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解放军报综合

“护路铁军”鏖战雪域高原

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6月01日06:42
  新藏公路是一条神奇的天路。8年前,武警交通部队二总队八支队官兵奉命挺进这条被称为“铺在云端的天路”,担负护路保通任务。8年来,他们在这条新疆通往西藏阿里的唯一通道上,为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攻坚克难,为各族人民群众奉献爱心,确保了西部大开发交通命脉的畅通,成为模范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历经8年艰苦鏖战,攻克10多项高原公路养护难题——

  为边疆经济修筑发展之路

  八支队养护的界山达坂至萨嘎1375公里的公路,有900公里处于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永冻地带,要穿越500多公里的无人区,是新藏公路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地质最复杂、养护最艰难的路段。

  当地牧民说,过去这条路时断时续,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能正常通车,农牧民种植的药材、饲养的牛羊运不出来,内地物资运不进去。

  2002年4月,八支队官兵翻越1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越过44道冰河险滩,经过18个昼夜艰苦行军,开进阿里高原。帕羊达坂至马攸木拉达坂100多公里的路段,被称作新藏线上的“鬼门关”,20多处悬崖峭壁纵横交错,乱石林立,危岩倒挂。别说施工,就是走一趟都让人感到阴森可怕。300多名官兵,就是在这里打响了保通攻坚的第一仗。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兵们记忆犹新:高原的天,孩子的脸。海拔5100多米的达坂上,一会儿是刺骨的寒风,一会儿是灼人的烈日,许多官兵的脸被寒风吹裂流血,又被强烈的紫外线烤干结痂。连续30多天奋战,他们没脱过棉衣,没洗过一次澡。推土机操作手柴秀国连续工作16个小时,直到累晕趴在方向盘上。官兵们就是凭着这种意志和毅力,提前45天打通100多公里的毁坏路段。帕羊镇党委书记扎西高兴地说:“武警官兵为我们铺了一条发展经济的路!”

  艰难的战斗还在后头。谈起界山达坂上的一次保通之战,二总队副总队长邢秀银难忘那段经历。

  2008年8月,高原融雪形成大面积泥石流,从海拔5600米的雪山直冲而下,将界山达坂710公里处的路基、涵洞全部冲毁,100多台为阿里运送物资的车辆被困。时任八支队支队长的邢秀银带领100多名官兵,冒着随时可能被泥石流冲走的危险,咬着牙手抬肩扛将冲走的一根根1000多公斤重的水泥涵管搬回原位。战士王永亮小腿被山洪中的冰凌划破,1寸多长的口子鲜血直流。班长王自成左脚指被山洪中滚落的石块砸得流血不止。经过连续一天一夜奋战,眼看道路快要修好,山上融化的积雪突然形成一股山洪,将刚修好的涵洞再次冲垮。又经过一天抢修,官兵们用血肉之躯确保了道路的畅通。

  八支队养护的路段横跨3大水系、8座高山,地质结构特殊,气候条件复杂,许多公路病害被称为世界难题,专家称之为“世界公路病害百科全书”。年过半百的总工程师郭枝明不信这个邪。他带领技术人员连续200多天闯险滩、涉冰河、爬雪山,反复研究冻土层翻浆的特点规律,收集大量资料数据,探索出冰达坂道路施工和路基通风、保温材料应用等17项道路养护科研成果。经过8年多艰苦鏖战,八支队官兵先后攻克了公路沙化病害、流沙陷车、冻土翻浆、水毁环保等10多个世界性高原公路病害难题,整治了界山达坂、多玛沟等200多个“卡脖子”路段。

  记者从阿里地区交通部门了解到,新藏公路现在已经实现了全年全路段通车,好路率从过去的零提高到62.3%,行车时速平均提高40公里,日均车流量增长5倍。新藏公路的全年通车,带动了沿线经济的迅速发展。与8年前相比,新疆叶城到阿里的运费下降55%,阿里地区货运总量增加6倍,人均纯收入翻了两番。

  义务修路260公里,出资200多万元帮助群众发展生产——

  为边疆群众铺就幸福之路

  日土县老日土乡过去没有路,八支队党委决定出资修路,原支队长邢秀银带领20多名官兵,驾驶机械车辆采石运土,整整干了10天,修筑了一条30多公里的沙石路。路修好了,官兵看到牧民们承包的草原因无水灌溉而干枯,又连续奋战,为牧民修筑了一条长12公里的引水渠。部队回营那天,40多户群众自发为部队送行,官兵身上、机械车辆上挂满了村民敬献的哈达。如今,这里家家有电视,小学校里书声琅琅,一条笔直平整的沙石路将这个40多户的乡村直接连到30多公里外的日土县城。

