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发七文:三问股市下跌原因四论打击内幕交易
编者按:自4月中旬以来,沪深股市接连大幅度下跌,各方对下跌原因莫衷一是。在此背景下,从5月6日开始,《人民日报》就股市热点问题连续发表了7篇报道和评论,其中的亮点是两个:一是就股市下跌原因采访各方专家和投资者;二是就依法打击违法行为进行连续报道和评论。
不少投资者希望从这7篇报道和评论中获得一些启示。为此,本报今日集中整理刊发这7篇文章的精华内容,供大家参考。
限于篇幅,本报编发时略有删节
中国经济趋好 股市为何跌跌不休 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反向指标或反向“晴雨表”。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报表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领先全球,上市公司业绩增幅领先全球。但是中国股市无论上证指数还是深证综指却屡创全球跌幅之最,近期,沪深股市深幅震荡,短短数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上演了半年多来最惨烈的调整,从3159点跌至2870点以下。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积极表现为何没有体现在股市运行上,市场又在担忧些什么?
严控房价成为下跌导火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署松认为,股市上个月的下跌,最先源于地产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导致地产板块跳水。
楼市的下跌也影响到银行股的走势,因为银行是地产的主要贷款方。流动性的收紧已不再是新闻了,今年初以来收回流动性的预期就在不断加强。4月末,央行还发行了750亿1年期央票,连续10周实行正回购操作,当天就导致了沪市一度跌到2866点。5月2日,央行又决定,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由此可收紧流动性贷款约3000亿元—4000亿元。如此大力度的调控使得A股短期难以走出阴影。
加息预期影响市场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证券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也表示:“股市这一次下跌应该多少有些不太正常,首先是对宏观经济紧缩的一种担忧,尤其是对加息的担忧。”
有分析人士认为,鉴于今年下半年国内必然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密集加息,甚至货币政策的收紧还很可能贯穿全年,到年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有可能让位于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如果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适度,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适度从紧,当下,是否加息和何时加息已经成为众多投资者观察央行货币政策转向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正是因为这些担忧,对市场造成重大冲击。
事实上,各方预期未来将逐步展开的退出政策,实质上是为防止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局部过热,同时控制通胀水平,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总体上也是有利之举。而由于市场心态不稳,对加息预期出现反应过度。
股指期货放大了下跌幅度 4月16日,中国内地首个金融期货品种沪深300股票指数期货合约正式挂盘上市。它的推出,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告别了只能依靠股价上涨来盈利的单边市。但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股指大幅跳水。可以说,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价值发现、稳定性功能在中国股市没有得到体现,其负面效应反而凸显。如赌博功能、投机功能、上下震动功能等等。
有分析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在短期内将会导致部分偏爱高风险的投资者由股票市场转向期指市场,产生一定的资金挤出效应,股市的资金流向期市,造成股市暂时失血。
有“全球金融期货之父”美誉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终身主席梅拉梅德表示,股指期货会起到稳定现货市场的作用,不会加深现货市场的波动。
下跌是否只是短暂回调? 当股市走向熊市时,还是有不少利好因素支持股市转好。
吴晓求说:“我相信这次下跌是比较短暂的,它不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熊市过程。”
