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四川日报

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四川实践”与启示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2010年06月01日06:00
  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

  编者按

  5月1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陕西、甘肃3省联合主办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暨巨灾应对全国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深入探讨了“救灾与重建·创新与发展”的路径,旨在通过总结和提升汶川抗震救灾经验,为巨灾应对提供基本模式。在会上,《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四川实践”与启示》受到广泛关注,与会专家认为,四川在应急救援及灾后恢复重建中创造了奇迹,其成功的做法,应当转化为全国乃至全人类应对巨灾的经验成果。5月31日,人民日报刊载了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的这篇署名文章。本报今日全文刊载。敬请垂注。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发生在高山河谷及沿山地带破坏十分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这次地震,震源机制罕见,震级里氏8.0级,最大烈度11度,灾区面积44万平方公里,其中,四川灾区面积达到28万平方公里,重灾区12.5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达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2961万人。地震造成四川全省死亡6.88万人、失踪1.79万人、受伤37.5万人。灾区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451多亿元。城乡住房倒塌或受损530多万户,1500多万灾区群众需要紧急安置;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交通、电力、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全面中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奋起救灾,经过抢险救援和安置群众的百日攻坚,共从废墟中抢救出8.3万多人,完成了1200多万受灾群众的过渡性安置,从2008年9月底起正式转入恢复重建。灾区没有出现流民、没有出现饥荒、没有出现瘟疫、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创造了世界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回望这场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伟大斗争,我们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深切体会。

  一、四川抗震救灾的奇迹是举国体制的奇迹,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是这次应对巨灾最根本的优势

  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带来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国力大展现、军力大集结、民力大凝聚,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和“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抗击地震巨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体现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指挥。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连续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四川前方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飞赴灾区一线,及时指导抗震救灾,创造了国家灾害救援史上总指挥部设在灾区的范例。在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各有关部门紧急拨付救灾资金,紧急组织各方救援力量驰援灾区,紧急调集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党中央、国务院的其他领导同志也先后赶赴灾区,对抗震救灾给予指导和协调。这些重大举措,对形成举国协同应急的强大合力,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最根本、最有力的保证。

  体现之二:各地区各部门心系灾区全力支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部署,全国迅速动用超过15万人20余个专业兵种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消防民警和特警,以及7.5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组织了专业救援队员5257人,医疗卫生人员9.13万人;中央财政及时安排救灾资金,国家地震局和民政、卫生、公安、水利、教育、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纷纷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响应行动,第一时间展开了救援和处置工作。全国各地大力发扬全国一盘棋思想,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在调集人员、支援物资、收治伤员、建造临时和过渡住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义不容辞地支援灾区救灾和重建;各兄弟省市还积极开展对口支援,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派出直升机服务队、救援队、防疫队和医疗队来川参与抗震救灾行动,并筹资援助四川灾区恢复重建,这为我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

  体现之三:全民族全中华戮力同心共克时艰。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情系灾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成为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上千万公民在前方后方充当志愿者,数不清的群众自发前往遍布全国的献血点无偿献血。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全国性慈善和公益组织发出救灾捐助倡议,文艺界、体育界、科技界、宗教界、工商界纷纷响应,广大民众踊跃捐款捐物、献智出力。截至2008年底,31个省(区市)、新疆建设兵团和18个中央部门单位直接接受捐赠款物高达640多亿元。大量企业和民间组织以多种方式参与救灾,灾区内外生产企业开足马力加紧生产救灾帐篷、活动板房、医疗器械药品等紧缺物资。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时刻关注救灾进展,慷慨相助,支援祖国灾区。这为我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汇聚了深厚力量。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的领导体制,极有利于减少危机状态下的决策碰撞,形成全国救灾一盘棋的协调行动;中国特色的行政机制,极有利于确保政府在危机状态下整合力量,聚集资源,最大化地提高公共应急效能;中国特色的军队体制,极有利于武装力量的快速集结,使其担当起应对自然巨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特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优化我们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中国巨灾应对体制机制。

  二、四川抗震救灾的胜利是灾区人民的胜利,地方党委政府高效组织是这次应对巨灾最坚实的基础

  “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地震发生后,四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坚定地担当起工作主体责任,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化悲痛为力量,从废墟上勇敢站立起来,坚强、依法、科学应对地震巨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伟大胜利。

