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湖南多县市探路公车改革 张贴“公务用车”(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5月11日07:04
(临湘市交警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张贴“公务用车”标识。 资料图片)

(“临湘市公务用车”标识及“临湘市公务用车注意事项”。 资料图片)

  (津市街头,““公务用车”四字,因是红底黑字,加上字较小,不仔细看,很难看清。 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颜宇东)

  【新闻提要】多县市低调探路整治公车腐败。公车改革能否驶入康庄大道,政务信息公开时代的路径其实早已划出:民意民智才是车改的“方向盘”。

  红网长沙5月11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颜宇东)4月24日,津市公车改革进行到第5天。黄毅明和几名交警,一大早就守在津市主要路口,专查“湘J8”开头的公车。

  当天有3台公车没贴公车标识,有2台公车的标识贴在“刘海”位置(指车前玻璃遮阳膜,当地居民戏称“刘海”),被当场责令整改。

  黄毅明是津市市纪委副书记,公车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按他的说法,这次改革是要“革领导干部的命”。

  津市的低调

  走在津市街头,时不时能看到一些车的前挡风玻璃上贴着碗口大的红纸,上面写着“公务用车”四字,因是红底黑字,加上字较小,不仔细看,很难看清。

  但津市公车改革的意图,是很清晰的。

  4月20日,酝酿约四个月的津市公车改革正式“动刀”,全市178台公车,除了贴标识,还规定“人、车、卡合一”,即每台公车只确定一名司机,其他人不能开。由司机本人去加油,司机信息卡与加油卡配套,信息比对合一才能加油。按政府采购签订的协议,加油站有义务举报加油卡营私现象。

  配套的处罚措施是,违反禁令将通报全市机关单位,严肃处理。

  虽然津市市委书记何英平和市长尹正锡的车率先贴公车标识,但对这次改革,津市很低调。

  4月19日,津市财政局会议室内,公车改革方案只向各单位办公室主任宣布,津市电视台也未报道。

  改革实施了几天,住在津市市委门口以及对面一家饭店旁的几位居民,都不知道市委院子里研究并实施了公车改革方案。澧水河对岸城区10多名受访的居民,也不知道有这回事。

  在当地宣传部门,姓郑的女新闻专干听说记者来意,脱口而出:“这个题材敏感,暂时不向媒体公布。”即便向宣传部副部长李炳泉请示,答复亦是“公车改革刚实施,想出成效后再邀请媒体”。

  而百度“津市公车改革”,网络上更是找不到只言片语。

  改革的动因

  津市车改第二天,一台公车停在一家按摩中心门口。一个小时后,一男子从按摩中心出来,驾公车离开。后经多方证实,这名男子当日中午受单位委派,与一客户谈公事。客户打来电话邀约的时候,已在按摩中心休息。

  但公车在不恰当的地方出现,依然被曲解为“开公车去按摩”,连黄毅明也认为“质疑在情理之中”。而当地更广泛的曲解是,“停在农家乐钓鱼的车普遍是公车”。黄毅明解释当地百姓判断的理由,他们多认为车牌号100以内的就是公车,比如湘J80028。

  其实,津市相当一部分牌号100以内的车为私车,比如湘J80028。而湘J80060则为当地兰苑酒店老总的车,这台车长年停在酒店,老百姓以为有当官的天天在酒店潇洒。

  津市纪委并不否认当地存在公车私用现象,他们推动公车改革的一个初衷,就是要把公车与私车区分开,让百姓来监督。

  公车私用是全国的通病。目前中国公务车共522万多辆,一年共消耗4000多亿元。国家发改委有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媒体此前也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

  每年全国两会,公车改革都是热点,今年两会上,民革中央的提案矛头,就直指公车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3月23日,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表示,鼓励各地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中央机关要抓紧研究改革方案,争取尽早推出。

  湖南省纪委今年3月31日下发的文件,也表示“积极探索和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车改“风潮”

  几乎与津市的改革同步,娄底双峰县256台公车也在4月下旬全部贴专用标识;4月27日,临湘市公务车统一张贴“公务用车”标识工作启动。不过,临湘的标识比津市的更醒目。

  更低调的是岳阳市和益阳的南县。从2004年开始,岳阳市先后在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3家市直单位开展公车改革;南县的公车改革则从2005年开始。媒体均鲜有报道。

  唯一“高调”的是2004年启动车改的资兴,当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市民黄强结婚,只花480元就租到了4辆帕萨特公车。资兴的改革,一时领风气之先。

