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海玉树地震 > 青海玉树地震消息

老工程师半世纪前设计玉树桥梁 地震后依然坚固

来源:法制晚报
2010年05月31日15:04
叶老向记者展示当年他在通天河大桥前的照片
叶老向记者展示当年他在通天河大桥前的照片

  半世纪前他筑起玉树生命线

  通天河大桥——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在214国道上,正因为它的坚不可摧,才使通往玉树的赈灾之路成为通途。

  而这座大桥的设计者——88岁的叶广生老人就隐居在京南一个普通的小区里。

  大桥-缘起

  一座大桥连起通天河

  88岁高龄的叶广生老人住在南五环外的观音寺小区。通天河大桥是他亲自设计的。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发源于格拉丹东雪山,奔流千里穿越高山峡谷。

  上世纪60年代,通天河大桥横跨河两岸,矗立在玉树县以北29公里,海拔4100米的峡谷深处。

  从此,在西宁到玉树的国道上,通天河大桥成了绕不开的咽喉要道。

  “4·14”玉树7.1级地震后,当地大部分房屋倒塌,而这座大桥却只有桥面出现裂痕,原本的双向两车道变为单边放行,坚强维系住生命线的血脉畅通。

  大桥-回忆

  半世纪前亲手打造“幸福桥”

  叶老现在和儿孙住在一起,当得知玉树地震的消息后,他最关心的就是这座大桥的安危。

  因为他深知,桥在,救援的生命线才能得以维系。

  叶老生于北京,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西北从事道桥设计建造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回到北京。

  在叶老一生设计施工的50多座桥梁中,通天河大桥是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

  在叶老家中一本贴满泛黄的黑白照片的老相册内,珍藏着很多通天河大桥的记忆。老人说,这都是当年从西宁照相馆请摄影师拍的。

  老人清楚地记得,1963年7月1日,政府出资在通天河直门达古渡口架起一座钢筋水泥大桥,并派解放军日夜守护,结束了高原人民夏天靠牛皮筏子摆渡、冬天等结冰过河的历史。

  藏族群众亲切地称它为“幸福桥”。大桥竣工那年,叶广生41岁。

  记者了解到,大桥造价770万人民币,可抗7.5级地震,重80吨的坦克都可以顺利通过。

  通天河大桥的施工是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冷环境下进行的,因为春天河流湍急而无法作业。

  当年,200多名工人靠捡拾牛粪烧火取暖,粮食不够了,大伙甚至掏过老鼠窝。

  据老人的儿子叶康回忆,他10岁时由母亲带着在西宁上小学,曾接到过一封父亲专门写给他的信。

  叶康表示,父亲在信中写道:“你都快不记得爸爸的模样了吧,爸爸在玉树修一座大桥,有6层楼那么高!这都是爸爸设计的。”

  大桥-心愿

  希望有机会亲眼再看看大桥

  当叶老的孙子叶文灏在网上搜索到了通天河大桥现在的照片时,老人拿着放大镜仔细端详,触摸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就像是在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

  叶老说,希望能够有机会回到通天河大桥看一看,如果准备修复大桥,他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只要桥墩没问题,是比较容易修复的。”他说。

  叶康说,如果时机成熟,他们也希望能带着父亲坐飞机去玉树,看看父亲的作品——通天河大桥。文并摄/记者崔毅飞

(责任编辑:news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