  地方党政紧急动员沉着应对。震后第一时间,省委、省政府迅即召开碰头会紧急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Ⅰ级响应,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震情灾情,省领导随即分别带队赶赴一线组织指挥。省委、省政府立即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设10个工作组,并向6个重灾区派出前线指挥部。震后不到3小时,四川全省省、市、县、乡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基本形成。省指挥部迅速组织协调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紧急组织地方部队、公安民警、公安消防近4万人就地就近投入救灾;迅速组织全省多支地震救援队、矿山救援队、医疗救援队急驰灾区。省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全部参加指挥部相关工作,省指挥部建立每天两次的会商制度,组织协调和安排部署各项具体工作;省指挥部实行应急体制下的厅局工作机制,授权指挥部领导按照分工直接发布指令、调度职能部门;省指挥部与市(州)指挥部建立点对点快速处置机制,直接协调解决紧急救援事项和特殊困难,确保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省指挥部先后邀请了上百位在川各方专家召开各方面的救灾分析会、咨询会,咨询研讨抢险救灾良策;支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积极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紧急组织开展涉灾法律问题调研,开展应急地方立法,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省指挥部及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如在第一时间实行交通管制和交通保障、集中力量打通救援生命线、政府补贴经费帮助受灾农户搭建简易过渡房、尽快恢复受灾居民家庭生活、实行“就地、就近、分散安置”原则安置受灾群众等。

  属地为主统筹协调精心组织。随着各方救援力量和资源进入四川,统筹整合各方力量、高效利用救灾资源极为重要。省指挥部积极协助总指挥部和前方指挥部,合理部署救援部队和专业力量,接应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救援队参与抢险救人。采取军地协调、以地方为主,军种协调、以驻军为主的办法,形成军地协同救灾合力,最大化地发挥各方救援力量作用。积极协调省内省外、前方后方物资支援,做好物资筹集、管理和调拨,保障应急通讯联络,筹措安排救灾运力,为各方救援队伍提供有力后勤保障。灾区各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也依法全面履行属地应急责任,充分依托内外救援力量和资源,精心实施各项决策,紧张有序开展工作,确保了救灾工作最短时间达到了有序状态。

  基层组织坚如磐石发挥作用。省委、省政府在第一时间号召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带领群众开展自救互救。灾区十万多基层党员干部既是受灾者,又是自救者,还是指挥者。灾区共组建了8.2万多个各类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从事急难险重任务,参与党员达110多万人。在外部救援力量暂时无法到达灾区前,基层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自救互救迅速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不顾亲人伤亡自家被毁,顽强奋战在第一线。在从废墟中抢救出的人中有80%多是党员干部群众组织抢救和自救互救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广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才使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方面的救援救助行动及时、有效地落到了基层,落到了群众之中。

  实践表明:面对突然袭来的自然灾害,地方党委、政府统一指挥、高效运转,依法救灾、科学救灾,才能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整合运用好救灾资源,赢得抗击巨灾的重大胜利;基层组织快速响应迅速反应、就地组织群众自救互救,才能在危急关头使政府各项应急管理工作落地在群众中,大大提升巨灾应对的效率和效益。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应对巨灾是国家行为,更是地方责任;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群众,必须始终坚持理性应对、科学应对、依法应对。充分发挥灾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把灾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有效调动起来并合理地发挥出去,就能为夺取应对巨灾的重大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四川抗震救灾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全力抢救群众生命是这次应对巨灾最核心的取向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始终是这次抗震救灾、应急抢险第一位的任务。地震一发生,中央和省里就明确强调,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全力救人,只要有一线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在抗震救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倾注人力、物力和财力救援受难同胞,以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开展最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实施最大限度的坚持坚守,不断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崇高价值和巨大威力。

  我们从“不惜代价搜救被困群众”看:

  从地震一发生起,空前规模的各路救援大军,就冒着余震不断、飞石塌方的危险,用徒步推进、冲锋舟运载、空降等水陆空多种方式,以最快速度翻山越岭,涉江渡河,昼夜兼程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搜救群众。震后第2天,解放军出动军用运输机22架,征集民航客机12架,将4.7万余人从全国各地调往四川,并空投物资12.5吨,创造了解放军军史和我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记录。救援人员不顾疲劳,夜以继日反复搜寻,从一座座废墟中抢救生还者,从一个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山村中转移受灾群众。灾区共抢救出被埋生还者8.3万多人,紧急转移受灾群众1500多万人,疏散解救中外游客5.5万人,救生人数与死亡人数之比达到1∶1,如此高的救生率世界罕见。