  当下,省内几个市县不约而同启动改革,无异于又一场公车改革“风潮”,只不过,走的模式不同而已。

  此前资兴模式为半货币化道路,即保留公车(统一收规市直机关事务局管理),公车有偿使用,内部结算,超支自负。官员用公车要到机关事务局租车,各级官员都规定了公车消费最高额。

  南县模式,与资兴有些类似。南县车管中心负责人方伟说,所有县领导用车都要临时到车管中心来要,每台车使用公里数都会在使用后统计。因普通干部也能公务申请用车,有科局级干部甚至副县级干部有时无车可用,只好跟其他干部拼车。

  而岳阳走的则是完全货币化改革道路,确定车补标准,公车拍卖掉。岳阳市纪委提供的车补标准(每月)显示,岳阳楼区街道办事处一把手补贴600元,副职100元,一般干部40元;岳阳市长江修防处,处长2200元,党组成员1800元,正科级实职干部600元,副科级350元,一般干部职工300元。

  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虽只有40元,但支持车补,“车改之前公车反正我坐不到,车改后虽然也坐不到,但毕竟补了钱”。

  改革的难点

  津市的改革,虽不涉及“分钱”,但不意味着没有难度。其改革方案中,有很重要的一条:非工作时间,公车一律入库。

  对此,津市财政局副书记、津市公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高毅坦言,这一点可能难以付诸实施。比如,发生突发事件,党政干部要及时赶到现场。

  黄毅明也表示,公车改革直接触及官员利益,初始阶段已碰到一些“抵触”。一家事业单位认为把他们的车纳入公车管理欠妥,其理由是他们自收自支;少数公车的标识贴在“刘海”位置,外面很难看见,“不排除有的是故意这样粘贴的”。

  在南县,即便省纪委相关负责人评价“公车管理"革命"最彻底,县委书记也取消专车”,但如何“彻底”坚持下去也是不小的难题,据透露,当地正考虑将常委的公车相对固定。

  连领风气之先的资兴,常委级领导一直保留相对固定的车辆。

  无论是公车管理、半货币化还是完全货币化,都不可避免地与干部级别挂钩。

  岳阳的车补模式,主要是按职级待遇确定。坊间也有不同声音,“领导动动嘴,下面跑断腿”,意指领导车补多,下面跑腿的,与领导的车补差距超过千元。

  津市之所以没有选择车补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车补标准难以确定。有学者曾有言货币化车改,“车补不合理,可能会搞成变相福利”。言语中郑重提醒试水不能蹚浑了水。

  岳阳市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相关负责人说,补贴定高了,百姓肯定有意见。补贴标准目前由各个地方集体讨论决定,上面并没有指导性的刚性标准。

  但不论坊间如何评说,受访的人都表示,改总比不改好,改能节省行政成本。

  据介绍,南县车改头5个月,节省开支250万;而岳阳市长江修防处公车改革3个月,节省近4万元。

  临湘市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如果新规执行到位,至少可以将公车使用费降低10%”。去年,临湘市公务用车油费平均为3000/月,加上维修等费用,一台公车费用至少需6万/年,还不包括司机的工资。

  “试点”的困惑

  1993年开始,我国公车改革试点经历了三波浪潮。最早从广东省开始,后来扩大到部分中央机关、浙江、黑龙江、江苏等地。2004年前后出现全国性公车改革高峰,北京等地开始试点货币化改革,引发舆论强烈关注。但2005年浙江、北京等地公车改革悄悄暂停,原因在于“货币化”争议。去年,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因曝出区委书记、区长“天价车补”——每年补8万元而被叫停。11年前就开始车改并吸引300个考察团去学习的大庆,目前车改也陷入停滞。

  车改频频“见光死”,这或许是湖南多个地方车改保持低调、不事张扬的注脚。

  去年车改比较风光的是杭州,取消所有公务车,车补按职级分9档,最高2600元。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四套班子领导暂不参加车改。

  杭州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叶明说:“车改离不开领导的支持,我们需要自上而下的动力。”

  这一点,辽阳也有同感。辽阳市弓长岭区车改办主任刘琦说,我们希望中央对车改有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出来。

  江南时报的评论说,车改在试点上缺乏全国性协调,处处是试点;对试点的“试过的错”缺乏总结,一个城市的教训不能传递到另一个准备改革的城市;另外就是漠视民意,忽视公平。

  “上面没具体的车改方案,大家都是摸索。”黄毅明的这句话,说的不仅是津市刚起步的现实,也是很多地方的车改走到十字路口后的困境。

  “确定车补标准最好听证”

  嘉宾

  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行政法教授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黄毅明:津市市纪委副书记

  “改革难点在官员自身”

  潇湘晨报:公车改革近20年经历了三次浪潮,为什么仍是“雷声大雨点小”,进展迟缓?难点在哪里?

