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矿难“奇迹”: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来源:搜狐网
2010年05月27日14:16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 许,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4月4日进 入井下救援阶段,目前,4月5日发 现的115名被困工人已经全部出井,井下救援人员仍在进行搜寻……

  回想那牵动人心的8天,为挽救那些被困在黑黑煤窑里的生命,300多名救援人员甘冒生命危险下井,而100多辆救护车在现场待命,最好的设备、最专业的救援队伍,3000多人的参与,使得王家岭这个小地方成为全中国人民关注的中心,在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假期,无数中国百姓默默地为那些不知姓名的矿工兄弟们祈祷着。

  截至5日下午,共有115个鲜活的生命被成功解救,无疑我们 为被困矿工那坚强的生命力而泪流满面,也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信念和期待。而在这次救援中,党和政府迅速果断有效的救援措施,也展现出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不过,回顾本次救援行动,暴露出的很多问题仍值得惊醒和反思。

  首先,媒体应该反思灾难报道方式和角度。

  对于此次大规模救援行动,央视进行了全程直播,但其报道过程充满记者和主持人不断亢奋的“生命奇迹”呼声,而且焦点总聚集在官员身上,而不是关注生命个体生存状态和尊重矿工尊严。王家岭矿难虽然最终取得了一个较理想救援结果,可喜可贺,但在经过8天8夜之后还有38名矿工生死未卜,此刻却大呼“奇迹”,完全忽视他们的尊严。

  被困矿工顽强地生命力和坚持的确创造了奇迹,但是称其创造了中国抢险救援史上的伟大奇迹则难以被大家认同。我们知道,王家岭矿难源于忽视安全和监管不力,这是一场救赎,而不是“奇迹”,更不能当作荣耀来炫耀。

  媒体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核心是反思,针对灾难提出的问题和总结出的经验,给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启示,而不是唱赞歌。如果我们的媒体理直气壮地去“鼓吹”王家岭创造了“奇迹”,虽然唤起了公众对生命本体的尊重,但对解决“带血的煤”这一残酷现实没有任何意义。媒体应该更加理智地、客观地全方位报道,找出引发矿难的制度、管理等缺陷和提出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官员仍然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文关怀。

  当看到有官员接受访问时被问及救出115个矿工时感受时表示“非常高兴”,当看到某些官员并未问及获救矿工身体状况,也并未第一时间表示歉意,有些令人失望,因为如果不是疏忽,矿难完全可以避免,而且仍然有很多矿工兄弟生死未卜。“非常高兴”体现出我们的的官员并未对下负责,是在对上负责,他们仍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对比王家岭矿难的营救行动,我们会发现过往各地对矿难的救援工作是消极的,而问题产生的根本则是不作为,瞒报漏报、推卸责任,完全是因为官本位思想作祟,他们第一时间考虑的并非矿工的生命,而是自己的乌纱帽和政绩。

  王家岭救援现场,负责事发当晚下井人员登记工作的董燕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救上他们,我一辈子不会再当矿工。” 董燕森的话让我们感到伤心,我们知道这获救的115个矿工的背后是115个家庭,他们是家庭的生活来源和支 柱。如果不是因为贫穷和生活艰难,谁愿意拿生命去换取那些煤。而矿主和管理者为了产量为了利益,在生产安全无法完全保障之时,让矿工下井,而矿工为了生活别无选择,这也折射出矿工权利的贫困,缺乏尊严。

  有报道说,王家岭的矿工大多来自于中西部的贫困地区,这背后也反应出中国所面临的深层问题: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中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富人与穷人的收入与资产对比下,穷人的尊严就逐渐消失。

  如果生命只能靠运气去左右,只能靠“奇迹”去拯救,如何保持生命的尊严?!为何我们总是到了出现无法挽救的灾难后,才感叹应该尊重生命,才反思应该尽心改变,但却总是无法在制度上去弥补呢?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置生命和尊严于何地。矿工们只是盼望着安全,公正待遇,他们的要求其实一点也不高。

  最后,我们仍然缺乏改革煤矿制度的决心。

  王家岭的救援使我们把目光都聚焦在“奇迹”上,成功救援值得肯定,但矿难的责任追究也应当严厉。王家岭煤矿事故发生当天,已经出现了发生事故的明显征兆,领导们能没有一点预感?如果王家岭的领导们重视安全,如果发生预警后能够及时处理,也不会出现此次悲剧。

  中国人为何总是在大灾大难后才会清醒,才会特别关注生命?为何我们总是轻易地感动,却又迅速地遗忘。虽说多难兴邦,灾难可以激励人们的意志,但灾难绝对不可能振奋人们的精神。如果我们不能亡羊补牢,不从灾难中彻底反思,加大管理力度,让煤资源开采更加合理化,透明化,那这些灾难只会消弭生产力,带来社会生产关系停滞倒退甚至崩溃。

  

(责任编辑:王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