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校园安全事件 > 校园安全评论

心理专家分析校园暴力事件制造者 称其本性懦弱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0年05月21日14:11
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人格培养,是一系列暴力行为逼出的思考CFP供图

  性格极端无人疏导极易酿惨案

  心理学家分析,校园内外暴力事件的制造者,多数性格偏执,一旦激活“心魔”,就会戕害社会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葛峰

  距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国发生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无辜群众的群体性暴力伤害事件,逾百人遭创,其中20多个无辜的生命逝去。

  公安部、教育部为此于5月12日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对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坚持严防严打,打得犯罪分子不敢对孩子下手,防得犯罪分子不能对孩子下手;同时要求,要加强对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加强基层工作,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与两部紧急视频会议不谋而合,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空间,人们在痛斥凶徒暴行的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呼吁,关注凶案背后的深层原因———那些惊人案件中的凶徒,有失业的,有久病的,有失恋的,有遭遇强拆的……他们原本应该得到他人的同情,但透过案情分析,发现其中多数性格偏执或近于偏执,往往只是一时不能自我化解心中块垒,便心起报复社会之念,而且只敢将屠刀伸向比他们更为柔弱的生命。

  暴力事件彰显深层原因

  通观此前媒体的报道,除广西合浦凶杀案犯有精神病史外,其他人均无精神病,但他们有另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所谓的“失意者”或正在经历挫折的人。

  福建的郑民生曾是一名社区诊所医生,和领导闹矛盾,辞职后谋工不成,处于失业状态,42岁依然单身,无妻无子,一家三代人挤在9平方米的房子里。

  雷州的陈康炳是一名教师,33岁时查出乙肝,病休。他得了乙肝后,学校同事都不愿与他一起吃饭或说话,更糟糕的是,陈康炳此前有一位女友,在他病休后两人也不欢而散。

  泰兴凶案的制造者徐玉元,今年47岁,无业。他原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于2001年被单位辞退,此前还曾从事过违法传销活动。

  潍坊的王永来,刚建好的鸡场遭遇强拆。

  陕西的吴焕明患有二型糖尿病、前列腺炎等疾病,久治不愈,极度焦虑、担忧,内心恐慌,事发前曾两次自杀未遂。

  南海凶案制造者谢X林,广西贺州人,15岁初中毕业后离家打工,辗转于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有知情人说他遭遇情变,所以专拣年轻女性砍杀。

  失业、久病、乙肝歧视、强拆、精神病、农民工……这些焦点“词汇”在这些凶案制造者身上集中反映了出来。也许正是这些关键词,让公众对这些凶徒的评价并非一骂了之,很多人倒是因此呼吁要探寻此类事件深层次的原因,关注这类人群的生存状态。有网友认为,社会的不公平、贫富的两极分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足,都到了需要我们反思的时候了。

  新浪网不久前的调查表明,有64.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贫富悬殊问题亟待解决;有31%的人认为40岁、50岁人员尤需关注;仅有4.8%的人认为学校和家庭是现阶段安保最重要的元素。

  人格障碍极易危害社会

  与网友的观点不完全相同,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理门诊周伯荣主任认为,这些人所遭遇的“不幸”、“挫折”只能说是他们制造凶案的一个诱发因素,更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他们具有的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

  以郑民生为例,周伯荣分析,从报道上看郑民生在家中排行靠后,已丧父,其父亲有可能去世较早,或者家庭贫困,孩子又多,郑民生幼年时得到的关爱很少。从心理动力学的规律来看,在成长早期缺少爱特别是父爱的人,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我价值感缺乏。周伯荣说,他和郑是一个年代的人,那代人中能考上中专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郑民生工作无起色以及他后来的辞职,都可能与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有关。

  周伯荣说,早期成长缺乏关爱者,容易形成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懦弱,一种是偏执。

  性格懦弱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易忍气吞声,可以委屈自己而顺从别人,但其实心中会认为自己正遭遇不公平对待。这些人一般表现得胆小、老实、不爱说话,只在一些小事上会表现得偏执,所以当他们制造凶案后,周围的人会感到非常意外。就像郑民生原化纤厂的同事回忆,说郑总是笑呵呵的,病人的回头率很高,所有被采访的人都说“想不到是他”;那些认识南海谢X林的人则一再说他是如何沉默寡言、说话轻柔,怎样与世无争,嘴角总是挂着害羞的笑容。

  这种懦弱性格最常见也最危险,周伯荣认为,这几起凶案的制造者不少都属于这种情况。内心的压抑、不平感长期得不到释放,若再加上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不断受挫,积累到一定程度或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想要不择手段地报复社会、报复他人。

  本性懦弱不敢报复强者

  几名凶手为何均选择比他们更加弱小的孩子或女性下手?

  周伯荣认为,这其中不排除“效仿效应”,而更重要的则由于他们本性是懦弱的,不敢选择“强大者”作为报复对象,只敢对比他们更弱小者下手,比如孩子或小动物。他们知道自己杀人要偿命,可就是想通过这种轰动社会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自我存在感。

  周伯荣说,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在门诊并不鲜见。比如一个父母离异的女孩子,平时很乖巧,可是总会虐待家里的小动物,弄死一只再养一只;还有个公司职员,认为上司长期欺负他,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报复上司时,这位职员说,他一直想着有一天把这个上司的孩子(而不是上司本人)杀掉。

  网友中还有另一派观点,怀疑这些凶手是天生的“杀人狂”,他们的依据是在中国快速转型的今天,有类似境遇的人成千上万,为何独独他们会钻牛角尖并报复杀人?

  周伯荣解释,心理学研究认为,暴力行为也有遗传因素,比如有国外研究者认为有些人有“犯罪基因”,不过不同的是,那些人如果犯罪,更愿意选择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比如抢银行、连环杀人,不会轻易对弱小者下手。他还介绍,也有研究认为先天性智力发育不好比如早产、分娩时缺氧、大脑有损害和心理受过重创的人,易于出现偏执。即便如此,他认为健康的人格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

  学会幸福放好心灵

  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包括幸福感。

  周伯荣分析说:“郑民生收入低、住房挤,但这并不是说收入低和无住宅的人心理就一定会出问题,其实住豪宅的人照样有痛苦。媒体别总对名利过度渲染,应该多教教大家如何学习幸福。”他解释,幸福感、成就感不应以物质占有量为衡量标准,而应是一种自我感受,和自己比有了一点进步、能给别人以一点帮助、能够自娱自乐……都应该是成就的形式。有了成就感,离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让国民“有尊严”、“有幸福感”地活着就不远了。

  有网友认为,校园内外的血案还反映出一种信仰与道德的缺失。因为有些人处于弱势地位时,更容易抛弃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郑民生等凶案制造者多为中年人,他们接受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有信仰的人群,但当他们亲历或目击了太多的社会不公正,财富分配严重不合理,弱势群体缺乏关怀,他们的信仰崩溃了。信仰崩溃的人不仅他们几个,不过有人尝试着坚强地活了下来,有人不想尝试了,就选择了自杀甚至灭绝人性和道德地举起屠刀,冲向弱小人群。

  佛教里的“五戒”、“十善”、“因果报应”,都是在导人向善;道教里主张的“以德报怨”和“无争”的处世原则,也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基督教则主张“爱人如己”、不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无论哪种信仰,都是爱的教育,教我们懂得去爱惜生命、爱护世界。陈辉、葛峰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news4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