名总统、1名副总统外,本次大选还将产生12名参议员、287名众议员,17698名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中包括正副省长各80名、正副市长各137名、正副镇长各1497名以及省、市、镇议员。
此次选举还将在菲律宾历史上首次采用自动化程序计票。全国设有36679个投票站,安装了76340台光学扫描读票机。据悉,由于采用电子计票,70%的选票可以在投票结束后几小时内统计出来,初步选举结果可在48小时内揭晓,而往届选举至少需要两三个星期后才能公布选举结果。
据新华社电
前总统向下发展 当地时间10日6时58分投票(北京时间6时58分)开始,至19时结束。
选举委员会主席何塞·梅洛当天晚上宣布,截至21时45分,全国38%的选票完成计票。结果显示,阿基诺三世得票率居首,为40.44%;前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位居第二,得票率为25.76%。
选前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阿基诺三世在总统选举中胜算最大,他的民意支持率领先位居第二的候选人大约20个百分点。
莉莎·帕斯夸尔现年45岁,投给阿基诺三世一票。她说:“让我们看看他是否能真的履行承诺,给菲律宾民众带来变化,我们信赖他的承诺。”
菲政府官员预计,选举投票率可能达85%。
“我为一次和平选举而祈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向前发展,”57岁的选民达尼洛·阿里奥拉说,“民众对先前选举中的欺诈现象感到厌恶。”
2001年1月,时任菲律宾总统约瑟夫·埃斯特拉达因受贿丑闻下台,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继任总统并于2004年6月成功连任,但随后陷入选举舞弊丑闻。
阿基诺三世说,如果当选总统,他将成立一个委员会对阿罗约展开调查。
根据宪法,总统任期为6年,不得连任。因此,阿罗约无法参加本次总统选举,但她将竞选家乡邦板牙省众议员。如果竞选成功,她将成为菲律宾第一位任期结束后“向下发展”的前总统。
美联社报道,菲律宾国内金融市场先前担心这次选举难以顺利完成。英国巴克莱资本公司经济师普拉克里提·索法说:“如果一切顺利,总统如期产生,市场会有积极反应。”
电子计票出故障 菲律宾本次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首次采用电子计票机扫描选票这种计票方式,但一些计票机10日出现故障,致使部分选区投票受阻。选举委员会因而决定将投票截止时间从18时延长一小时至19时。
阿基诺三世当天在家乡打拉选区投票,但遭遇计票机故障。“投票进度有点慢……两小时只有大约100人完成投票,”他说,“我希望计票机修好,这样我才能投票,我希望这是一起单独事件。”
在另一选区,选举工作人员金·皮门特尔告诉美联社记者,一些选票上缺少部分候选人姓名,选举进度因而受阻。
选民阿尔曼德·尤尔现年42岁。他说,自己先前认为投票只需几分钟,但投票“缺乏秩序,排队一个多小时,队伍至少有50米长”。
本次选举在菲律宾全国配备超过7.6万台计票机。选举委员会官员格雷戈里奥·拉尔拉萨瓦尔说,大约300台计票机出现故障,其中大部分已被更换。
按照选举委员会的说法,菲全国备有大约6000台后备计票机。即使计票机出现故障,人们仍可将选票投入票箱,这些选票先由工作人员保存,晚些时候再接受扫描。
暴力事件6人亡 选举当天,菲律宾各地发生一系列暴力事件,致死至少6人。
在菲南部三宝颜地区,警方与一名市长候选人的数名支持者发生冲突,3人死亡,10人受伤。
当地军方发言人阿诺德·加萨拉塔说,冲突原因尚不清楚,警方已受命返回警局,军方眼下负责这一地区安全。
在马京达瑙省,两名竞选对手的安保人员发生枪战,致死2人。当地军方发言人阿努尔福·布尔戈斯说,其中1名死者是一个武装组织的成员。
在北哥打巴托省,副省长的一名亲戚骑摩托车时遭枪杀。当地警方认为,枪手可能受雇于死者在基达帕万市的竞选对手。
法新社评论,菲律宾选举期间时常发生暴力事件,地方政客经常雇用杀手“清除”竞选对手。
美联社说,菲律宾2007年地方选举前,130人在与选举相关的暴力事件中遇害。
不过,选举委员会主席何塞·梅洛说,2007年选举时菲全国发生180起暴力事件,这次选举期间发生70起暴力事件,“这是成功”。据新华社专电记者刘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