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铭记汶川地震 > 汶川地震震后援建 > 汶川地震震后援建消息

北川人即将告别板房生活 730天治愈伤痛(组图)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2010年05月12日08:59
地震灾区的板房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小新川很喜欢记者带给他的海宝玩偶

北川居民的安置楼建得非常漂亮

  “5·12”汶川地震两周年,记者回访历经灾难洗礼的幸存者

  730天,时间治愈北川人的伤痛

  晨报特派首席记者 张 源 四川绵阳报道

  转眼间,两周年。对不少国人而言,“5·12”是心中一个抹不去的印记。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晨报记者再次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去回访那些历经灾难洗礼的幸存者。

  时间,是疗伤的良药。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听他们讲述这两年来的风风雨雨,为他们已经或正在迈向的新生而欢喜。他们当中,有晨报热心读者资助过的北川宝宝;有曾让记者流泪采访的七旬老人。在即将告别板房生活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希望记者能代他们向千千万万的好心人们,道一声“谢谢”。

  [七旬老人·喜事]

  期待孙儿成家立业

  地震一周年时,谷大爷(化名)一家曾是记者的采访对象。与一年前相比,仅有8个平方米的那间板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谷大爷的老伴,以及二儿子、小儿子两对夫妇,还有一个孙子都在“5·12”大地震中遇难。带着幸存的孙子谷毅(化名)和两个孙女谷美(化名)、谷丽(化名),73岁的谷大爷熬过了两年。如今他生活的最大寄托,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着三个孩子成家立业。

  这个夏天对谷大爷一家来说很重要,谷毅马上就要高考了,谷美也面临中考。孩子们的学业是谷大爷最牵挂的事情。所幸三个孩子都很懂事,学习成绩基本都在中等偏上。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摆在面前,孩子们如果都考上大学,所需的费用很让谷大爷为难。依靠6位亲人遇难得来的3万元抚恤金,这一老三少的一家人撑过了两年,现如今已经花去不少。两个孙女的孤儿补贴每个月有1200元,再加上每个月100元的低保,就是这个家庭全部的经济收入。

  乔迁,2年来第一件喜事

  孩子们平时都住校,周末则回到板房陪爷爷。一间小屋用帘子隔成两间,两张高低床一放就没什么空间了。到国庆节前,谷大爷一家估计会搬到新县城居住,这很让谷大爷兴奋。两年了,总算有件喜庆的大事降临这个家庭。

  沉痛回忆逐渐远去

  孩子们的成长很让谷大爷欣慰。一年前他还总是担心孩子们想父母难受,现如今却总是孩子们反过来劝他要想开些。今年清明,一家四口回到老北川那片废墟祭拜亲人。看着身边三个搀扶着自己的孩子,谷大爷多少感到一些欣慰。谷大爷说,自己活了70多岁了,刚刚过去的这两年,是最难熬的,但如今也算是熬过去了。除了遇到清明节、“5·12”这样特殊的日子,那些过往的沉痛回忆,已经在逐渐远去。

  [志愿者文姐·收养]

  志愿者回归原先生活

  志愿者,在抗震救灾中有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志愿者又回归到原先的生活,但也有一部分人坚持留在地震灾区,继续他们的志愿者之路。

  设置在板房区内的志愿者服务站,去年还是一派忙忙碌碌的景象,今年却显得尤为冷清。很多外地的志愿者都回家了,留下来的志愿者们,所做的工作也不再与地震那么紧密相关。

  一年前在灾区采访,志愿者文姐帮了记者不少忙。一年后再见,她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志愿者生活。在文姐看来,很多志愿者离开,一来是因为事情变少了,二来则是受生计所迫。“人都要先养活自己嘛!”

  收养婴儿安抚丧子之痛

  文姐17岁的儿子,地震中在北川中学遇难。因为做过绝育手术,震后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收养一个地震孤儿。但受政策所限,她尽管托了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人帮她联系,都未能如愿。今年记者再见到她时,却发现她怀里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文姐告诉记者,之前一个震后重组家庭遭遇了不幸,孩子的父亲在车祸中身亡,孩子母亲无力抚养留下的几个孩子,就把这个刚刚降生的婴儿过继给她。

  有了孩子,文姐的生活就有了希望。40岁的文姐辞去志愿者的工作后,就专心在家带孩子。文姐的丈夫每天在外打些散工,他们的日子也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尽管告别了志愿者的工作,但还是不断有需要帮助的人找到文姐。每当这时,文姐就抱着孩子四处奔波,为那些求助者牵线搭桥。

