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向西江倾倒垃圾,认为方便省钱。 |
颇具规模的垃圾倾倒场,盘据在西江河堤上。 |
南方农村报讯 花花绿绿的胶袋、尚未烧焦的轮胎、成群结队的蚊蝇、泛着油花的污水……上述景观拼凑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垃圾倾倒场,盘据在广东省高要市小湘镇笋围村附近高耸的西江河堤上。
河水涨落之间,浸没于水中的污秽之物被裹挟在滔滔西江中,日夜不停地东流而去。
在西江河堤上,笋围村附近的这个垃圾场并不“寂寞”。5月13日,站在渡船船头远眺,仅在高要市小湘镇至禄步镇数公里的河段上,南方农村报记者就发现了至少3个直接铺在西江河堤内侧的垃圾场,其底部没入西江河面。
与此同时,随着今年9月30日之前成为广州人新水源时刻的日益迫近,西江的水质也开始被更多人所关心。
垃圾场栖身西江边
村民认为方便省钱
由于工作的缘故,陈先生几乎每天都要从321国道沿西江往返数次。笋围村附近终日冒烟的大型垃圾倾倒场,成为其旅途中最为深刻的记忆。
在陈先生的印象中,每天都有装满垃圾的手扶拖拉机从笋围村和小湘镇区两个方向前来此处倾倒垃圾。据其介绍,由于垃圾过多,每次倒完之后,倾倒者还会找一些可燃物将垃圾堆点燃,火光长久不灭。
陈先生认为,人口接近1700的笋围村可能是该大型沿江垃圾场的主要制造者。
对此,笋围村委会负责人承认其中“有一部分垃圾的确是我们村倾倒的”。但他同时辩称,整个小湘镇的许多垃圾“也都是倒到那个地方”。
按照笋围村部分村民的说法,西江岸边的垃圾场是由小湘镇政府的工作人员2年多前亲自选定的,村民不过是“有样学样”。
笋围村的村官们也意识到,如此直接向西江倾倒垃圾有可能导致水质的污染。“村里曾经向镇上反映过,但一直没能得到解决。”笋围村委会负责人如此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与此同时,对于让西江河水“帮忙”带走垃圾的处理方式,许多笋围村民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村民许先生认为,西江河边是该村垃圾场的最佳选址,“一是很方便,二是所占用的土地是本村的,不用缴纳任何费用”。一位村干部也认为,西江河边的垃圾场远离居民点,因此村民的反应不是很大,这个垃圾场也没有给村里的工作带来任何麻烦。
据了解,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已在笋围村实行多年。早在数年前,笋围村就用集体经济资金在全村建设了10个垃圾池,并雇用当地的个体垃圾收运者负责清理运送村中垃圾,“每星期一次,每次2-3车”。
集中清运的方式,的确改变了此前由于村民随意丢弃所导致的脏乱状况。不过,对于大量垃圾最终被运送到何处,如何处理,村委会并未作出硬性规定。
在村委会门口张贴的一份现金明细收支表中,笋围村委会向垃圾清理人支付垃圾费的标准目前为每月1000元。
被劝自费修垃圾池
圩镇商户反应冷淡
笋围村沿江垃圾场选址是由小湘镇政府“官定”一说,被小湘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张主任坚决否认。据其介绍,主要承纳镇中心区垃圾的小湘镇垃圾处理场原位于甘树村,而不在笋围村。
“笋围村沿江垃圾场完全是一些个体垃圾清运者和附近商户贪图方便,私自倾倒形成的。”张主任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所在的部门也曾试图对此进行制止,但收效甚微。
据了解,目前小湘镇规划建设办的行政触角,仅能触及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垃圾储运,属下的一支保洁队伍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各村的垃圾收运工作,则更多被一些开着手扶拖拉机的个体经营者所把持。
随着垃圾数量的增加,位于甘树村的垃圾处理场影响范围日益逼近旁边的居民点。对于刚刚从计生岗位转型两个月的小湘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张主任来说,上任伊始的首要任务便是为小湘镇垃圾处理场寻觅新址。
4月底,靠近禄步镇一处名为“石人坑”的地方,最终被圈定为小湘镇垃圾处理场的新址。“地利”使其得以成为小湘镇垃圾新的归宿:作为一处自然形成的石坑,不需大规模人工开挖,可以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它距离村庄较远,没有人居住。上述选址已经获得了高要市环保、卫生、消防有关部门的认可。“可以填埋使用大约30年时间。”张主任说。
相关政府官员认为,农村垃圾实现集中储运,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垃圾处理场的科学选址、保洁队伍的规范建设等配套工作必须同步跟上,农村环卫工作才能走得更远。
在小湘镇规划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看来,对全镇各自为政的农村垃圾清运队伍进行规范管理,将各村垃圾都运往位于石人坑的新垃圾场作统一填埋,这样才能杜绝类似笋围村靠西江来处理垃圾的情况。
然而,对于当地部分居民来说,官方的想法却有些一厢情愿。
阿伟(化名)在当地经营一家小饭店,这几天他一直感觉有点烦。镇里的工作人员三番五次找到他,软磨硬泡要求他建一个垃圾池,如此做的“好处”,便是他的饭店随后可以被镇环卫队纳入服务范围之内。
不过,在一番权衡之后,他还是不愿意接过这个“绣球”。目前,他每月只要支付给个体垃圾收运者几十块钱,每天所产生的餐厨垃圾就会得到及时清理。而建设一个水泥垃圾池要几百块钱,还要向镇里支付更加昂贵的垃圾处理费。相对于可能加重的经营成本,自己饭店的垃圾究竟被运到何处,阿伟并不关心。
而在小湘镇规划建设办公室张主任眼中,一个2米长、1米宽、70-80厘米高的垃圾池,对许多商户而言,并不是一件大事。“有些人担心会破坏风水。”他如此分析商户的真实心理。
“城乡整容”奖惩并行
聘保洁员或增农负
不过,随着一项旨在大幅提升城乡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专项整治行动在高要全市范围内铺开,建垃圾池需要服务对象自掏腰包的情况可能会得以改变。在这项为期9个月的“城乡整容”运动中,高要市财政将向各镇政府(街道办)抛出一个总额为700万元的“红包”,用于改善基层特别是农村环卫的软硬件等条件。
根据相关工作方案,高要市政府对各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以奖(励)代拨(款)”,并进行月度奖励及年终奖励。一个由14名成员组成的督促检查专责小组所打出的分数,将直接决定700万“蛋糕”的最终分配。月得分达不到80分的,当月没有奖励;月得分在80分以上的,按当月得分值获得奖励,每镇可获奖金最高为61.5万元。而对一年累计两次月考核排名末位、且未达到月达标分值的,将取消该镇该项工作的月度奖励和年终奖励,同时该单位及其主要领导不能参与年度评优评先,并给予问责。
上述整治行动被赋予的另一项任务是,“探索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有偿服务工作新模式,形成环境整治产业链,多方面拓展筹资渠道,保证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经费”。在农村垃圾处理的6大考核指标中,明确要求各村配备足够的兼专职保洁员,“原则上每100户配备1名”。
而对于可能增加的人力等成本,当地一位村官不无忧虑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为收垃圾而向农民伸手要钱几乎没有可能,只能由村里埋单。而对于集体经济捉襟见肘的村庄来说,这无疑又是一笔新的负担。
小湘镇下围村一位村民也称,如果村里要向自己收垃圾处理费,他宁愿还是将垃圾“抛入西江”。(来源:南方农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