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限塑令施行两年塑料袋仍泛滥 业内称八部委难管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06月03日02:46

  “限塑”,一件被淡忘的事?

  ■本报记者 杜悦英

  难限的塑料袋

  按照国家发改委2009年5月公布的数据,在“限塑令”实施的第一年,中国商场和超市的塑料购物袋平均使用量减少了大约75%。来自社会经济技术团体国际包装食品协会的统计结果也显示,“限塑令”实施一年后,在全国范围内,仅连锁超市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一年就减少了近400亿只,节省石油资源120万吨以上。

  但时至今日,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关姗却感觉,“限塑令”在施行两周年之后,却开始由轰轰烈烈变成了波澜不惊。

  关姗今年35岁,在北京一家国企从事办公室工作,月薪5500元,家住已属京郊的五六环之间某经济适用房小区。

  关姗家购物的主力是她和60多岁的婆婆,她一般在大型商场、超市消费,婆婆则主要是逛所居住小区附近的菜市场。几乎每个周五,关姗都会在下班后奔向单位附近的一家大型全国连锁超市,采买一家人一周的肉类、日用品和休闲零食等,“差不多每次都要买2—3个购物袋”。

  关姗回忆,在2008年6月1日,即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正式实施之前,她每次去超市购物时需要经销商提供的塑料袋也是2—3个,也就是说,以今天看,“限塑令”对于关姗来说,并没有起到实际的塑料袋消费约束作用。

  关姗常去的这家超市,在“限塑令”施行前夕,曾经以买赠等形式向顾客派发过无纺布、棉布等多种材质的可重复使用购物袋,但在当时媒体重炮宣传、自己新鲜好奇了一阵之后,关姗将它们彻底抛在了脑后。她抱怨,这些购物袋有的携带不便,有的弄脏后清洗却搞得又皱又黄,“实在不好意思往外拿了”,更让她心安理得的是,每次买完东西结账时,任何一家超市的任何一位款台小姐都会笑眯眯地问上一句:“请问您需要塑料袋吗?”使用塑料袋并不意味着“低人一等”,更何况,每周最多买上3个塑料袋,最多消费成本1元钱,一个月才不过4元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关姗说,有的时候,她在超市购买水果蔬菜、粮食、生鲜等的时候,还会特意多拿一个通常在超市是自取的帘卷袋,“回去装垃圾用”。而据记者观察,这显然不是少数人的行为,有人甚至一拿就是三五个。

  关姗的婆婆张阿姨对“限塑令”效用的体会还要少。在她经常去的那家菜市场,两年前的6月1日并不是个“分水岭”:或许与地处郊区有关,菜农们向顾客免费提供的塑料袋厚度依然小于0.025毫米,也依然是免费。张阿姨甚至说,她两年来从未遇到过任何一个要求顾客花钱购买塑料袋的摊主。记者看到,摊贩提供的塑料袋上,有的还印有“环保达标塑料袋”字样,但明明厚度不达标,有的还散发出一股异味。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两年来一直在跟踪评估“限塑令”的实施成效,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6月1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限塑令”实施初期,全国农贸批发市场的超薄塑料袋使用量曾经一度减少了50%,但现在,这一比例又回升到20%。

  环保志愿者团体“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也显示,除了规模经营的连锁超市和卖场,其他商品零售场所对“有偿使用”达标购物袋规定的执行度很低;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塑料袋的比例在上升;已被禁止的超薄塑料袋仍然泛滥;公众对政策有不同程度的误解,对其有效性感到失望;政策在鼓励回收利用方面几乎没有具体措施。

  “限塑”如何更有成效

  “八个部门管不住一个塑料袋。”董金狮曾对记者这样形容“限塑令”的尴尬。“限塑令”将塑料袋的生产、销售归口到八个部委,并明确了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但在董金狮看来,相关责任“百分之八十的部门都没有落实”。

  董金狮建议,“限塑令”的执行,应从政府执法、市场管理、产品替代、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着力。

  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则建议借鉴国外经验。目前除中国大陆外,全球还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台了限制使用塑料袋的政策。这些民间研究者认为,中国可以向爱尔兰学习,由税务部门负责对塑料袋征收高于其采购成本的环境税,通过增加购买成本、传递环保信息和强化政府部门责任来更有效地抑制塑料袋消费。其次,根据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旧金山市、纽约州等地的经验,他们提出要正视政策执行条件差异,不搞“一刀切”,分重点分步骤落实“限塑令”。他们认为,规模经营的连锁超市和卖场或其他一些商品零售场所应是目前这个阶段“限塑令”实施的重点,并相应配套足够的行政资源。同时,建议政府部门要紧密跟踪政策效果,适时调整行动计划。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