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中的特殊群体⑤
图为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陈淑云(右一)到基层指导聋儿发音。 文/图本报记者杨傲多
“作为第一个政府补助免费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的聋儿家庭,我们太幸运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改变了我儿子的人生,也改变了我们家庭的命运。”
2009年1月16日是北京市丰台区3岁的聋儿张昕旸一家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小昕旸在北京友谊医院接受了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成为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补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后,首例享受到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全部免费政策的儿童,之后他一直在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接受听力语言训练。
小昕旸在出生后5个月即被确诊为先天性极重度耳聋,必须植入人工电子耳蜗才能真正解决听力残疾问题,但近20万元的人工电子耳蜗费用让工薪阶层的父母根本无力承受。
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主任陈淑云告诉记者:“国家财政目前出资4亿元,到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将为1500名符合条件的聋儿实施人工电子耳蜗植入手术,并包括一年的康复训练费用,还将为9000名聋儿免费验配助听器,并提供一到三年的康复训练费用。”
《办法》惠及近2万名残疾儿 5月27日,记者来到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位于丰台区的新址,由北京市政府出资新建的银白色六层小楼格外显眼。功能各不相同的教室都精心装饰过,处处做到无障碍。
据了解,《办法》自去年1月1日实行以来,北京市将逐步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服务全覆盖,近2万名残疾儿童少年将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北京市7岁以下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已实现全免费,7岁以下残疾儿童进入机构康复训练可获得每月最高500元的补助,16岁以下残疾儿童少年进入社区康复每年可获千元补助,16岁以下残疾儿童少年还可免费配发基本的辅助器具。
《办法》还规定,北京市对具有本市户籍、不满16周岁的残疾儿童少年,在机构康复训练、社区康复训练、配发辅助器具三个方面给予补助,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将投入4200万元。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的监护人和家长可到户口所在地的居(村)委会或街道申请补助、辅助器具。
“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修复生命的工程。”陈淑云说,《办法》的制定实施是实现本市到2010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步骤,将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更好的条件在将来实现就学、就业,是一项“抢救性”的康复工程和“惠民工程”。
16岁以下残疾儿免费配辅助器具 北京市聋儿康复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3日,所属于北京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
彭虹从北师大心理学硕士毕业后直接来到中心工作,至今已经5年,之前一直负责社区康复训练工作。
她告诉记者,残疾儿童少年在社区内也可以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提供的生长发育监测、视力检查,听力检查、智力筛查、常规健康体检、血红蛋白检测、上门访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康复咨询、康复诊断与评估、康复训练与指导、针灸理疗等。
残疾儿童少年不满16周岁,需要验配包括助听、助视、助行类辅助器具、生活自助具等辅助器具,装配大、小腿假肢及各类矫形器。
“这些辅助器具在市残联确定的配发目录范围内的,给予免费配发或装配”,陈淑云告诉记者,“不满16周岁的听力残疾儿童少年,已经自费植入人工电子耳蜗,需要对处理器进行升级的,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给予一次性补助。”
康复训练需求高尚未普及 “和残疾孩子呆得久了,就会越来越有耐心。”走进四层正在上课的亲子班,老师语气温和,满脸微笑,在家长的配合下,带领孩子在做游戏。在家长的阵阵掌声中,亲子班下课了。家住西城区的赵女士说,一直带着孩子来中心治疗,家里人从没想过放弃,“我们一直都抱着希望,希望孩子以后通过治疗,能提高认知能力和运动水平,能和别人进行沟通。这里治疗效果很好,孩子对这里也习惯了。”
有抽样调查显示,北京市有0至15岁残疾儿童少年约2.19万人,其中,60.55%的残疾儿童少年有医疗服务与救助需求,20.18%的残疾儿童少年有辅助器具需求,44.04%的残疾儿童少年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
残疾儿童少年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家长康复意识淡薄。“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在社会上的宣传还不够广泛和普及,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少年没有得到很好的康复训练与服务。”陈淑云希望,其他省市的聋儿也能尽早得到专业的康复指导。
目前国内有关方面对聋儿的康复关注度很高,例如,中国红十字会常年设置“幸福天使基金”项目,专门资助患有先天性重大疾病和成长需要帮助的0至6岁贫困婴童等等。
陈淑云说,中心刚刚接受“幸福天使基金”20万元的捐赠,并按照捐赠方意愿将捐赠款用于建立“关爱聋儿首期语言训练班”,资助0至7岁聋儿语训项目。
“我们将18万元用于补助30名听力障碍儿童为期10个月的康复费用,其余用于购买康复教学硬件设施。”陈淑云介绍,培训内容包括听觉能力、语言交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的培养。
此外,台湾的王永庆也针对大陆孩子启动了“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陈淑云希望,有更多社会爱心人士和慈善事业家能更多地关注其他残疾儿童。
本报北京6月1日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