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域外华闻

法国老华工的辛酸故事:岁月难诉十万华工魂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6月03日07:39
  据《欧洲时报》报道,一战期间,中国曾有14万华工应法国政府请求来法从事战地后勤服务,与法国人民共度时艰。战争中,大约有两万华工失踪或牺牲,大部分华工战后返回中国,也有几千名华工因各种原因留在法国,成为法国最早的中国移民。时光飞逝近百年,法国一战老华工的这段悲壮史,很多人可能已经淡忘了,或者不甚了解。然而,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当人们今天来回顾一战这段历史,回顾中法友好关系史时,不应忘记当年14万华工书写的这浓墨的一笔。

  旅法艺术家、法国欧华历史学会会长、欧洲龙吟诗社主编叶星球先生是一位有心人。他来法二十多年,在勤奋创业的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还十分关心法国与欧洲的华人历史,已出版《法国华人三百年》一书。多年来,他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查找相关资料、收集老照片,采访当事人,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整理出有关一战老华工的历史。最近,由他和法国齐鲁协会会长江敬世撰著、巴黎太平洋通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从多角度、多领域记述法国一战华工历史的中文著作《法国一战老华工纪实》在巴黎面世。中国驻法大使孔泉在为此书的题词中写道:“岁月难诉十万华工魂,青史畅书百年不了情”。记者就此采访了叶星球先生和部分一战老华工后代,听他们讲述了一战老华工那些说不完的故事。

  结识最后一位老华工

  2002年秋天,叶星球来到妹妹叶碧华在巴黎近郊蒙特尔开的一间中餐外卖店,与在这里用餐的一位名叫吉利埃的法国女士交谈起来。吉利埃住在蒙特尔,经常到这家外卖店用餐,久而久之,就常和店主叶碧华谈起身世,原来她的父亲是一位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华工朱桂生。

  朱桂生于1896年生于江苏丹阳,儿时家境困难。一战开始后,英法联军在战场上频频失利,造成了兵员和劳力的严重不足。1915年12月,法国派出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到中国,与当时的北洋政府谈判,在中国招募劳工,到英法战地服务。达成协议之后,从1916年开始,中国一共派出了14万多名劳工,分批从上海、威海卫、浦口等码头乘船到马赛。到马赛后,便分赴各个战区。时年20岁、年轻力壮的朱桂生得到消息后前去报名并被录取。在前往法国的路上遇到了大风,他们在海上漂泊了5个多月,历经磨难。对于这段经历,朱桂生印象深刻,他没想到去法兰西的路程竟是如此的艰难险阻。到了马赛港,他被分配到拉罗舍尔战地服务,干过面粉厂工人、运送粮食弹药等工作。1917年中国政府对德国宣战,部分华工被英法盟军直接拨入步兵和炮兵部队,与英法盟军并肩作战。战后,朱桂生和十几个同胞就在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拉罗舍尔定居下来。后来,他在码头上找了份司机的工作,并于1921年与当地姑娘巴蒂斯特相爱结婚,婚后育有一子二女。

  1939年5月,二战硝烟再起,德国法西斯侵占了拉罗舍尔。同年9月朱桂生正式参军。在部队,朱桂生从事后勤工作,负责马匹调度。战争中,朱桂生19岁的儿子不幸在舰船上发病身亡。二战结束后,朱桂生一家就一直住在拉罗舍尔,他先后当过司机、电工、冷冻库房工人,直到退休。

  吉利埃与叶星球谈得很高兴,她还邀请叶先生去她家做客,看望恰巧正在她家的朱桂生老先生。这年老人家已经105岁高寿,他性格开朗,为人豪爽,身体看上去还不错,思路也还淸晰,看见同胞非常高兴。可惜当时叶先生因故未能深谈就匆匆道别了。第二年,也就是2003年的3月,这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位老华工与世长辞了,享年106岁。

  叶先生告诉记者,朱桂生的两个女儿非常孝顺,大女儿住在蒙特尔,常接父亲到家里住;小女儿住在拉罗舍尔,也经常去看望照顾老人。这样一位来自中国、为保卫法国而先后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的老华工及其孝顺女儿的故事,在拉罗舍尔传为佳话。每逢老人生日,拉罗舍尔的报纸还会做专题报道,当地市长更是专程到他家祝贺,并赞道:“老人家不仅是一位老寿星,也是融入法国社会的一个典范,是拉罗舍尔市市民的骄傲。”