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受国内需求旺盛拉动,经济增速明显加快,2010年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喜人。统计显示,306家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31.41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净利润202.12亿元,同比增长233%。专家认为,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向好,必然最终反映到股市上,换句话说,决定股市走势的最终力量必定是宏观经济的走势。
也有专家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这将会导致大量国际资本涌入内地市场;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这也将会导致国际热钱的流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会推动股指上扬。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说,从股市的短期运行来看,牛市与熊市的转换总是在不断进行,“牛”来“熊”往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无论房地产调控还是加息预期增强,出发点都是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和恶性通货膨胀。即使这种调整会打压某些板块的股价,这也是一种正常回调。
(杨 昉 余 洁 帅鹏坤)
第1页
A股为何连续下跌 4月中旬以来,沪深股市在经历了半年多的振荡整理后,开始加速破位下行。我国A股市场跌幅远大于近期全球主要股市。
市场为何会出现连续下跌?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多重因素导致股市的连续调整,但目前来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对房地产的调控。地产相关产业链市值占比很大,调控也会影响到人们对钢铁、水泥、银行等相关行业的判断。
“有投资者之前猜测,调控房地产会促使资金从楼市流向股市,从而促进股市上涨。我认为,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一般而言两个市场关联度很大,而不是相互替代的"跷跷板"关系。”李大霄说。
此外,货币政策逐渐由过度宽松到适度宽松常态化回归,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已3次上调,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也一直存在。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股市的流动性不免紧张。而境外市场的剧烈波动,对A股市场投资者也会产生心理层面的影响。
股指期货是振荡下跌的“放大器”? 4月16日推出的股指期货,使A股市场有了做空机制。在股指期货推出的第二个交易日,A股市场即出现大跌。此后,期指与现货指数双双快速下跌。有投资者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是股市下跌的原因。
投资者李先生说,在市场形成下跌趋势时,参与股指期货的人可以开股指期货的空仓,等待股指下跌后平仓获利,甚至不排除有人通过抛售所持股票促使股指下跌的可能。这相当于股指在下跌时,又被一股力量推了一把,速度肯定会更快了。
事实上,推出股指期货后,股市出现下跌,在海外市场上早有先例。不过,从海外市场的长期运行情况看,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避险工具,并不能对股票现货市场的长期趋势形成实质性影响。海外市场的这种“先涨后跌”现象,与市场的“羊群效应”和投机氛围有关。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总经理郑学勤说,股指期货的主要功能并不像许多人所说的,是为投资者提供了股市下跌也可以赢钱的机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投资者提供了寻求保护的工具。有了这样的市场,投资者就不必通过抛售股票来避免可能出现的亏损。他认为,目前我国市场的股指期货交易,无论就交易量、持仓量和参与者而言,都只能说是建立起了一个市场的骨架。它还达不到对股市起实质性影响的规模。
真正的“市场底”何时会出现 经过这一轮下跌后,5月13日市场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市场是已经见底,或者仅仅是下跌途中的反弹?
中信证券研究员卻峰表示,短期内市场有个“业绩底”和“估值底”。据他们测算,即使以最悲观的预期来看,2010年净利润同比增速下调至15.8%左右,按动态市盈率下调至15倍,对应上证指数也在 2410点左右。不过,他也认为,估值的底往往是事后判断, 真正的“市场底”何时会出现仍取决于市场预期和经济预期的变化。
就政策面的预期,中信建投分析师刘献军认为,4月份经济数据尤其是居民消费指数(CPI)数据公布后,有两个现象值得投资者注意,一是CPI虽然创新高,但其幅度低于大多数人的预期,二是在CPI数据公布后,市场上关于加息的声音反而大大减少了。这至少能说明,在结构性的通胀数据下,经济局面将更加复杂,此时央行对使用加息手段将更为慎重。
李大霄说,股市下跌,从根本上说是整个市场资金出现失衡。股市中总是有钱要进来,也有钱要流走,但流走的快过流入的。在这个问题上,如果有关方面能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大股东能够进一步增持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公募基金提高入市比例等等,多方开拓市场资金来源,使得融资速度和引资速度相匹配,就更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许志峰 刘 佳)