  准备寻找新的工作

  文姐没什么文化,地震前她在一家超市当收银员。如今家里多了个孩子,她也开始重新考虑今后的生计问题。

  在板房区,与文姐一样没什么一技之长、震后就彻底失业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有些平时在外打些散工,有些则每天就那么在家里待着,等搬进新县城后看有没有就业机会。考虑到孩子,文姐不打算去找一个定时上班的工作,她准备在新北川开家杂货店,做做小生意。尽管她时常还因想念死去的儿子落泪,但看着怀里的婴儿,文姐说她的后半生也算有个寄托了。

  [北川宝宝·新家]

  上海读者援助北川宝宝

  尽管还在住板房,北川宝宝小新川的新家充满希望和快乐。这是记者昨天在小新川家最深的感受。

  北川宝宝小新川,是记者于地震一周年时在北川采访遇到一个孩子。地震发生时,小新川才3个月大,父亲在地震中遇难,随后,他被查出患有疝气。地震之后的单亲家庭一贫如洗,小新川的手术被一拖再拖,深夜疼得只能依靠镇静剂入眠。

  记者的报道《北川1岁幼儿患病靠镇静剂入眠》刊登后,小新川成为全国读者关注的焦点,沪川联动,救助北川宝宝。通过晨报老丁慈善工作室,仅用了一天时间晨报的热心读者就捐助了小新川所需的全部医药费,帮助这对北川的孤儿寡母渡过难关。因为有爱,小新川的妈妈贾晓玲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她连夜绣羌绣,把她的感谢和祝福捎给上海的读者。

  有了新家 有了弟弟

  如今一年过去了,小新川个头长了不少,也比原来调皮了许多。他的脸上再也没有记者初见他时那痛苦的表情,刚见面时他还有些认生,熟悉了一会儿,这个去年还只会说“谢谢”的小家伙就抱着记者带来的海宝玩偶,反复地强调“这个你不要拿走”。

  去年在成都顺利做完手术后,母亲贾晓玲带着小新川回到板房继续生活。经人介绍,贾晓玲有了一个震后重组家庭,这个家庭刚刚添了一名新成员,小新川多了一个弟弟。贾晓玲的丈夫有一份稳定工作,她就专心待在家里照看两个孩子。

  手术过后小新川恢复的很快,这一年来几乎都没有感冒过。如今他每周要去上四到五天幼儿园,爱唱爱跳的他很讨老师喜欢。

  地震阴霾还在心头

  那场惊天动地的大地震,以及一年前所经受的病痛折磨,小新川都没留下什么印象。贾晓玲说,她准备等孩子长大了再告诉他那段往事。按照她的预计,他们一家四口能分到新县城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尽管还没去新县城看过,但听过别人的描述后,贾晓玲对未来的新居充满了期待。

  两年过去,贾晓玲脑海中关于地震的回忆渐渐模糊,但那些阴霾的影子总有残留。每每感觉到些许的震动,她都会马上抱起孩子往外跑。

  最近电视里常在放上海世博会的新闻,尽管没去过遥远的上海,但每当看到关于上海的新闻,她都会想起曾帮助过他们的上海好心人。

  北川人即将告别板房生活

  地震过后,几乎一夜之间在灾区矗立起来的片片板房,就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距离绵阳市区10多公里的永兴板房,虽然还住着不少等着搬进北川新县城的北川幸存者,但与一年多前相比,已经显得安静了许多。北川沙坝镇的居民最先搬走了,他们住过的板房也都就地拆除了。

  两年的板房生活,对这些北川人来说,酸甜苦辣掺杂其中。震后最初的那段岁月,板房给了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一个可以让生活继续的“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简陋的板房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今两年过去,各地的重建工作基本接近尾声,漂亮的新县城便成为住在板房里的人们最大的牵挂。

  北川的新县城位于永昌镇,原本一大片看似荒芜的土地,如今已能显现出新北川的繁荣昌盛。从绵阳到永昌镇大约40公里,震后那条通往北川的生命通道,如今已变成宽阔的大道,沿途的建筑也都修缮一新。新县城的大部分建筑都已基本完工,来自各地的援建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按照预计,到今年国庆节之前,北川的居民就可以搬进新县城居住了。

  比起已成废墟的旧城来,新北川的规模更为庞大,全新的规划更为宜居。“至少前进了20年”——这是很多看过新城的北川人对记者发出的感慨。这些幸存下来的北川人说,他们也算是“因祸得福”,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也太为惨烈了。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