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转型 “铁腕”淘汰落后产能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26日14:04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将转型到“稳增长,防通胀,促转变”上来,这正是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

  国务院5月5日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和部署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用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历年均有部署,而今年的举措之所以广受关注,不仅在于其力度之大、手段之强,更在于它出台的时间正处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频出的敏感阶段。

  “铁腕”政策为何踩在当下这个时点上推出?在节能减排的目标之余,我们能否从中嗅出经济政策转型的信号?当下的经济形势是否已经为中国提供了实现产业政策调整的良好契机?这样的调整对未来一段时间经济走势有何影响?

  围绕上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

  “促转变”首先就是淘汰落后产能

  《财经国家周刊》:最新推出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在力度方面你如何评价?

  马晓河: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近几年来每年都会根据不同产业部署,分解到各个省市区,要求当地的钢厂、火电厂、小煤窑在规定时间内按相关规定进行淘汰。

  从往年的经验看,地方政府由于自身经济利益,在淘汰落后产能上缺乏动力。这与地方领导业绩考核同GDP挂钩有直接关系。当地建一个钢铁厂、水泥厂,先不管是不是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对拉动地区GDP的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可观的财政收入,同时还能提高当地的就业率。在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下,让地方自己削减产能,自然阻力很大。

  但要看到今年的政策力度非常大,是往年所不能及的。例如对地方上淘汰落后产能的考核甚至动用了行政指标,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地区领导要追究责任,可能撤职。因此这次政策落实下去的话,将会有明显的效果。

  《财经国家周刊》: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为什么会在今年这个时点上强劲发力?

  马晓河:目前我们完成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的目标,压力还比较大,仅剩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剩余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没有强有力的措施恐怕难以达到。在过去多年的经济增长中,伴随而来的是高投入、高物耗、高耗能产业的比重过大。从2000年到2008年,全国能源消费量从13.8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8.5亿吨标准煤,增长了105.7%;其中工业耗能更甚,从8.96亿吨升至19.7亿吨,增长118.8%,工业能耗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从64.4%升到了69.1%。这使得淘汰落后产能的紧迫性大大增加。

  同时,目前的经济形势与去年相比有较大不同。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明显,正处于“V”型曲线的右端,第一季度各项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快车道。同时,外需市场明显回暖,出口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在今年有所恢复。因此在当下,保增长的压力相对于去年减弱,对经济增长的态度以求稳为主,防止出现过快苗头。这为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空间。

  此外还要注意到,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带来了外在的压力。由于去杠杆化的影响,美欧等国家未来将增加储蓄,削减消费,而目前我国生产了太多发达国家未来可能要减少甚至不再购买的产品。而在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上,中国则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政策将转型到“稳增长,防通胀,促转变”上来,这正是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所谓“促转变”,落实到当下的时点,首先便是淘汰落后产能。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系统设计

  《财经国家周刊》:从中短期来看,现在的政策转型会对投资增势、经济增速产生什么影响?

  马晓河:今年,整体投资增速将从高位回落。这是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回笼货币、3次提高准备金率、最近几大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等,都将压缩流动性,缩减今年的信贷规模。同时,房地产新政、最新的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等,也将导致投资增速从高位向下调减。

  受此影响,今年GDP增速会呈现先高后平稳的态势。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会与第一季度或持平,或略低。一方面这是2009年基数效应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主要源于近期宏观政策的转型发挥效力。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说淘汰落后产能是从“破”的角度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从“立”的角度来看,你认为“促转变”应该从哪几个层面来做?

  马晓河:我认为要从四个方面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升级。首先要逐步降低对外需过度的依赖,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产业结构转变;第二要改变生产投资方式,从贸易结构以出口产品为主转向对外投资为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身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国际商业体系;第三要尽快改变外延型产业扩张方式,引导经济增长从依靠大量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方面来;第四要充分考虑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情,避免产业资本过度深化,引导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互相结合的方向转化。

  《财经国家周刊》: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上述几个层面的转变呢?

  马晓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整体、系统的设计。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制造业产能供给远超过国内的市场需求,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是降低对外依赖度的根本途径。未来,释放国内市场消费潜能有两条有效途径,分别是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今后,要通过制度变迁来促进农民市民化,这一身份的转变不仅能带来巨量消费,还会刺激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的增长。

  未来的城镇化应该重点发展城市网络群(带),以大城市为核心,将周边城镇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实现大城市与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整个城市群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在质量和数量是一样的,居民住在城市群任何一个城镇都能够享受同质服务。这样才能减轻大城市发展压力,并促进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

  而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则主要通过大幅度增加路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以及支持农民收入增加这两条渠道来实现。目的是在降低农民的消费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他们的购买能力。

  我做过一个测算,如果能将目前的1.5亿农民工真正转化为市民,就可以给市场带来1.35万亿元人民币的消费量;而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如果能提高到目前城镇居民的50%,那么又将创造1.5万亿元的消费量。

  同时,实现城乡产业分层和联动发展也非常重要。在城乡产业配置上,按照“十”字型理念,要构建一个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助共进、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也就是利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技术、服务、市场等优势,纵向延伸和发展产业链,横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构建园区集聚企业和产业,发展产业群。发展产业链和产业群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排放,提高效率,而且还可以创造就业需求。

  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个层面,也有各自可为的路径。传统产业中农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今后要通过流程再造、运用新工艺新技术等方式,向高端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应该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领域发展,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这些产业有突破性发展。( 刘琳)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