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河南“毒工厂”被勒令停产 政府发文支持其复工

来源:杭州网-都市快报
2010年05月12日05:23
5月9日,黄河化工的甲醇生产车间正在排放废气。工业废水和甲醇废液积聚在水潭中。
5月9日,黄河化工的甲醇生产车间正在排放废气。工业废水和甲醇废液积聚在水潭中。

封丘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要求“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听取各工作组负责人工作进度汇报,协调处理相关问题”。
封丘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要求“领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听取各工作组负责人工作进度汇报,协调处理相关问题”。
封丘县900多名居民用红手印表达对黄河化工的声讨东方今报 供图
封丘县900多名居民用红手印表达对黄河化工的声讨东方今报 供图

  环保局长:没有发现污染问题

  发红头文件支持被停化工厂复工河南封丘黄河化工就是关不停

  河南省封丘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化工”)2008年年底被勒令停产,自今年3月起又开始违法生产甲醇。5月7日,封丘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组建领导小组为工厂“保驾护航”,没有关停黄河化工的动向。一位县政府干部说,成立领导小组是为了“防止老百姓告状”。

  这个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组,成员包括县长李晖、副县级干部5名、县委常委6名。5月10日,企业服务工作组成员、县环保局局长赵培栓却说,他没有看到这份红头文件,这几天新乡市和封丘县的环保部门在黄河化工厂区检测,尚未发现污染问题,排放一直达标。

  紧挨化工厂西侧的郭场村中,绝大多数房屋已被拆除。县政府以“新农村建设”名义拆除房屋,村里110户居民需要搬迁。5月10日,搬迁工作组正式进驻被拆得七零八落的郭场村。

  鸡被工业废气熏死

  5月7日下午,封丘县城关镇北街村村民王震的邻居家,5只小鸡双脚绷直已经死去。“都是这两天被工厂排出的废气给熏死的。”他家与化工厂仅一路之隔。

  挨着工厂一侧不少草木已经枯死。不时有细尘如雨点般从化工厂高炉上往下飘。细尘落在一个村民的小车上,铺上白白一层,用布擦不掉,用指甲抠还会发出“咔吱咔吱”的刺耳响声。

  黄河化工的员工说,工厂曾向下水道偷排污水,被发现后,一个排污口被封堵,大量污水排不出去,就在厂子西边挖了一条明沟,让污水流到郭场村村头的空地上。有时候生产出的甲醇浓度太低,客户不满意,也用黄色大罐车拉到那里倒掉。

  专家说,生产甲醇的废气、废液、废渣毒性极强,对人的神经系统危害最大,甲醇蒸汽还能损害人的呼吸道黏膜和视力,易致癌症、白血病,重者导致死亡。

  “毒工厂”屡上黑名单

  黄河化工的前身,是筹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封丘县化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主要生产尿素,在上世纪80年代颇为红火,县委在厂门口竖起“造福封丘”牌匾。但效益连年下降,1998年宣告破产。

  2003年,时任封丘县委书记的李荫奎上台,李荫奎与河南焦作武陟县腾飞煤炭公司法人代表黄金慈签订协议,以300万元的价格将净资产1亿多元的化肥厂及其土地使用权出让给黄金慈。李黄二人是武陟老乡。

  黄金慈承包化肥厂后,将它改建成如今的黄河化工。一位1971年就进入化肥厂上班的老职工说,此后“不到一年,黄金慈就开始用老厂区的设备,一边生产尿素一边偷偷生产甲醇”。当时,甲醇每吨4800元,尿素每吨1400元。

  黄河化工开始成为河南省环保厅要求重点监控的排污企业之一,且成为黄河下游群众埋怨的污染源之一。

  2004年,黄河化工被河南省“环保专项行动”要求“停产整顿、停产治理、限期治理企业”。

  2005年,黄河化工再次被河南省列入黑名单,要求在当年6月底前“完成氨氮限期治理任务,实现全厂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否则停产治理”。

  2006年年底,黄河化工占地320亩的新厂区已经和老厂区连成一片,10个直径21米的圆柱大罐拔地而起,村民纷纷猜测这些巨型大罐的用途。

  900个红手印的愤怒

  2008年1月9日,新乡市政府公布重点建设项目名单,黄河化工的氨醇改造项目名列其中。业内人士说,氨醇生产线的合成器可用于生产甲醇。这时村民才知道,10个巨型大罐原来是用来装甲醇的。

  5天后,新乡市政府责成封丘县政府督促黄河化工立即停止氨醇生产线扩建工作,对违法扩建部分实行断电断水。

  然而,2月19日,封丘县政府却在政府报告中说,黄河化工25万吨氨醇改造项目即将试车投产,这个项目是全县重点推进的十大项目之首。2008年4月,黄河化工开始试车生产甲醇了。

  2008年夏天,机器发出的轰鸣声把周边一公里的窗户震得啪啪响。一公里外的检察院、财政局、城建局和土地局的办公大楼里,也无法听清同事说话。

  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数增加。黄河化工一个员工的老婆在怀孕四五个月之后,发现肚子里的孩子不再发育,最终流产;郭场村村民老刘家里一头老母猪生的12只猪仔,死胎11只。

