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环境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有军营就有绿色,一代代官兵精心呵护生态环境,让第二故乡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生物更多样、人与自然更和谐!
广州军区某炮兵师——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本报记者 王雁翔 通讯员 周 科
绿草如茵,鲜花争艳;流水潺潺,荷叶滴翠;亭廊座椅,曲径通幽,鸟儿嬉戏……6月初,记者走进广州军区某炮兵师营区,如同进入景色宜人、环境幽雅的生态公园。
该师后勤部部长何声岳指着营区1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湿地自豪地说,这块湿地日处理污水2500多吨,每年能节约经费20多万元,营区部队所有绿化灌溉、洗车等用水,都是来自污水处理站净化后的中水。消除了污染,生态环境好了,曾经离开多年的白鹭、斑鸠等各种鸟类又相继落户营区。
据介绍,在未建人工湿地之前,部队训练和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流入营院外的排洪沟。前年,师党委转变理念,大胆引进地方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整治营区水系,创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约型营区。记者在人工湿地上看到,污水通过自动格栅、水力筛过滤,由地层回还到后山的大型水库,进入高位沉淀池,然后配送到人工湿地中,经湿地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吸收,最终转化成可再生利用的中水,实现了“污水变中水、中水再利用、对外零排放”的目标。
在治理污染的同时,这个师积极引入“绿色环保”、“生态节能”等新理念,将节能环保的外墙保温隔热、太阳能集热、照明等数十项新技术用于营区建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形成了“营在园中、房在林中、路在树中、人在景中”的良好生态环境。
沈阳军区某装甲师——
科技扮靓低碳军营
蔡庆双 本报特约记者 石斌欣
6月2日,记者在沈阳军区某装甲师营区看到:绿树掩映之下,拔地而起的座座风车高速旋转;栋栋高楼之上,耀眼的太阳能板沐浴晨光……近年来,该师建成了电力供应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有害气体处理系统等8大类19项工程,为低碳军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该师师长马涛介绍,他们充分利用驻地风力资源丰富、日照时间充足的优势,先后引进8台风力发电机和8块太阳能板并网发电,生成的电能除满足营区照明使用外,还用于污水和废气处理系统,年节省电费近10万元。
以前,这个师营区年产生各类污水40多万吨,未经任何处理自然排放,不仅破坏了营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也使地下水资源受到威胁。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投资近千万元建成了集污水处理、自动监测、水资源再生及回收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污水集中处理站,日处理污水1500余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二级排放标准。记者在处理站的电子显示牌上看到,这套系统已正常运转了35040小时,处理生活废水百万余吨,解决了困扰该师近10年之久的污水排放超标和水资源匮乏两个老大难问题。
这个师地处“风口”,加上重型装备扬起的滚滚尘烟,营区常常被黄沙包裹。而且新装备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易产生酸雾等有害气体,餐饮油烟污染源也较为密集,对官兵身体健康带来损害。为此,他们为电池充电间配备了酸雾通风净化系统,为每个食堂安装了高压静电油烟净化器,使营区空气明显净化。近年来,该师先后被总部评为“文明卫生军营”、“全军环境保护模范单位”和“全军首批生态营区”,被国家环保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新疆军区某师——
大漠戈壁变绿洲
本报记者 孙兴维 特约通讯员 王 宁
6月2日,正在野外驻训的新疆军区某师官兵利用中午休息间隙,来到由部队官兵亲手培育起来的防风绿色长廊,为绿油油的冲天杨、戈壁红柳等植物浇水施肥、换土除草。
“在新疆沙漠戈壁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该师地处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部,驻训地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多年来,该师发动全师官兵广泛开展“治沙造林、绿化驻地”活动。虽然师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植树造林、改造沙漠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为了使栽下的树苗能够成活,官兵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冬季来临之前,官兵们要顶着七八级大风,捧起一把把黄沙给一棵棵小树苗轻轻盖上“沙被”,以防冻死。春天天气转暖后,他们又一一将沙土刨开。官兵坚持科学种树,不仅购买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与新疆农科所林业专家结成共建对子,请研究所的专家向官兵传授种树知识。同时,广大官兵普遍开展了种“入伍树”、“转业树”等活动,把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推向高潮。
师参谋长刘平告诉记者,不管每年野外驻训任务多么艰巨,训练多么紧张,他们都不忘植树造林。官兵们经常利用训练间隙,为茫茫戈壁播种新绿。5年来,该师共组织官兵6万余人次,义务植树20余万株,硬是在昔日的茫茫戈壁上种出了一条“绿飘带”。
图为东海舰队某部综合训练场一角。曹结余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