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提供 |
图片由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提供 |
4天之内大邑崇州相继出现“天坑” 4名专家实地调查:与地震无关
近日,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连续出现两个“天坑”,引起附近村民恐慌,猜测与地震有关。
昨日,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表示,经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刘俊贤等4名地质专家实地调查后,初步判断:两处“天坑”,均与地震无关,属正常地质现象。
惊讶发现:
大邑崇州出现“天坑”
5月27日早晨,新场镇村民侯先生,给自家稻田灌水时发现“天坑”:“天坑”整体呈坛子状,坑口相对较小,直径约1.7米,腔内较大,腔壁间最大直径约2.2米,坑内可见深度约1.5米。第二天,又在水田内发现一坑。
3天后,崇州市怀远镇村民周先生也发现了一个“天坑”。周先生说,他路过邻居家一块秧田时,秧田里突然喷水,势如泉涌。水停后,原本好好的秧田竟出现一个1米多深的“天坑”。
这些“天坑”,究竟是怎么回事?
专家初判:
两处“天坑”属正常地质现象
实地调查后,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说:大邑“天坑”,初步判定是由于常年抽采地下水,使砂卵石层中的细粒砂逐渐被地下水带走,从而致使砂卵石层在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架空结构,后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塌陷,致使地面下陷。
崇州“天坑”,初步判定是由于其附近曾进行过地震物探勘探,在冲击钻探及爆破振动影响下,卵砾石层变疏松,形成架空结构。随着灌溉水不断入渗,在地下水位变化及自重作用下发生的塌陷。崇州“天坑”发生的地表喷水现象,是由于塌陷瞬间,卵砾石层中孔隙体积急剧缩小,地下水径流不畅,便形成短时间承压水头喷出地表现象。“大邑和崇州两处‘天坑’,并非如村民们所传是地震前兆,这是属于正常的地质现象。”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教授级高工刘俊贤介绍说。
应对措施:
尽快回填“天坑”
对于如何处理这两个“天坑”,刘俊贤建议,首先,要在坑洞周围不小于3米的范围内拉上警戒线,竖立警示标志,防止小孩等掉入坑洞内。其次,尽快回填塌陷坑洞,回填时应分层夯实,避免砂土等透水性较强土体回填,回填后应满足水田种植要求。回填之前,应阻挡灌溉水等地表水继续流入塌陷坑洞中,以免坑洞进一步扩大。
早报实习记者李凌静实习生梁良
专家勘察发现,两处天坑深度差不多,大邑那处有1.5米,崇州的有1.3米。但这两处“天坑”属于正常地质现象,与地震前兆没有关系。其中,大邑新场镇的“天坑”,是由于常年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砂卵石层中的细粒砂逐渐被地下水带走,这使得砂卵石等颗粒较大物质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被架空了。一旦地下水位变化,而5月又是雨季和水田灌溉季节,在地表水不断渗入的情况下,地面因此发生塌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