  

  说不完的老华工故事

  在结识老华工朱桂生之后,叶星球便开始了集中收集一战老华工资料的工作。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收集到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那一位位老华工后代所讲述的故事,经常将他的思绪带到一战那硝烟弥漫的岁月中……

  为人厚道的路西在巴黎郊外95省开着一个小百货店,经常到3区、4区进货。有一天,他向叶星球讲述了父亲李秀云的故事。李秀云于1894年出生于江苏,22岁那年告别父老乡亲,和几十个老乡从上海码头出发,到欧洲做战地后勤工作。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华工经常随战争的需要转移,在无边的孤独和恐惧中等待和平的来临。出国前,华工合同中规定一星期做工7天,中国节日也不放假,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涉,准许星期日和中国节日放假。在这些节假日里,经常由华工自己组织文艺活动,演出中国的京剧、梆子戏、杂耍、舞狮、龙灯等节目,当地居民也赶来观看。法国人对待华工不错,没有华工与当地居民发生过冲突。每逢周日,华工还经常三五结队地到农村去玩,到法国人家里去作客,但一般限于方圆15公里之内,这样当天可以返回工地。有一次李秀云与几个华工到农村去,小孩子看见生人害怕,法国妇女就安慰小孩说:“不要怕,这些人是帮助我们打德国的中国叔叔。”当时法国食品很紧张,是配给制度,主人在招待他们时告知只有清咖啡,没有糖。于是华工们下次去时会带上面包、烟、酒和糖果,法国人则拿出煎鸡蛋和当地菜肴,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感情。1918年,一战终于结束,大多数的华工返回中国。李秀云留了下来,在哥梅驿水泥厂工作,后来与法国姑娘欧仁妮结婚。

  如今,无论是战后返回祖国、还是留在法国生活的老华工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华人后代和法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在法国北部的几个地方,老华工的几处墓地保存完好。牺牲在法兰西土地上的每个老华工的坟墓上,都立有一个墓碑,上面用中文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和籍贯,书有“永垂不朽”等墓志铭。在距离一战结束70年后,为表彰一战期间14万华工参与盟军作战,与法国人民共赴国难流血流汗立下的功绩,法国政府特别授予当年参战的二位老华工吕虎臣、曾广培骑士军团荣誉勋章。在一战结束80年后,巴黎13区Baudricourt公园里竖立起一战华工纪念碑。

  就在《法国一战老华工纪实》截稿后不久,叶星球又了解到另一位来自安徽的老华工韩庭华的故事。韩庭华的儿子查理今年80多岁,小时候一直在巴黎3区庙街周围长大。查理的女婿还是法国著名歌星克里斯多夫。说来也巧,记者在采访叶星球时遇见了查理,老先生看起来精神很好,他告诉记者,他会打麻将,而且是麻将高手。因为从小经常和庙街的华人接触,查理会说一些温州话,他对父亲和父亲的那些朋友非常敬重。他向记者出示了父亲当年的照片,并帮助叶先生辨认一些当年的华工照片,对这段历史怀有特殊的感情。韩庭华英年早逝,长眠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但关于韩庭华,还有许许多多老华工的故事,却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4月17日,法国一战博物馆举行了奠基仪式,明年11月11日将举行落成典礼和开幕仪式。目前该馆筹建机构还在进行展品的征集和采购。叶星球参加了这次奠基仪式。他告诉记者,《法国一战老华工纪实》一书将赠送给一战博物馆。现在馆里收藏的与华工有关的资料还很少,希望华人能够多提供相关资料给博物馆,让更多的法国民众和华人了解和记住这段历史。正如《欧洲时报》总编辑梁源法先生在这本书序言中所写的:现在,我们在讲述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的时候,在回忆源远流长的中法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一战时期14万老华工们在法兰西土地上最先播下的友谊种子吧。他们当年在法国的艰辛生活,他们所留下的业绩,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纪念。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