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6月5日电 题:多国“水城”巧护文脉 “与水共生”各展奇智
作者:邹瑞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发展和城市繁荣,素来与水紧密相连。但水有时也会展露暴戾的一面,以可怕的自然力毁蚀文明。所以,在人类离不开水的同时,又必须与水保持一定距离,变着方法巧妙“治”之。上海世博会上,威尼斯、大阪、成都、杭州、巴塞尔、日内瓦、苏黎世等诸多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案例,正在世博园内与世界分享其传承至今的“与水共生”心得。
威尼斯:建筑保护“与水谋皮” 威尼斯向以独特浪漫的水上风情和文艺复兴历史遗产闻名于世。然而几乎每年,这座著名水城都要遭受洪水“光顾”之苦。科学家指出,威尼斯的常住人口已经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约2/3。如不采取防护措施,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直接威胁威尼斯的生存。
“在威尼斯,所有的城市变化,都要满足一个共同条件:一定要有足以呵护脆弱环境的持续性和并存性。”威尼斯市长乔治欧·欧森尼在威尼斯馆的开馆仪式上如是说。如何在用水、治水的过程中,让那些沉淀着千年文化的古老建筑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这一顾虑让威尼斯的每一步都可谓“如履薄冰”。
为了解决水患,他们设计了一种防洪活动水坝,命名“摩西”。据威尼斯馆工作人员介绍,在没有水患时,这种活动水坝会内部注水,沉放在海底;有泛滥危险时,只需将海水排空,把水坝升起,就能抵御3米高的大潮水。
据介绍,早在16世纪,威尼斯的学者和工匠们就已初步设计出既适于水城航行、又可抵御海水来袭的水上基础设施。此次威尼斯馆的展示理念便以“温故而知新”为主题,借孔子的慧语传达出威尼斯人推陈出新的城市智慧。
大阪:技术控污人水和谐 大阪是此次日本唯一入选上海世博的城市案例,其主题定为“环境先进城市,水城大阪的挑战”。据大阪馆工作人员小野早苗介绍,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曾给日本这座著名传统水城造成可怕的污染。但如今,通过先进的水循环技术,大阪市民已经可以直接饮用自家水龙头中流出的水。
在大阪馆,参观者通过踩动一辆特殊的自行车,就能把污水转变为纯净水,这利用的是反渗透膜净化技术。这项技术还可以利用在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枯竭问题。包括下水道改善、高纯度水处理等技术,大阪的核心理念都是“高度循环再利用”。
除了“水技术”,大阪亦重视对其“水文化”传统的关注。缘河而起的祭祀娱乐活动,每年都在大阪上演。如在7月末,大川河上有日本三大祭之一的“天神祭”,100多只色彩缤纷的船只熙熙攘攘穿梭其间,热闹非凡,据称迄今已1000多年历史传承。每年夏季歌舞伎开幕时节,歌舞伎艺人在船上盛装狂欢的“乘船”活动等,也已在当地深深扎根。
成都:再现“都江堰”智慧 成都案例匠心独具,是一个开放式的“活水公园”。与大阪相似,它也将焦点放在水治理与循环上,通过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巧妙地将污水处理的中介工序,变成一座清新美丽的公园。
步入“活水公园”,鲜花烂漫,水声潺潺,芳香阵阵。山坡上一处看似平常的景观喷水池,其实是一个厌氧化处理沉淀池,是收集污水和进行初步处理的地方。随后,通过高坡的自然落差,初步处理过的污水流入一层一层鱼鳞形状的植物床和养鱼塘,通过植物、鱼类的吸收转化,最终达到净化目的。
重新变得清洁的水,最后由一座模仿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鱼嘴分水堤”流入池塘,都江堰是秦代建成的著名水利工程,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鱼嘴是其中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于岷江中,将其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堤坝与植被水塘一起,形成一副绝美画卷。
据了解,这座融合中国古代智慧的成都“活水公园”,每天可现实净化15吨来自世博园内的污水。它完整地展示流水在自然中由浊变清、实现生物净化的全过程,其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被视为本次最佳实践区案例中最具推广价值的案例之一。
(责任编辑:li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