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婴儿消费能力强 精品童年在高消费路上狂奔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6月01日13:22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的孩子个子越长越高,口袋越来越富有,脑袋越来越聪明。但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越来越昂贵的消费。

  养孩子成本一路狂飙是不争的事实,整个世界都加入这场为孩子从口袋里掏钱的运动。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前所未有的“珍贵”;“4.2.1”家庭结构下,孩子成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童年的进化,背后是诸多非理性的消费。

  未开始的童年已开始的消费

  陈女士和老公都是29岁,80后,自从怀孕,陈女士的妈妈和老公的妈妈相继来到郑州照顾她。

  陈女士是城市独生女,老公在农村长大,虽说城乡有差别,但在那个物资较匮乏的年代,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童年相差并不太大。

  家里来了两位老人,话题自然少不了“想当年”,在这里,我们就把“过去”和“现在”拿出来比较一番,个中滋味,自有体会。

  30年前,无论城乡,鸡蛋是最好补品

  陈女士的妈妈在国企上班,一直到临产,每天都还在加班工作,那时候,就算生活在城市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补品,最好的就是鸡蛋,每天只能吃一个,有时候太累了,就奢侈一回,吃两个;而陈女士的婆婆更是可怜,鸡蛋只能偶尔吃上一个,主食玉米面掺着白面,就是对孕妇最好的照顾。

  而陈女士怀孕后,除了正常饮食外,水果不必多说了,纯奶、孕妇奶粉、补钙的、补充维生素的,各种号称对胎儿好的补品,陈女士都买过,孩子尚未出生,每天都在娘胎里消费着3种以上的补品。

  为了不吃含有激素的东西,陈女士专门跑到郊县购买散养柴鸡下的蛋;听说市场上蜂蜜掺假,陈女士托人购买蜂农自制的蜂蜜,“就是为了给孩子供应最好的营养。”陈女士说。

  孩子未出生,置办的东西已琳琅满目

  而今,各种针对孕妇和胎儿的消费琳琅满目、不一而足。买胎教耳机是陈女士的第一笔投入,网上说胎儿听音乐利于胎教,她就买了一个,早晚放在肚子上,给胎儿放音乐听。

  陈女士还在网络上浏览各种怀孕网站,早已提前给孩子买好了尿不湿、一次性尿布、奶瓶、湿巾、小衣服、手套,连婴儿奶粉也提早拎回了家。

  此外,陈女士还提前给孩子联系好了游泳的地方,600元钱办了一张卡,能游20次。孩子的小床、婴儿推车,也早早推进了家。

  怀孕后期,陈女士还买来婴儿故事书,早晚“给孩子读”。陈女士坦陈,她也觉得这些消费太早,但自己也无可奈何,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如果她做不到,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看着陈女士一天天地为尚未出生的孩子置办用品,两位老人也是哭笑不得。

  在老人的记忆里,孩子出生前,她们几乎没有花过一分钱,顺产,母乳喂养,尿布和衣服都是大人的旧衣服改成的,根本“没有用钱的地方”。

  优生还要优育,婴儿消费“能力超强”

  陈女士尚未临盆,已经在张罗找医院,准备做剖腹产了。

  30年前,剖腹产是万不得已才用的下策。而如今,陈女士们面临的情况恰恰相反,到了医院,绝大多数产妇都是剖腹产,哪个顺产了,才是新闻。一则,眼下的产妇承受不了顺产的疼痛,二则,医院都在拿剖腹产创收。

  在临盆之前,孕妇做各项优生检查,项目也是多如牛毛,只要到郑州各大医院的产科逛逛,等待检查的孕妇排的长队就是最好的证明。30年前,这些检查对绝大多数孕妇来说是闻所未闻的。

  孩子出生后咋养育?陈女士也早打好了算盘,听说专业保姆服务周到,她准备在月子里为孩子请个保姆,一天24小时陪护。

  孩子2岁后的教育,陈女士也计划好了,她准备发掘出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喜欢音乐,就买钢琴;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就把孩子送去学画;孩子进的幼儿园也必须口碑好……

  周末7个特长班的“闪转腾挪”

  在“起跑线”上狂奔的童年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童话大王郑渊洁认为是最恶毒的一句广告语。

  尽管许多理性的家长都知道“起跑线”背后是被消费的“童年”,但这句口号的魔力无法抵挡:万一他(她)是贝多芬,万一他(她)是毕加索……

  女孩囡囡(化名)的周末就被7种特长班占据,这也许是一个主流但非典型样本,但家长的期待,未来的竞争,和被消费主义包围的童年,已经跃然纸上。

  周末辗转在7个特长班

  “铃铃铃……”5月29日一早闹钟一响,囡囡妈知道,忙碌的周末又来了。

  叫女儿起床,做营养早餐,收拾书包,给司机打电话,所有安排一气呵成,妈妈显然训练有素。7点30分,囡囡和妈妈准时坐在车里,开往新概念英语学校。囡囡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

  “妈妈,mosquito是什么意思?”妈妈愣住了,囡囡看难住了妈妈,接着发问:“giraffe、whale呢?”