  新藏公路沿线有阿里、日喀则地区的16个乡镇,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群众8万多人,过去,他们吃的蔬菜要经过10多天才能从新疆叶城运进来。八支队组织有种植技术的官兵,与县良种站、农业局组成蔬菜种植研究小组,在驻地附近开垦出400平方米的菜地,建起蔬菜种植温室大棚,当年生产黄瓜、生菜等大棚蔬菜700多公斤。接着,他们组织驻地农牧民进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向群众传授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如今,普兰县、噶尔县大棚蔬菜种植扩大到200多亩,农牧民吃菜不再犯难,而且人均收入增加近300元。

  萨嘎县是西藏自治区牦牛的主要产地之一。过去,县里没有牦牛肉深加工企业,农牧民收入全靠销售活体牦牛。去年,县里决定建一个牦牛肉加工厂,增加农牧民收入。他们在马泉河边选了一块山地,要把这块山地铲平,光施工费就要50多万元。县委书记马建国找到驻地附近的二大队四中队求援,官兵们利用早晚和护路保通间隙施工。经过一个多月努力,终于把这块山地铲平。这家牦牛肉加工厂开业当年生产出十几种牦牛肉产品,解决了30多名牧民的就业问题,效益比销售活体牦牛翻了一番。

  8年来,八支队先后义务为沿线村镇修路260公里,出资200多万元帮助沿线各族群众发展生产,完成阿里地区狮泉河镇道路改造、体育中心建设和普兰县、日土县街道改建等10多项工程。

  解救遇险群众7000多人,4名战士献身高原——

  为边疆军民架起连心之路

  采访中,记者经过了八支队在公路沿线设立的30多个遇险报警点和27个医疗救助站,“有困难找武警”的指示牌格外醒目。支队长郑金水讲述了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去年10月6日,普兰县地区突降大雪,贡孜村53户210多人、1000多头牛羊,在转移途中被大雪围困2昼夜。八支队政委张智双率领36名官兵驾驶10台机械车辆,沿着崎岖的道路,顶风冒雪赶到被大雪封堵的路段,昼夜奋战疏通了60公里道路。半夜里,官兵们又听说有3户牧民被困在40公里外的山沟里,代理大队长李孔明带领官兵,不顾饥饿、寒冷、疲劳,连夜边开路边搜寻,在第二天凌晨2点多钟找到被困的17位牧民。

  在八支队荣誉室里,保存着240多面各族群众献给官兵的锦旗,每一面锦旗都记录着一段官兵情系高原、爱洒边疆的感人故事。去年7月7日,一辆汽车在海拔5300米的札达达坂遭遇车祸,札达县香孜乡3位牧民受伤生命垂危。八支队军医张国民和2名卫生员连夜赶赴事故现场,不顾疲劳缺氧进行紧急抢救,把伤员抱在怀中送往医疗救助点,经过3天3夜全力抢救,使3位牧民转危为安。

  在高海拔地区养护公路,随时可能遇到雪崩、泥石流、塌方等威胁,官兵随时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九中队推土机驾驶员、士官班长蒋旭是个有10多年军龄的老兵。一天,海拔5000多米的黑卡孜达坂上突降暴风雪,14台地方车辆和36名群众被困路上。接到救援抢通命令,他和副驾驶员迅速驾驶推土机除雪开路。到凌晨1时,气温降到零下30摄氏度,飞扬的大雪遮蔽了车窗,看不清道路。蒋旭让副驾驶员代替自己驾车,自己顶风冒雪站在车梯上指挥行进。就在他们快要接近被困群众的时候,已连续奋战8个小时的蒋旭突然手一松,身子重重地摔倒在车下,滚落到10多米深的山沟里。战友们紧急把他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查蒋旭因脾脏破裂造成大量出血,医生为他实施了脾摘除手术。

  在新藏公路零起点的新疆叶城县城,有一座专门为建设新藏公路牺牲的烈士修建的陵园。在陵园里,记者看到黄帅、苏永吉、李新普3个烈士名字,他们是八支队在新藏公路养护保通中英勇牺牲的年轻士兵。

  站在烈士的墓碑前,支队政治处主任何旭神情凝重地说:官兵在高原上修路护路,有时候仅仅因为一次感冒、一场雪崩、一次迷路,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保障中队二班长黄帅的父亲是交通部队的老兵,为了追寻父亲奉献高原的足迹,他主动要求从风光秀丽的大连调到阿里高原当护路兵。在被称为“鬼门关”的海拔5200多米的黑卡孜达坂护路时,他因劳累过度和极度缺氧引发严重脑水肿,献出了25岁的生命。他在生命最后一刻说:“我站着要做一个路标,倒下也要做块铺路石,请把我埋在高原上,永远守护新藏线。”

  八支队担负新藏公路养护保通任务以来,先后有4名官兵光荣牺牲,12人负伤致残,许多官兵患上高原疾病。官兵用奉献牺牲换来党和人民的崇高奖赏:支队先后被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双拥工作先进单位”,被全军和武警部队评为“支援西部大开发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边疆各族人民称赞他们是“西部大开发的护路铁军”。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