  900多位居民代表在举报信上按下红手印。他们逐级向封丘县、新乡市和河南省的环保、信访部门举报。村民推倒化工厂的围墙,将大门上“造福封丘”四个大字捣毁——在他们看来,这个化工厂在祸害封丘。2008年10月,居民代表到环保部举报。

  2008年12月,黄河化工被责令停止违法生产;2009年2月,原封丘县委书记李荫奎落马,据查,受贿780万元,贪污8.4万元,接受礼金553.7万元。黄河化工的法人代表黄金慈被罢免省、市、县人大代表资格。

  违法生产卷土重来

  停产15个月后,今年3月初,黄河化工又开始生产甲醇了。73岁的居民代表王震说,黄河化工的甲醇生产死灰复燃前,封丘县政府部门曾召集周边村子的党员干部征求复工意见,大家说黄河化工可以生产尿素,但不能再生产甲醇。

  群众的声音没有被采纳。2010年4月16日,封丘县居民代表再次来到郑州,找河南省环保厅反映,并向河南省环保厅厅长李庆瑞递交了一封900余人联名的控告信。4月19日,河南省环保厅把信转给新乡市环保局,要求“认真调查处理”。

  国家质检总局的网站显示,河南省允许合法生产甲醇的企业名单中,并没有黄河化工。黄河化工一位不愿具名的车间主任透露说,工厂每天甲醇的产量有六七十吨。

  据中国青年报

  封丘县长急赴北京 化工厂甲醇生产没有停止

  由于媒体的介入,昨天上午,封丘县紧急召开常委会,研究这一事件的处理,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随后,县长李晖带着环保局长等人去了北京。

  早前,化工厂一个姓王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新上的甲醇生产线因没有手续一直停着,目前生产的甲醇是在老厂区,是生产尿素时产生的副产品,符合国家规定,群众所说的污染问题并不存在。一个不愿具名的政府工作人员昨天说,当地政府认同这个说法。但村民质疑,既然甲醇是生产尿素过程中必须有的副产品,为什么2008年12月到今年3月这15个月没有生产甲醇?

  黄河化工生产甲醇的烟囱仍在不停地向天空排放废气,排向郭场村的废水潭越来越大。前天废水潭与北边麦田尚有两三米距离,昨天臭水已开始漫进麦田,发黄枯萎的小麦面积进一步扩大。 据东方今报

  “毒工厂”的寓言

  本报首席评论 徐迅雷

  谁都知道,高污染往往就意味着高利润,就意味着高GDP。对于高利润,企业喜欢;对于高GDP,地方政府喜欢。这两者都喜欢的事儿,百姓往往就被害惨了。

  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有个“黄河化工”,主产甲醇,由于对周遭百姓贻害严重,甚至连鸡都被熏死,所以被称为“毒工厂”,一度被勒令停产。可是,“好景不长”,这“毒工厂”卷土重来,封丘县政府想方设法为这“毒工厂”保驾护航,而县环保局局长则称未发现污染问题……当地的困惑就是:“真不知到底是该老百姓为化工厂让路,还是化工厂为老百姓让路。”

  我们把企业利润看作1,把政府的GDP看作1,把百姓利益也看作1,在这三个1的博弈当中,显然是前两个1联手相加,轻易地战胜了后一个1。这就是“毒工厂”的现实寓言:2比1胜出。当地900多名居民在一封举报信上按下红手印,最终也没有多大作用。

  企业爱“毒工厂”,因为它能带来利润;地方政府爱“毒工厂”,因为它能带来GDP政绩。谁说GDP一定要用中文“鸡的屁”来表达?它是地方政府的至爱,是地方官员升迁的法宝,怎么好说成那么不雅的“鸡的屁”?对某些地方来讲,“转型升级”简直就是一句梦话,他们哪里等得着什么转型与升级?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好看的GDP数字、实惠的税收利润……

  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民主的稀缺。试想,若是地方官由当地百姓选举产生,他哪里敢如此违背当地百姓的意志?一张选票就让你滚蛋了。问题就在于,在现有的制度环境中,他们最不怕的就是百姓,最害怕的却是上级——而上级评价他们的指标,大抵就是那个GDP的数字,以及与之相伴的政绩工程之类。

  于是,我们看到了很糟糕的情景,那就是一些地方尽管不尊重当地百姓的意愿,不顾民生民意民主,自己与不良企业沆瀣一气,却照样能够走上“升官发财”的快速道。在这些地方官看来,恰恰是不需要民主、不必要尊重百姓,反而使当地富得更快。所以,他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哪里顾得了当地百姓的身心健康、生命死活?他们绝不会去思考:没有基本的民主,能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没有基本的民主,能不能保障起码的人权;没有基本的民主,能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没有基本的民主,能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稀缺了法治的尊严,所以才有“毒工厂”的嚣张。本来,以宪法为代表的法律,是国家和人民之间订立的契约,在其中要表明公权力的来源,表明“主权在民”,也就是公权力是公民授权而生的,公权力天然地要为公民百姓服务,要保障人民所享有的各种权利利益……但现实恰恰反过来了,公权力肆无忌惮地压榨、侵害百姓的权利利益,而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政绩利益服务,这是多么巨大的荒谬。

  “毒工厂”的现实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事业的进步,必须以人为本、以公民百姓的利益为本,否则,必然就是反民主、反科学的“伪发展”。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