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媒体深度报道 > 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 最新报道

“如皋模式”折射人性化拆迁

2010年06月02日10:48

  来源:读者报·影响力周刊

  在拆迁问题上,江苏如皋积极响应“置换”概念,即“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宅”

  而在农民的今后生存问题上,如皋亦加入“社保”元素,即“农民就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

  在诸多创新和人性化操作的同时,如皋在拆迁上也给全国创造了一个解决“拆迁难”的经典范本

  “如皋模式”折射人性化拆迁

  □本报记者 殷再宏 刘佑清 发自江苏如皋

  吴志华最近忙得有点“不像样子”—这位江苏如皋港区管委会主任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如何更合适更科学地解决拆迁问题上。尽管如此,吴志华还是觉得工作做得远远不够,他的目标是拟建立一个颇具特色的“如皋模式”。

  早在2008年,如皋长江镇列入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地区。次年2月,如皋港项目区拆迁工作启动。

  因为吴志华所在的农民安置房建设领导组的努力工作,长江镇的拆迁工作也异常顺利,仅1个月的时间,4个居住点所有拆迁户,全部搬离,没有一户强拆,没有一人上访。

  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港区项目用地拆迁3000多户,农保区拆迁800多户,到港口新城集中居住人口达12000多人。

  2010年5月,如皋长江镇的“万亩良田”工程已经初具规模,昔日的拆迁户均在新家顺利入住。这在“拆迁风波”不断的中国,是堪称典范的例子。

  吴志华在接受影响力周刊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这是还在完善中的“如皋模式”所起的作用。

  农民变市民

  这是“如皋模式”的首要突破口。

  “要让农民搬迁得放心,没有后顾之忧,就必须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吴志华如此解读让“农民变市民”政策的出台。

  事实上,吴的解读也契合了当下拆迁的现实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拆迁难”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普遍问题。由于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多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群体上访、暴力冲突等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

  然而,面对拆迁工作难度之艰辛、对抗矛盾之激烈、社会影响之重大,政府相关部门也在采取响应措施,使拆迁矛盾激烈的双方能够轻松解决。

  对于主任吴志华来说,建立一个既符合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又符合如皋港区特殊情况的“如皋模式”则更显急迫。

  “农民变市民”肯定需要在城里有房。

  为此,如皋港区开工建设农民房5600多套,100多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3236套,58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安置房140万平方米。

  吴志华告诉记者,新建的住房基本达到户均1.8套安置房,“我们可以确保农户有一套居住以外的房屋和车库出租。”他强调,如此便形成了比如皋中心城区还高的财产性收入。

  而在安置的另一方面,领导小组还加大对拆迁户家庭的培训就业安置力度,在镇区优先安置就业,做到每一户拆迁户中“40-50岁”人员至少一人就业,港区政府对进区企业后勤岗位统一安置拆迁农民,把如皋港物业公司等公共后勤岗位全部用于安置拆迁农民。

  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是,至今已免费培训失地农民4000多人,已安置2500多名拆迁农民就业。

  土地换社保

  如皋致力打造“万顷良田”工程,而这样的工程尽管可以“优化港区土地利用布局,加快建设用地空间整合,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最大化,为港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拓展空间、提供保障”。但在另一方面,将涉及众多农民的土地,以及今后农民的生存问题。

  “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将没有依靠。”这是农民安置房建设领导组想到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后来领导组研究决定将“承包地换社保”作为一个试点进行,吴志华说,“这样农民的基本保障就不成问题。”

  观察人士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户籍限制以及和户籍制度捆绑在一起的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与福利因素所致,绝大部分农民工很难在城市安居乐业。

  而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保、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住房改革试点,能够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显然,“土地换社保”的推出,能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农民到城镇落户。

  如今,有着“土地换社保”推动户籍改革概念的“如皋模式”正在被尝试。

  对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失地农民视同被征地全失地农民,实现失地即保、人人基保的全覆盖,同时实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即在原有基础上对四个年龄段的人员实行每年递增15%。

  目前港区已实现失地换社保的有1万多人,效果显著。

  人性化拆迁

  吴志华比较津津乐道的一次拆迁是,“一天之内安置一个片区70%的住户,数量多达400户。”

  而在如皋港区还有一个经典特例,原来有一户残疾人,被拆迁安排到2楼,直接造成了出行不便。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后来单独花了十多万元为这户残疾人修了一个专有电梯。

  尽管人性化例子比比皆是,但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如此庞大的拆迁工程,其面对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

  因此,小组将港区拆迁安置政策印制成小手册,发放到每一户拆迁户手中,做到政策透明公开。

  对农民的拆迁补偿安置,由有资质的评估公司对农民原房屋进行评估,经拆迁户核对无误后,拆迁户自愿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然后进行公开选房安置,选房确认后,进行结账。

  手册甚至将补偿细化到电话、有线电视的补贴上,“电话158元/户、有线电视150元/户。”

  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农机具以及为养殖户养殖服务的专用设备,按重置成新价净值的30%给予贴补,机械由拆迁户处置。鸡笼按每组224元贴补,自制鸡笼折半贴补。

  除了将补偿方式细化以外,小组还拟定出多种补偿安置方式,由拆迁户自主选择。

  更多的人性化补偿在于,“有房无人居住,给予房屋所有者2分宅基地补偿2800元,同时照顾其80平方米的安置房,按成本价计算。”

  “大学毕业生未婚,如在本市工作,且单位无住房,与家人常住在一起的,视为单位工作人员。”

  “不需要统一安置的被拆迁户,给予每人5000元一次性补偿。”

  “入住小区以后,免收进区农民物业管理费,由政府给予贴补。”

  这便是不断健全完善的“如皋模式”,亦称高质量农民居住区、高标准的拆迁补偿政策、大力度就业安置、完善的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拆迁安置政策。

  正如某评论人士所称,“如皋的尝试为消灭城乡差别,为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实现社会公正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