  我们从“不惜代价救治地震伤员”看:

  灾后1小时,我们就向灾区派出了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会同全国赶来的医疗救援大军,实现了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实现了3.6万名医务工作者的大集结;到5月22日和27日分别实现了对重灾区每个乡镇和每个村的医疗救援全覆盖。灾区全面建立起定点医疗机构、野战医院、医疗点、巡回医疗队有机结合的医疗救治体系,对地震伤员实行“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救治;“三级转运”并全部实行免费治疗,大大降低了重症伤员的死亡率。抗震救灾中,四川累计救治伤病员400.5万人次,累计住院14.4万人,其中伤员9.1万人,还通过21次专列、99架包机及万余次救护车,安全有序地向全国20个省市转送伤员10015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免费转移救治。

  我们从“不惜代价打通生命线”看: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山地自然灾害,汶川地震救援行动的一大特殊考验,就是能否尽快抢通灾区交通、通信等生命线,以确保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我们协同运用军队力量、企业力量、民间力量和专家力量,争分夺秒开展了打通生命线的攻坚战,共组织3万多人的抢修大军、7500多台抢险设备、5500多台车辆,从多方向在最短时间抢通了进入灾区的生命大通道;成都军区紧急开辟空中航线,先后成功实现空降汶川、茂县;武警部队通过冲锋舟从紫坪铺水库开进汶川,绕开了阻绝的道路,舟桥部队架设水上门桥,将救援人员和重型装备前送,开辟了水上通道;通过百日攻坚,我们抢通了被认为三年内不可能打通的映秀至汶川公路,4条受损的铁路干线也迅速全线开通,确保了入川大通道的畅通。灾区各条生命线的及时打通和保障畅通,对抗震救灾初期的生命大救援起了重大的作用。

  我们从“不惜代价安置受灾群众”看: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从第一时间的生命救援向第二时间的生存救助转移,1200多万受灾民众的过渡安置成为最紧迫问题。省委、省政府从全国大局着眼,从灾区实际出发,及时提出“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这一战略方针的确定,对救灾中灾民安置的思路、重心和稳定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在安置受灾群众上明确提出,必须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在确保灾区群众 “有饭吃、有衣穿”上,认真落实受灾群众每人每天1斤粮和10元钱的补助,灾后三个月全省发放临时生活救助金83.8亿元,救助粮30.8万吨,救助困难群众700万人;另外向灾区发送救灾生活物资34360吨,其中向省内外企业采购方便食品、水及饮料、蔬菜等物资14765吨,发动全省城市居民为灾区群众捐赠了大量衣被。在解决灾区群众“有住处”问题上,采取维修加固安置、活动板房安置、帐篷安置、自建过渡房安置、外出打工或投亲靠友安置等多种方式,共向灾区发放帐篷126.1万顶,搭建活动板房70余万套;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决定为农村受灾居民每户发放2000元过渡房建设补助,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临时住所,极大地调动了灾区农民群众返乡搭建临时住房,尽快恢复家庭生活、生产的积极性。震后不到3个月,灾区住房倒塌损毁家庭基本实现过渡安置。在解决灾区群众“有干净水喝”问题上,紧急抢修受损供水设施1300多处,新建应急集中供水工程2129处,5月底全部解决了575万灾区农村群众临时应急供水问题。同时,在解决灾区民生难题上,对“三孤”人员进行了特殊救助安置,妥善安置了因灾新增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和受伤致残人员。

  实践表明:在地震巨灾突袭的非常状态,党和政府发出“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强声,这是中国各级政府救灾抢险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应对巨灾坚定不移的行动主题。党和政府倾力拯救生还者,尊重哀悼罹难者,切实解决巨灾下的民生难题,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党人文关怀的光华,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深刻地启示我们,我们不仅在改革、建设、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在应对各种自然巨灾中也应始终高举起以人为本的旗帜,首要的也是全力的实施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救灾才能产生强大感召力,国家才能具有强大向心力,我们才能把握和驾驭住抗灾救灾的正确方向。

  四、四川抗震救灾的成功是系统应急的成功,防控处置衍生危机是这次应对巨灾最重大的挑战

  自古以来,大地震都是一条灾害链的起点。因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疫病流行和社会动荡,屡屡造成远超出地震本身的灾难性后果。汶川抗震救灾中,我们运用系统思维,及时有效的推行链式防控,清除危险源,阻断灾害链,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少了灾害损失,维护了灾区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一是紧急实施了大灾之后防大疫。