  姜明安:官员是既得利益群体,自己革自己的命,难点在这里。一台专车,官员全家都用,一旦改革,这些利益就面临“丧失”。

  毛寿龙:公车改革对政府来说有好处,对领导干部没“好处”。目前各地公车改革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都是官员本身,毫无疑问, 改革的难点在官员自身。另外,公车改革在各地自发的情况下,改革做得好并无奖励,而不改的地方公车照样继续使用。

  黄毅明:公车 改革的难点在于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

  “民意的推动非常重要”

  潇湘晨报:为什么公车改革很多是自下而上进行,而不是自上而下?

  姜明安:车改越到上层,改革难度越大。上层官员即使在公车改革上想动大手术,也要考虑稳步推进,一刀切下来阵痛太大。公车改革也需要通过人大立法来解决,另外舆论和民意的推动也非常重要。

  毛寿龙:事实上,越到上级,公车改革就越难,因为公车是“待遇”,有特权属性。

  黄毅明:尽管中央、省里没出台改革具体方案,但近年来中纪委针对公车管理下发了文件,我省下发了规范公车加油的文件。

  “货币化可能是改革最终方向”

  潇湘晨报:目前各地公车改革的方式多样,有贴公车标识的、有成立公车管理中心的、有实行车补的,那么,货币补贴是不是车改最终方向?

  姜明安:公车改革最终方向是货币补贴。货币补贴要根据行政级别和工作性质等多个方面来确定标准,当然最好是能就补贴进行听证,实现民主监督。

  毛寿龙:公车如果是作为一种待遇的象征,不如货币化。

  黄毅明:货币改革可能会成为公车改革的最终方向,但地方财力是实行货币改革的基础。目前一些县市“保吃饭”是财政支出的第一重点,可能暂时无法为公车货币化改革提供必须的成本。另外,群众心态也是决定能否实行公车货币改革的重要因素。

  “没达到群众满意,所以低调”

  潇湘晨报:有些地方车改被媒体报道后,反而倒退了。比如辽阳弓长岭区,又恢复为区长配专车。为何出现车改“见光死”现象?

  姜明安:改革是个探索过程,外界不应该太苛刻,不要把改革者吓回去。

  毛寿龙:外界对车补看法比较多,普遍认为官员为什么拿那么多车补。改革者可能有这样的心态:不改的地方可能还少责备,所以不如不改。另外,公车改革的水准与老百姓的要求错位,没有达到群众满意,所以普遍低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专车司机对官员来说很重要,要为领导的事务保密。取消专车后保密问题可能给官员带来压力。因此部分地方在取消专车后又保留了较高级别官员的车辆。

  黄毅明:一些车改“见光死”,一是民众能否用积极的心态评价改革。二是媒体心态能否宽容。辽阳弓长岭区区长车补达8万,我想车改设计者肯定对区长的车补金额进行过精细测算,改革肯定可降低行政成本。三是改革者的心态,能否对社会的怀疑和媒体的“口诛笔伐”淡定从容。

  【时局观察】民意才是车改“方向盘”

  体察公车改革试点以来的三次浪潮,或贴上“公车”标签,或打上“车补”补丁,但凡见诸媒体,均引起广泛关注,亦伴随强烈质疑。不少地方的改革,在公众质疑声中铩羽而归。

  车改频频“见光死”,真是湖南多个地方车改保持低调、不事张扬的注脚吗?恐不尽然。车改设计者一句“革自己的命”,可能才是其中的要害。事实上,无论是纪委推动模式,或财政推动方式,指望自己改自己、自我推动、自我革命,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正如北大知名教授王锡锌所言,“这种自我革命的方式,注定不可能把公车改革真正向前推进。要么就是变花样,换汤不换药;要么就是你真的改了,但公众不认账。”

  车改等“暗箱操作”式的改革方案,改革者内部设计,自己拍板,却不知因为他们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公众无法获得知情权、表决权、建议权,必然产生种种质疑,认为改革者可能变相为自己谋福利,将特权通过改革的方式合法化。公车改革如果只是官智的孤军奋战,少见与民意民智的良性互动,即便改革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亦难获得最大的推动力。

  公车改革究其实质,完全属于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公众对此自然有话语权。如果社会公众不能参与其中,没有他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最大程度地消解人民的抱怨和质疑,那么,不管是已进行的还是正在酝酿的公车改革,最终都难以成功。

  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涉及到重大利益的,要听取民意,要举行听证。公车改革能否驶入康庄大道,政务信息公开时代的路径其实早已划出:民意民智才是车改的“方向盘”。记者 肖世峰 (来源:红网)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