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11日,联合国2010年第二次气候变化谈判在德国波恩举行。本次谈判将讨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后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发达国家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的筹集与落实等议题,以便为今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做准备。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在丹麦哥本哈根遭遇挫折之后,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再次走上前台,高声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实性。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在2007年发表的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山冰川可能在2035年消失”的错误表述,以及去年在英国部分科学家刻意隐瞒部分不支持气温升高数据的“气候门”事件,都成为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手中的证据。德国《明镜》周刊在今年初刊文称,研究数据表明,近10年来全球气温一直很平稳,没有上升。美国一贯支持全球变暖观点的《纽约时报》,也于今年2月初在头版位置刊登怀疑论者的观点,批评IPCC报告有失偏颇。而美国参议院今年内压根没有把《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列入其讨论表决的议程之内。
但是,许多支持全球气温正在升高的科学家,并没有停止应对气候变化的脚步。中国提出了“基于人均累积排放的碳预算方案”。该方案提出按照人均原则,确保人人享有发展权利分配碳预算,兼顾了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和国际气候公平。
今年5月初,美国国家科学院255位院士(其中包括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联名发表公开信《气候变化与科学的诚实性》,认为“科学结论总会有某些不确定性,科学永远无法绝对地证明任何事情。当有人说社会应该等到科学家能绝对地肯定时再采取行动,这等于说社会永远不采取行动。对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可能造成大灾难的问题来说,不采取行动会让我们的星球面临威胁”;最近发生的“气候门”等一系列事件改变不了“地球正在变暖”的基本结论。
气候变化怀疑论者可以质疑全球气候变暖的真实性,却无法回避人类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量的有限性,以及这类能源的使用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都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目前的能耗和经济发展方式,转而采取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属实,中国都必须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之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以及作为“世界工厂”所承担的来自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转移等因素,都倒逼中国必须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否则将面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能源供应与安全难以为继的严重后果。
因此,节能减排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又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重要举措。两者的重合,不只发生在中国,全球亦然。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与其陷入对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属实的无尽争论,不如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无视科学和气候变化,把头埋在沙子中,肯定不会为我们带来好运。
(作者为本报编辑)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