  我们会同卫生部,迅速组织划定重点防疫范围,实施防疫紧急行动。全省建立起省、市(州)、县、乡、村五级联动卫生防疫机制,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彻底防疫。我们及时加强防疫力量,把在灾区的部分医护、救援人员就地转化、充实到防疫人员中,省内外和军队共计投入防疫人员1.6万多人。明确时间节点,在震后半个月即实现了对446个乡镇、4185个村的全覆盖。灾区累计完成消杀灭菌面积51亿多平方米,火化和掩埋遇难者遗体的无害化处理达98%以上,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达3千多万头 (只);同时,在灾区进行全民总动员参加爱国卫生运动,为53万灾区儿童接种甲肝、乙脑疫苗;各级环境、食品卫生监督等部门组织力量强化对集中饮用水源、安置点集中供餐、学校食堂等重点区域的监督检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安全科学处置了灾区堰塞湖。

  汶川地震灾区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震引发的滚石、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形成了大量堰塞湖,灾区大大小小共出现了104座堰塞湖。特别是位于北川县境内的唐家山堰塞湖属极高危险等级,一旦溃决,将对城镇及140多万人造成灭顶之灾。总指挥部成立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一线指挥,我们会同武警水电部队、空军、水利部,一方面紧急排危除险,一方面转移疏散群众,省内灾区有序组织27万多群众进行长达半个月的转移疏散,做好了140多万人的全溃撤离准备。经过党政军民20多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消除了隐患,创造了世界处置特大堰塞湖的奇迹。同时,省指挥部组织了若干工作组,及时、有效地对境内其它堰塞湖全部安全给予了妥善处置,排除了险情。

  三是迅速开展了排危除险大行动。

  震后我们及时组织省内数千名专业技术人员,会同全国国土资源、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系统的援川队伍,在灾区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专业化监测、大规模除险。灾区共发现了129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我们及时对具有危险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紧急处置;对1996座震损水库和706处震损堤防紧急除险;对1100多万平方米各类房屋和大型公共设施进行评估鉴定和排险加固;同时及时排查和整治企业安全隐患,对灾区水环境安全开展应急监测,各方面排危除险的积极行动,极大地稳定了灾区人心。

  四是高度重视了恢复灾区常态化。

  震后最初阶段,极重灾区的社会生产、生活几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极大破坏。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多管齐下狠抓维护灾区稳定,加紧推动社会向常态转化。对公务员伤亡严重的北川、绵竹等地,迅速从外地派遣干部挂职工作,抓紧恢复了县乡政府功能;灾区及时实施学校复课、企业复产从而稳定人心。震后三个月,灾区学校全部复课,受灾企业93%恢复生产,商业网点93%恢复营业。对上千人的灾民集中安置点抓紧建立社区组织,将灾民融入社区化、自主化管理。我们严格落实灾民集中安置点的防火、防雷措施,同时,在全省范围调集公安民警、特警支援灾区,加强灾区治安防控体系,严防严打灾区违法犯罪。震后至当年12月,六个重灾市(州)处置涉灾疑难案件377起,而刑事立案同比下降4%,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36.5%。

  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在重灾区特别是极重灾区大范围的组织实施了心理救助。我们请求卫生部从各省市抽调专业心理医生组建一支上百人的心理干预医疗队深入灾区;各级卫生、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和省内外有关专业学会、协会紧密协作,充分依托专家和志愿者,在灾区实施了我国灾难救援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救助活动。灾区共对属于重点人群的14万人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支持国家和省内专业机构培训心理干预志愿者,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专业心理咨询网站,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对灾区民众普及了心理知识。震后至今特别是敏感时点,均未出现专家们担忧的“自杀潮”。

  实践表明:抗击特大自然灾害,要抓抗灾的主要矛盾、解决灾害带来的突出问题,但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系统思想、系统应急。快速应对当下危机很紧要,有效防控衍生危机更需要;排除现实威胁很紧要,关注潜在隐患很紧迫。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会相互转化的,一些衍生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它完全可能影响主要矛盾解决。这深刻启示我们,应对地震巨灾这样的系统化危机和不确定影响,应高度重视系统性谋划、链条化防控;坚持围绕灾害链排查隐患点,针对灾害链构筑防控链,我们才能牢牢把握抗灾主动权,打好救灾主动仗。

