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专家预计2030年气候变化将造成全球50万人死亡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2010年05月11日08:43

  核心提示

  预计2030年气候变化每年将造成全球50万人死亡,3000亿美元损失

  预计2050-208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粮食贸易需求增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更加依赖粮食进口

  什么叫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是什么?气候变化的未来趋势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来济参加我省气象工作会议之机,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气候变化致死人数显著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带来严重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WMO)2009年5月报告:气候变化导致每年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达30万之多, 1250亿美元损失。 预计2030年气候变化每年将造成50万人死亡,3000亿美元损失。

  2003年夏季欧洲中西部发生了罕见的高温热浪,打破了1780年有器测记录以来的纪录;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 2003 年欧洲热浪造成了35000多人的死亡。 2005年8月下旬在美国南部登陆的“卡特里娜”飓风最大风速是1851年有记录以来第二强飓风;2006年南美首次出现强飓风,海湾首次出现强气旋; 2007年7月英国200年一遇暴雨, 60年一遇洪灾;澳大利亚近年降水持续偏少,遭遇近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观测表明,冰川消融加速,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冻土区地面不稳定性增大,山区岩崩增多。近 30年北极平均温度上升1.5℃。 1978 年以来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平均每10年减少7.4%。

  未来如果全球平均温度比1980-1999年的平均温度增加超 1.5℃-2.5℃,经评估的 20%-30%物种可能会灭绝;如果超过3.5℃,将有40%-70%的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将严重受损。

  可能导致世界粮价居高不下

  农业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

  我国平均每年受旱耕地面积约3.3多亿亩,粮食损失约100亿公斤。

  气候继续变暖,我国农业将面临五个突出问题: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减产5%-10%;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种植制度和作物品种改变;农业生产成本和投资将大幅增加,肥料、杀虫和除草剂增加;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某些家畜发病率可能提高。

  由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干旱加剧、洪涝频繁发生,将使全球粮食产量发生更大的波动;另外,农业也面临着农业布局、耕作制度和结构发生变化,病虫害加重,生产成本和投资将进一步增加。

  预计2050-208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粮食贸易需求增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更加依赖粮食进口,可能导致世界粮价居高不下。

  暖冬与热夏的次数可能增加

  西南地区出现的罕见旱灾,并非是春季才有的,其实从去年秋季就开始了,形成了罕见的秋冬春连旱。去秋以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222.7 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2.3%;贵州省平均降水量为 188.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0.3%,两省降水量均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少值。 由于发生连旱,造成准备不足,损失严重。

  气象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我国区域性干旱加剧。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多年中有8 年发生干旱,干旱发生之频繁、干旱范围之广、损失之大,是1886年以来最严重的。

  去冬今春东北华北出现的罕见低温灾害,新疆60年一遇雪灾,东北春季暴雪等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去冬今春,京津冀3省(市)平均气温为 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平均最低气温为 198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

  同时,霾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化阶段频次增长最快的灾害性天气,其影响已不亚于沙尘暴天气,威胁交通、电力安全和人体健康。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全国每年阴霾天气发生的总频次呈现明显增加趋势,2003-2005 年增加趋势尤其明显,2004年为近40多年来阴霾发生频次最高的一年。

  最新预测结果表明,如果21世纪末全国平均气温升高3℃左右,这意味着21世纪的增暖将可能超过近千年内任何时期。

  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还有可能继续增加增强。21世纪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可能更为频繁,部分地区夏季炎热日数可能增多,暖冬与热夏的次数可能增加;降水增加主要表现为强降水事件增多;台风和强对流天气可能更强;冬季寒潮将可能继续减少。

  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

  未来全球气候将持续变暖,人类如何适应?人类如何采取有效的行动,遏制全球气候继续变暖?无法改变气候,就要想法应对。

  应对气候变化有两个方面,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就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节能降耗,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农业甲烷排放,增加林业碳汇。 适应气候变化包括防灾减灾、工程适应、自然保护、生物技术、适应规划。

  我们应该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把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在编制主体功能区划中重视气候、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森林是最经济、 最现实、 成本最低的“吸碳器”。森林和草原储存了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69% 的碳;森林每生长1方的蓄积量,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所以要继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名词解释

  天气变化 气候变化

  天气是指短时间(几分钟到几天)发生的气象现象,如雷雨、冰雹、台风、寒潮、大风等。气候是指长时期内(月、季、年、数年、数十年和数百年以上)天气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以及距平均值的离差(距平值)表征,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冷、暖、干、湿等平均特征。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气候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气候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明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认为:人类活动很可能(90% 以上)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