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旅行,最大的问题是听不到中国声音。我指的是媒体上的"声音"。
在非洲旅行,最大的问题是听不到中国声音。我指的不是中国人的声音。非洲有很多中国人,无论是在餐馆,还是在商店,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听到中国人的声音,甚至还会有你或我的乡音。
我指的是媒体上的“声音”。报纸上有关中国的报道,几乎全是来自西方媒体的“二手货”。电视里更是少有来自中国的报道,偶尔也会提到中国,但那大多是西方媒体提供的画面。
媒体人有看报的习惯,在非洲旅行的那几天,每天早上我都会像往常一样,翻一下酒店提供的当地报纸。但几天下来,我的感觉是,在我们的非洲兄弟眼里,其实中国还是一个十分遥远的地方。
在开罗的酒店里,打开电视,当地电视台的国际新闻几乎全部是转播。当然,你可以非常容易地收到CNN、BBC的电视,那里面播出的不仅有国际新闻,还有非洲和当地的新闻。让人可以感觉出,这两家西方主要电视媒体的记者,在非洲是十分活跃的。
那段时间,正是海地大地震发生一个月的时候。电视里的画面全是来自欧美几家电视台的镜头。欧美的志愿者、记者小组,还有红十字会和政府的领导人是镜头中的主角,似乎世界上只有西方才是海地人民真正的救星。
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当地人获取当地的新闻,甚至也是以这些西方媒体为主要渠道的。中国媒体虽然在非洲各地都设有记者站,但它们报道的当地新闻,大多还是为中国受众服务的。而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则主要是中国国内的新闻,以及中国的观点。
一位尼日利亚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中国媒体增加了非洲当地新闻的报道,但与西方主要媒体相比,还是局限在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大事上,而西方主流媒体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很多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中小城市,对地方新闻的报道相当深入。所以,非洲当地人办的媒体也采用了不少西方媒体的报道。英国的BBC甚至雇用了大量当地人员,用当地的语言,报道当地的新闻。
这位尼日利亚的朋友还说,在他们国家,很多上层人士收听和收看的全是BBC的节目。BBC不仅有英语,还有豪萨语的广播,对当地新闻的报道甚至比当地媒体还要及时全面。如今在非洲几乎所有国家的首都,都能收到BBC播出的调频节目。最新调查表明,BBC在全球的受众已经达到了2.41亿人,而在非洲和中东地区,就有6600万受众。
当然,这还不是最让中国媒体人感到有点儿失望的地方。在埃及的酒店里,我翻看了当地英文报纸《埃及每日新闻报》,那上面有关中国的所有新闻,几乎全部是西方媒体提供的。比如,巴黎时装展上出现的中国丝绸新装,柏林电影节上露面的中国新片等等,相关信息也都少得可怜。
那一天的报纸上,还有两篇有关中国的文章,一篇是路透社发的新闻,说中国央行为了给过热的经济降温,今年以来第二次突然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因此下降了一个美元。另一篇是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写的有关公共外交的评论,其中提到了“中国与谷歌公司的纷争”。
这使我想到了去年以来中国媒体对外报道的急剧“扩张”。去年4月,中国有家英文报纸创刊,成为继《中国日报》后的第二家全国性的英文日报,算作是中国媒体的一件大事,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位美国专栏作者在他的博客中如此写道:“你能想象再过若干年,纽约人会像平常一样,每天早上从邮箱里取出一份中国人办的报纸,然后坐在餐桌旁,一边喝牛奶,一边阅读吗?当然不会。”
对于这样的想象而出的场景,我们也会说不。纽约人读《纽约时报》,主要“索取”的是当地新闻,这和非洲人一样。恐怕在一定的时期内,非洲还是会将西方的一些主流媒体当成是自己了解当地和国际新闻的主要渠道。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中国声音”方面做得比它们更好呢?
尽管有几家中国英文报刊已经踏上了美国大地,但它们真正的竞争力恐怕并不在于对当地新闻的报道,而是中国新闻。再过若干年,当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想要了解中国发生的事情时,或者说当他们必须了解中国发生的事情时,他们要读的是中国媒体的报道。走到那一步,我们的非洲兄弟就会觉得,其实中国人就在他们身边,向他们讲述中国发生的事情。 丁刚:资深报人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