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记者刘铮)国家统计局网站19日刊载了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副司长庞晓林对当前居民消费价格(CPI)的解读。庞晓林认为,CPI能够科学反映市场物价变动情况,但如果拿它跟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会产生误解。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4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8%,涨幅创18个月来最高。但有网民称蔬菜价格“发烧”,CPI数据未反映真实通胀水平。庞晓林回应说,公众感受到通胀预期在逐渐增强,CPI数据也在变大,CPI数据也显示了蔬菜价格在“发烧”。但如果拿CPI跟每天上街买东西所接触的每一种商品去比较,往往会产生误解或错觉。
抽样调查显示,全国CPI同比涨幅从1月份1.5%上升到4月份2.8%。3、4月份全国蔬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5%和24.9%,其中北京市分别上涨32.7%和32.6%。
庞晓林说,CPI是一个总体指标,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而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往往是对单一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而且时点性特别强。比如大蒜价格暴涨感受特别深,但可能忽略了猪肉价格低于去年同期。 庞晓林指出,我国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百姓关注的是吃穿用住行,而CPI是一个加权计算后的综合平均数,其中既包含有上涨的品种,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种。如果用具体上涨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价格与CPI相比,就会觉得CPI被低估。
目前全国CPI数据涵盖了31个省(区、市)的262个类别的商品价格,涵盖城乡居民的全部消费内容。庞晓林强调,总的来说,我国CPI的生产过程及其计算方法是科学的,计算结果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