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外交部官员:中国外交政策与民意无根本性冲突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5月28日05:16

  自韩国20日公布调查结果认定朝鲜鱼雷击沉“天安”舰后,中国外交压力骤增。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均支持韩国的调查结果和反制措施,而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到目前为止反应谨慎。在包括民意在内的重重压力下,中国如何向世界客观、全面、准确地说明自身立场成了对中国外交的一大考验。在破解这一难题时,除了传统外交外,更加开放、更显进取姿态的公共外交日益受到重视。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复旦大学美研中心访问教授陆京博士在接受东方早报专访时称,“与过去外交事务只由外交部负责处理,具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不同,如今的中国外交正在渐渐剥去这件神秘的外衣。”

  公共外交

  仍处于试错阶段

  长期以来,中国强调外交无小事,政府主导外交一以贯之,虽然一直强调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主要走的仍是精英外交路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外部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加之全球化趋势的推动,外交早已不再局限于政府间交往,民众通过贸易、旅游进行的国际交往和通过评论、表达间接形成对外交事务的参与,都已成为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不过,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50多年前便将公共外交提高到国家外交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公共外交这个概念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还不到10年时间,如何做好相关工作,对于外交部而言,仍是个新课题。

  陆京认为,公共外交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边际界定尚不清晰,从内涵到外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直接结果是尚难对公共外交工作取得的实际效果作出准确评判。

  “我个人认为,现在仍属于试错阶段。”陆京告诉记者,“杨洁篪外长提出将公共外交作为外交部工作的一个重点,显示出外交部是秉持开放、进取的心态,愿意尝试、探索、试错。”

  外交工作日益走向开放、透明是大势所趋,已经成为外交部上下一体的共识。“全球化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接触和合作,遍及各个领域和层次。”陆京说。

  的确,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外交官走出官方交往的传统苑囿,更多地注重向外国民众宣讲中国的外交政策,利用驻在国的媒体如报刊、电视介绍中国内外政策和发展、进步的现实,批驳“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等偏颇论调。今年初刚刚晋升为副外长的中国前驻英大使傅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人甚至将她善于沟通和倾听、极具亲和力的外交风格称为“傅莹模式”。

  “过去,外宣和内宣分得很清楚,现在统统由公共外交涵盖了。”陆京谈到公共外交与外宣的区别时说,他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做人的工作。

  去神秘化

  让外交走进公众

  外交工作的开放、透明不仅仅指对外。

  陆京认为,与过去外交事务只由外交部负责处理,具有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不同,如今的中国外交正在渐渐剥去这件神秘的外衣。“外交政策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捍卫国家利益。外交部作为中央外交决策的执行机构,通过强化公共外交工作,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增进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共识,既是我们工作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所期望达成的效果。”他说。

  实际上,早在2003年,外交部便已开始有意识地引入“公共”二字,给中国外交“去神秘化”。2003年9月,中国外交部第一次举办“公众开放日”;此后,驻外大使和资深外交官开始走到聚光灯下,接受媒体采访,为媒体撰稿,还借助网络与网民直接在线交流;与此同时,外交档案的开放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外交开启了新的途径。

  “以往民众对外交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批评、加以指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国际形势和国家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缺乏了解,那是由于传统外交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造成的。近年来,外交部高度重视并努力开展公共外交,就是要剥开传统外交那种神秘的面纱,让外交走近公众,通过增进民众对外交工作的了解,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央外交决策的理解和拥护。” 陆京强调,大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的民意,与国家外交方针、政策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分歧,无非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但首先要明确,从捍卫国家利益角度讲,大家是同向、同质的。”

  建公共外交委员会?

  职位高低并不重要

  2009年,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此举旨在加强公共外交的部内、部际协调,促进与各机构的沟通和交流。今年两会期间,有人进一步提议建立更高层级的“公共外交委员会”,加大投入,统筹各方推进公共外交。

  不过,陆京告诉东方早报,公共外交的推进并不在于参与者职位高不高,数量多不多,关键是要抓住每个机会,“宣讲我们的外交政策”。“要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方式做公共外交,”他说,“不能顾虑太多,至于最后效果如何,等待以后再去评判……相反,越是对方式、对象等限制得太清晰了,越是容易挂一漏万。”

  上海世博会对于这位有着多年外交一线工作经验的外交官而言,就是一次难得的展开公共外交的机会。他说,外交部希望以世博会为契机,掀起公共外交工作的新高潮,使之登上一个新台阶。

  “公共外交要把真实中国客观地传向世界”

  田宝珍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

  访问学者、外交部亚洲司参赞

  早报记者 吴挺

  东方早报:请介绍一下外交部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田宝珍:近年来,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开展公共外交,在出访中身体力行,加强与往访国民众的接触和交流。去年以来,我们在参加重要的多边国际活动时均设立新闻中心,向媒体和公众介绍中方的政策主张,回应各方关注的问题。外交部连续多年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为外国记者采访报道中国提供更多便利;我驻外使领馆官员更加积极地面对驻在国媒体、学者等各界公众,这些公共外交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外交部官员到高校做访问学者是一个具体举措,就像我到复旦大学做访学。在做访问学者期间在与学校教师、学生的接触中,在与当地媒体的接触中,阐释国家的外交政策主张,介绍我们主要的外交活动,也应看作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

  东方早报:开展公共外交与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密不可分?

  田宝珍:中国自己一直在说“和平发展”,外界对我们的看法既有“打杀”也有“捧杀”,不时传出“中国威胁论”或“中国责任论”等等。实际的情况是,中国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中国的真实情况、所处的阶段、我们的政策主张、中国发展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的贡献和影响,全面、准确、客观地传达给外部世界,让外部世界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责任编辑:赵志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