股指期货不是下跌“元凶” 自4月16日推出以来,股指期货已满月了。短短一个月,股指期货开户数迅速增长,已逾2万户,保证金金额已达70亿元。
不过,股指期货上市的这个月,A股市场大跌。以4月16日收盘价格计算,本轮下跌中,沪深300指数的最大跌幅达到了17.87%。于是,有人认为是股指期货的推出,诱发、助推了股市的大跌。
股市涨跌有自身规律 说股指期货引跌股市没有根据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教授分析,决定股市涨跌的是基本面和宏观政策,而非股指期货,这两者没有任何关联。即使没有股指期货,本轮下跌也不可避免。
影响本轮股市下跌的原因有很多,有国外金融事件的影响,比如希腊债务危机等,也有国内货币政策、楼市政策偏紧等原因。
“股市的涨跌有自身的规律,把股市下跌归于股指期货没有根据。”上海证券副总经理姚兴涛说。
海通证券高级研究员雍志强谈到,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4个合约价格和股票现货市场密切相关,完全没有出现股指期货合约价格脱离现货而独立特行的局面,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基本上跟随股票现货指数走势,也符合海外股指期货市场初期的情况。
雍志强提供的分时数据显示,是股票现货领跌股指期货,而非股指期货引跌现货。只有当股指期货名义成交金额和未平仓合约价值超过现货股票市场交易额的50%,甚至达到80%左右时,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才会有影响。
资金规模只有70亿元 “小蚂蚁”难以撼动股市“大象” 有关专家认为,从目标来看,股指期货应该成为股市的稳定器。但是,由于股指期货刚刚推出,因此,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参与者的广度都还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目前,中国大陆的股指期货 资金规模只有70亿元人民币。保证金的总额仍不及一只股票的总市值,相对于总市值20万亿左右的A股市场,“小蚂蚁”还难以撼动股市这头“大象”。
市场研究显示,通过对近期股市、期市资金流量、存量的分析,4月16日以来,随着中国股市的重挫,沪深300成份股净资金流出约为678.94 亿,而在这个时间段,期货市场活跃资金存量平均为15.94 亿。从资金量来看,股指期货市场上资金的行为尚不能影响股票市场走势。另外,根据估算,自股指期货上市至今,约94.93%的成交量在作趋势投机交易,套利交易的份额相当小。这是股指期货下跌相对较为迟缓,一直处于正价差运行的主要原因。这也再一次证明,是现货拉动期货下跌,而不是期货拉动现货下跌。
期指成交量为名义成交额 量大属正常不值得大惊小怪 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上市后,交易比较活跃,日均成交量约16万手,成交量多达1000亿元以上,甚至超出了现货市场的成交量。这么大的成交量是否会造成对股市的影响?
专业人士分析,这个成交量比较正常,虽然比预期的要高许多。
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实行“T+0”日内回转交易,同一笔资金日内可以交易多次,这些交易额都是名义的,名义成交额高也是正常的。目前,沪深300指数期货名义成交金额与股票现货市场成交额相比基本接近,因此,这样的交易量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过去,股市大跌,股民或机构投资者只能卖出股票保值,越卖股市越跌。现在当股票市场面临压力而流动性不足时,投资者可以选择在股指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从而减轻了股票市场的卖出压力,股市下跌的可能也就小了。
贺强教授强调,中国的股指期货还很稚嫩,投资者也还不完全熟悉,我们对这个市场更应该呵护。别让一个襁褓里的“婴儿”承担更大的压力,他还要成长。(谢卫群)
证券市场违法行为将遭严打 该报道介绍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主要内容,这一文件对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违法行为立案追诉标准作出了规定(报道全文此处从略)。
资金先知先觉屡出现 巧合还是内幕信息泄露 5月19日,宏达股份(600331)出现异动,成交放出6.7亿元的巨量,是前一个月平均每天2亿多成交量的近3倍,并且股价以涨停报收。19日晚间,公司即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称大股东正在酝酿对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将停牌最多一个月。这被外界质疑重组消息提前泄露,19日当天大量买入宏达股份的资金可能涉嫌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
消息是否提前泄露?巧合为何这么多?
长期从事证券投资的徐先生认为,2009年4月20日是高淳陶瓷(600562)停牌重组的前一天,也出现了放量涨停的走势,与此次宏达股份的情况非常相似。事后,有得知内幕信息的交易者因为提前买入了大量高淳陶瓷股票而被立案侦查。如果仅仅用巧合来解释宏达重大重组停牌前的资金涌入,显然不能让人信服。所以,从宏达股份当天的交易情况看,很有可能有资金提前获得了内幕信息,并且发生证券交易金额50万元以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徐先生表示,在A股市场,在公司因重大事项重组停牌的前两天,资金放量涌入的案例并不鲜见,比如今年5月5日的中国重工、4月26日的蓉胜超微等。为什么每次都这么巧?