  这些单词显然超出了妈妈的知识范围,她只记得“蜜蜂是 bee,母牛是cow”等简单词汇,“蚊子、长颈鹿、鲸鱼”她连发音都读不准,但妈妈并不为自己的“无知”难为情,相反,她为女儿丰富的词汇量骄傲,“我女儿的英语水平,远远将同龄人抛在后面。”

  囡囡让妈妈为之骄傲的,还有体育、口才、思维、艺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才华。囡囡妈把这归功于专业的训练,她认为“知识积累靠教育,能力提高靠训练”。

  这一训练,一股脑牵出了7个特长班。周末的特长教育从周五晚上已经开始——围棋;周六上午新概念英语、晚上乒乓球;周日上午1个小时电子琴、2小时口才训练,午后是游泳课、晚上跳拉丁舞。

  于是,囡囡和妈妈的周末,就在这7个特长班的“辗转腾挪”中度过。

  奥数课程加在哪儿?

  “哦,刘老师吧,中午有时间吗?一起吃个饭吧。”29日上午,囡囡上课时,妈妈抽空打了个电话。

  电话里的刘老师,是奥数班的老师。最近,囡囡妈正在考虑,要不要给女儿再报一个奥数班。

  她很清楚,女儿班里有不少同学正在学奥数;她更清楚,小学奥数现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被众多教育专家和媒体狠批。

  不学,女儿肯定会落后于同学,会成为考名校的障碍;学了,害怕奥数问题出现在女儿身上。最近听一个外国语中学优秀生家长报告时,一句话坚定了囡囡妈的奥数信心,“人家那么优秀,还感叹说孩子奥数学晚了,那囡囡敢不抓紧?”

  不过,囡囡妈觉得学不学奥数,是个“小马过河”的命题,得根据孩子自身情况,所以先通过熟人找到刘老师,听听“专家”的意见。

  “奥数课排在哪个时间段呢?”学与不学的问题还没定,囡囡妈就开始考虑课程表的问题了。

  我要把女儿培养成“精品”

  “现在的家长,谁不为孩子的将来操心。”囡囡妈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不能容忍平庸,为了父母、为了家庭,为了自己,孩子必须出人头地。现在的社会确实有些浮躁,一夜成名,少年神童的传说自己也很排斥,“我不期待培养一个神童,但是我投入时间和金钱成本,一定要培养出一个"精品"”。

  做过智力测试的囡囡,智商高达150,“周末虽然很忙,但囡囡并不厌学,而且现在还学会了时间管理。”囡囡妈对女儿很有信心,“但也有人对我的教育方式不以为然,好不好现在不讨论,15年以后再看。”

  被“消费”包围的童年

  7个特长班,囡囡妈都是深思熟虑后确定的:围棋锻炼思维能力,大局意识;英语是走向国际化的工具;乒乓球着重手眼协调;电子琴培养艺术气质;口才是将来职场制胜的关键;游泳是全身协调最佳运动项目;拉丁舞能为女儿带来好身材。

  可是,这所有的背后,都是一笔经济账,都被商业消费所包围。请围棋老师家里指导,一节课100元;新概念英语小班授课,一学期1200元;游泳年卡3000元……

  还有一项重要开支,囡囡之所以周末能在7个特长班顺利辗转,得益于有专车和专业司机保障。囡囡妈的婆家虽然“重男轻女”,但娘家却视囡囡为“掌上明珠”,囡囡妈的大哥是个富商,为了囡囡的学习,给她配了一辆专车和司机。囡囡妈还请了保姆,一起照顾女儿的日常起居。

  算笔细账,囡囡月消费在1万元以上,“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囡囡妈的道理一套一套的,“女孩就得让她多见世面,眼界开阔,将来才能抵制诱惑,不成为物质的俘虏”。 (来源:大河网)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