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民企获石油战略储备通行证成首个落实新36条举措,烟台港搭上头班车
本报综合报道 备受关注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招标,5月14日开标,5月20日即旋风般落定,包括舟山金润石化有限公司、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6家民企获准进入石油战略储备。此举被视为政府落实“新非公36条”的首个实质性举措。
“现在已经操作进油了!”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透露,6家民企总共具有储备能力150万吨,获得国家能源局储备中心150万吨储备指标。此次民企与政府的合作,以国家租赁油库的形式开展。国家给民间油库下达储油指标,中海油负责进口石油,按指标分储民间油库。据悉,政府与民企签订了两年租赁合同,国家两年将为150万吨储备石油支付近6亿元存储费用。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本次招标之所以如此快落定,与当前国际原油价格相对较低突现石油储备良机有关。
我国从2003年起启动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但一直是三大国企参与,民营资本被挡在石油战略储备项目大门之外。虽然目前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占国内石油批发企业总数的35%,且拥有石油储备能力3000万吨,但具备足够资质的民企不多。
而此次成功中标的企业都拥有油库和码头,其中最大的油库达到81万吨。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藏油于民”的发展方向是好的,且这对盘活民企的不良资产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民企介入国储油体系,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利润。赵友山表示,该委员会正在起草新报告,建议国家在商业储油上制定方案和相关政策,以发挥民企作用并建立共同参与石油储备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
( 据《中华工商时报》、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