不过,大多情况下,由于投资者自身虽然没赚钱却也没有受到直接损失,所以许多人就见怪不怪,得过且过了。徐先生希望证监会等有关部门能对这类乱象严加监管。
(沈 寅)
打击股市内幕交易须强化执行力 为严打证券市场违法行为,5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手发布规定,明确了股市内幕交易的立案追诉标准,这让不少股民为之欢呼雀跃。但是,这一规定发布仅一天,宏达股份就出现了非常可疑的交易情况,引发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毋庸置疑,内幕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监管在证券市场一直是个难题。
但是,对内幕交易不严肃查处,对股民、将对股市乃至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将非常恶劣。
影响股民的价值投资理念。在投资者教育里,我们始终提倡“价值投资”,希望股民能少一点投机行为,多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内在价值,从公司的长期发展中分享红利。但是,可疑交易的屡屡出现,对股民的价值投资理念冲击巨大,导致不少股民把重点放在了炒“消息股”上,寄希望于提前获得“内幕信息”而暴富。
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信用是金融市场的基石。我们是提倡投资还是“投机”,我们的股民是股东还是“赌徒”,都与市场信用程度直接相关。如果不严肃查处,几起内幕交易事件就会极大削弱市场信用,影响非常恶劣。
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证券市场本可以通过市场再分配,让投资者享有更多上市公司发展红利,从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内幕交易的出现,使一些大资金掠夺了本该属于小散户分享发展红利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内需的拉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幕交易猛于虎!既然打击内幕交易已经标准清晰,有法可依。那么,下一步的难点就集中在执行力上了。希望有关部门狠下决心,对一些可疑交易进行清查,还清白者以清白,还违法者以颜色,还投资者以信心!
(六 如)
香港如何严打内幕交易 强化证券市场立法和司法,内幕交易行为被纳入刑事犯罪。
在香港证监会的工作中,打击内幕交易是重头戏,不过对此类违规行为,香港的称呼比较特殊,称其为“市场不当行为”。
所谓的市场失当行为,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第 245 条的定义,具体包括内幕交易、虚假交易、操控价格、操纵证券市场、披露关于受禁交易的资料及披露虚假或具误导性的资料以诱使进行证券及期货合约交易等。
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 252 条,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在考虑证监会作出的报告或律政司司长作出的通知之后,或在其他情况下,如果觉得曾发生或可能曾发生市场失当行为,就可以在审裁处进行研讯程序,审裁处则有司法管辖权了解及裁定与市场失当行为有关的任何问题或争议点。
内幕交易遭遇重拳严打,成为不可触摸的“红线”。
2008年7月17日,《证券及期货条例》颁布以来的首宗个人“内幕交易罪”案完成定罪——熊丽美利用内幕消息避免了6万多港元的投资损失,代价是20万港元罚款及6个月监禁(缓刑2年)。“内幕交易”在香港证券市场开始成了一条不可触摸的“红线”。
过去的2009年堪称香港证监会打击内幕交易成果丰硕的一年,一只又一只“老虎”接连被打。其中,4月份的一起案件,使香港证监会打击内幕交易的工作跨越了一座里程碑。该案中,投资银行家马汉扬被判犯有内幕交易罪,监禁26个月并处罚款23万港元,成为第一个因该罪名在香港被判入狱之人。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在该案宣判后明确表示:“这个案子发出的信号很清楚——从事内幕交易就要去坐牢。”
此后,更多违反市场公平公正原则的人被送入监狱,而且在刑期和罚款额上屡创“新高”。
内幕交易者除面临牢狱之灾,还可能面对巨额索赔。
公平的市场提供了公平的游戏规则,依靠不法行为牟利,必须面临更高的违规成本。《证券及期货条例》明确赋予遭受损失人士追讨赔偿的民事诉讼权,内幕交易者除面临牢狱之灾,还可能面对其他投资者的巨额赔偿诉讼。
整体而言,香港建立了一整套外部制衡机制确保证监会公平、公正执法,整个香港社会也在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不给违规行为提供可乘之机。(黄 拯)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