  五、四川抗震救灾的进步是政府转型的进步,重视开放救灾透明救灾是这次应对巨灾重要的特点

  一个政府在应对灾难中展示的,不仅是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更包括整体的执政形象和执政能力。各方面公认,作一个历史的比较,这次抗击汶川地震更呈现出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依法救灾、廉洁高效,公开透明、开放救灾等鲜明特征。这深刻反映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所取得的进步,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转变巨灾应对方式、提高巨灾应对能力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最大限度地开放救灾信息。

  及时充分开放救灾信息,是我们组织汶川抗震救灾的一大特点。地震后,我们以第一时间的信息公开告知天下,以权威密集的信息发布回应关注。5月12日下午,四川省地震局新闻发言人7次发布地震最新消息;省内广电传媒迅速中断正常播出节目,滚动报道最新震情和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处置情况;震后次日起,省政府以每天定点定时方式连续召开新闻发布会19场,由省政府副省长和有关厅局、市、县主要负责人出面,接连不断地公布震情最新统计和救灾工作进展。这些新闻发布会所发表的信息、提供的资料和数据,被境内外媒体大量采用,成为全球涉灾报道的重要权威来源。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我省新闻发布会逐渐过渡到隔天发布、适时发布。到2008年底,共在川举办44场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5场新闻发布会,充分回应了媒体和民众对灾情发展和救灾工作的关切,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热情和参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赏。

  启示之二:积极主导地发挥媒体功能。

  汶川抗震救灾,我们对媒体采取了充分的开放和信任态度。所有大众媒体全部启动,国内外数百家媒体的数千名记者迅速进入灾区第一线对抗震救灾进行实时同步报道,对灾情和救灾情况及时、准确、实时的传播,发挥了动员社会各界、凝聚民心人心的巨大作用。国家和省、市级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派出大量记者 “第一时间采访,第一现场报道”,高密度长时段广覆盖所形成的强大主流信息,有力主导了国内震灾报道方向,促进形成了政民合作、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社会舆论氛围。我们既依法保障各类媒体公正介入,又以依法得体的管理服务趋利避害,创新了政府在危机状态下柔性引导非主流媒体和广大民众的工作模式。

  启示之三:主动有序地开放救援。我国政府以开放的姿态,接受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4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7支搜救队共281人参与搜救工作。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古巴、美国8个国家和港澳台4支医疗队共计312名医疗人员参与救治伤员,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医疗队还先后在川建立3所帐篷流动医院,有力地支援了灾区的医疗救治工作。俄罗斯米—26直升飞机飞行队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运送大型抢险机械设备,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除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启示之四:极端严格地加强救灾监管。

  在抗震救灾阶段,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给予了灾区大量救灾物资和捐款,做好救灾物资和资金的监管,历来是救灾工作中的难题。四川各级党委、政府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对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的监管,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工作措施和组织活动,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监管。省委及时向6个重灾市州和11个省级救灾物资收发部门派出了监督工作组,奔赴救灾一线加强对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的监管;省纪委、监察厅公开征聘了308名社会监督员,分赴灾区参与对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监督。各地高度重视做好救灾物资的筹集、接收和调配,高度重视公开救灾款物接收发放情况,及时开展救灾款物专项监察和审计,并严肃查处挪用、侵占救灾款物等行为。由于对救灾资金、物资实行全过程监督、阳光赈灾,抗震救灾期间的几万吨救灾物资的发放,几百亿救灾资金的使用,都做到了安全、高效,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实践表明: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政府的危机沟通能力、媒体控制能力、外事管理能力和政府监管能力实现了明显提升;在特定的条件下,各级政府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充分调动,应对能力得到了锤炼。这也深刻启示我们,在民主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政府的自身建设,与先进的政府管理对接。在应对自然巨灾中,以加快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救灾模式转变,以开放透明的救灾模式促进赈灾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凝聚人气、民心,激发万众一心参与救灾,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总之,汶川地震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灾难,也是对我们的一场重大考验。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灾区人民,以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坚韧努力战胜了磨难、经受住了考验,中国没有乱,四川没有垮,灾区没有倒。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四川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深刻体会,是向历史和社会交出的一份答卷,我们期待能给人以启示和借鉴。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