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元素+现代设计理念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黑色的片岩、红色的外墙、高高的碉楼……竣工不久的汶川博物馆,显露出崭新的面容。这座充满民族风格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汶川县城一个亮丽的文化新坐标。
羌族文化韵味浓郁
初夏时节,姜维山满山青翠,新建成的汶川博物馆就坐落在山脚下。
走近博物馆,一道黑色的片岩墙迎入眼帘,上书“汶川博物馆”5个白色大字。红色花岗石构成正方形建筑的主体,顶上用黑色花岗石点缀,显露出羌族民居的风格。博物馆背后是一座高高的黑色碉楼,顶部却用玻璃窗勾勒出时尚韵味。
“博物馆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提出方案概念,我们完成方案深化及施工图设计。”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设计师李玥告诉记者。“博物馆和碉楼形成简洁的"L"型,希望在水平与竖向上构建出视觉冲击,同时突出现代时尚的风貌。”他透露,博物馆主体采用红色,装饰中大量采用片岩,是借鉴羌族建筑的典型构建方式,“完全按照当地工匠的传统工艺技法来做的”。
广州最大援建项目
广州市援建威州前线工作组介绍,汶川博物馆是广州对口援建项目中最后一个开工的项目,也是汶川县最大的文化援建项目,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
走进新建成的博物馆,记者看到高大宽敞的中庭,明亮的灯光下,片岩装饰墙上,铜板制作的“5·12”几个大字让人震撼。李玥告诉记者,博物馆是按照8度抗震设防烈度建造的全框架式建筑,中庭高17米,却没有使用一根柱子。
“这是一座集禹羌文化、历史、民俗等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李玥说,馆内设有收藏库房、展览陈列室、学术报告厅等。
2万多件文物的新“家”
“新博物馆正式启用后,将成为汶川2万多件文物的"家"。”汶川县文体局局长王文告诉记者,地震之前,全县只有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陈列室,设在县文管所内。2万多件文物只得“藏”在库房中,难以和公众见面。新馆启用后,这些文物将全新亮相。
目前博物馆具体的展示方案还在设计当中,汶川县文管所所长罗进勇说,根据初步设想,在汶川县姜维城遗址出土的彩陶残件,在石棺葬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双耳罐等珍贵文物,都有望在今后的展示中与公众见面。此外,羊皮鼓、释比、挑花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望通过现场演示、实物、录像、图片等加以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