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家企业作出了回应”,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发布后,他们陆续收到反馈,原来只有9家IT品牌企业回应,现在增加到了20家。
目前,全球众多知名IT品牌均采取外包生产模式,印刷电路板以及电池、电源等组件主要由上游供货商提供。
马军告诉记者,长期以来,IT企业一直回避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这使得一些重度污染的企业得以借助大型供应商甚至是上市公司对国际知名IT企业供应产品。“知名IT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大量低价产品后,将环境代价抛给了当地。”马军说。
许多被公布的污染企业都是知名企业的供货商。比如惠州美锐电子公司的母公司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在其2008年年报中披露,思科和摩托罗拉是其最大的两家客户企业。
公开资料也显示,香港建滔化工集团印刷电路板销售额在亚洲名列前茅,其客户包括戴尔等诸多知名IT品牌。其一家位于珠三角地区主产印刷线路板的下属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分公司每年生产八九十万英尺的线路板,“欧洲的客户多”。
马军认为,环保部门其实已经公布大量企业的违规记录,但IT业巨头却熟视无睹,不愿利用这些数据对其供应链条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是身处IT业,获取信息对他们不存在什么难度”。马军说。
由此,他们一共联合了34家环保组织,向这些巨头呼吁,要求他们在环境保护上承担更多的责任,对供货商进行审查。
在《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发出前的2010年4月15日和16日,34家环保组织联名致信29家知名IT品牌的CEO,向其确认违规企业是否为其供应商,是否还有其他供应商存在类似环境违规问题,以及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
马军说,对于质疑,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西门子等在很长一段时间置若罔闻;而苹果公司至今“没有一个字的回应”。另外有些企业不作回应倒还罢了,还忙于动用关系抹去不良记录。
一些企业积极回应
也有企业表现得非常积极。马军说,联想集团在2010年4月23日答复称,联想公司开展了相关调查,确认34家环保组织公布的上述企业并非联想的供货商,愿意与公益组织就其他的供应商是否存在环境违规问题,以及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沟通。
也有企业积极跟进。马军说,信件发出一周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行政主管王晶晶接到来自海尔公司的电话,海尔称已对提示信中的供货商进行了调查,并要求该企业提供相关重金属污染的监测报告。
马军介绍说,日本松下公司、三洋公司和中国海尔公司先期的回应最为积极,随后美国的惠普公司和韩国的三星公司都作出了正面回应。这些企业的书面来函均表示,会根据环保组织提供的超标供应商线索进行核对,而且已经利用公开的数据检索了其一级供应商,并准备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机制。
马军说,他们之所以直接向这些巨头去信,是因为国际社会看重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这些企业要求承担的责任也更多,“从这次沟通来看,有些企业的责任感并不那么强。一些IT企业从技术上支撑了中国环境信息的公开,但涉及自身供应链的绿色环保时,却落后了。”
第三方审核
今年4月,环保组织“绿眼睛”华南自然会办公室主任温美程曾参加了4次特殊的审核,这一审核被称为“第三方审核”。
所谓“第三方审核”,温美程说,对于有污染记录的企业,要想消除“劣迹”,要经过三次审核,首先是内部审核,称作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是客户对供应商的审核;第三方审核是外面的咨询公司或者是环保等监督单位对这个企业进行的审核。
这些“劣迹”都记录在公共环境研究中心收集的数据库中,这个数据库保存了数万条企业的污染记录。
温美程等人去了4家企业,有两家是金属厂,一家是床棉制造厂,还有一家是中山市格兰仕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而这4家又都是沃尔玛的供应商。“沃尔玛非常重视绿色供应链,会要求供应商生产过程是环保的,不应有违规记录,如果有,必须作出说明和整改,并向公众反馈”。
马军说,GE、沃尔玛、耐克、阿迪达斯、溢达等知名企业,正是他们环保组织的合作者,通过他们的数据库审核供应商,要求供应商对公众作出说明。“像沃尔玛,会严格要求这些企业做审核”。
中山市格兰仕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曾经有一个污水超标的违规记录,中山市环保局对此亮了黄牌。
温美程说:“不是很严重的重金属超标,是一个比较小的指标超标了,但会要求对整个电镀工序的污水处理过程都审核,审核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做,我们对他们的审核过程进行审核。”
马军说,引入第三方机构环保组织进行监督,会增强审核的公信力。“审核结束后,我们会提供审核报告,同时发给其他环保组织接受同行监督,一个星期内无异议,方能去除企业的不良记录。”
他介绍,在他们与这些企业的共同推动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重视环保。去年,就有一些国内供应商主动跟他们沟通,作出说明,表示要改进措施,消除不良记录。
但他也告诉记者,仍有企业以供应商太多为由,不愿意审核供应链,“管理供应商比控制重金属污染容易多了,他们不愿意做这个工作,体现了他们的管理还比较粗放。在今天,所有负责任的企业,不但本身应该是绿色企业,它的整个供应链也应当是绿色的”。
马军说,他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企业重视重金属污染问题,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严格控制供应链的重金属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