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中国寄粮食安全希望于土豆
来源:中国网
美国《华盛顿邮报》2010年5月31号文章:中国寄粮食安全希望于土豆 记者:劳伦 基恩(Lauren Keane)
湖南农民正在冲洗刚刚收获的土豆
在种稻米的地里,中国试图用少见的手段来维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土豆。
中国政府已在土豆相关领域增加研发,生产和培训费用,政府希望土豆能缓解贫穷并成为抵抗饥荒的屏障。
长期以来,在这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又加上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养活这个人口不断增长的国家一直是个很大的挑战。中国要用自己十分之一的耕地来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中国城市扩张又以惊人的速度吞噬耕地。预计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每年需要额外多产1亿吨粮食。
统计学上的数字现状或将改变中国饮食习惯。和大米、小麦相比,土豆生长需要的水更少,土豆的热量也更多。在中国南方种稻米地区,农民可以在两个播种季节期间套种一茬生长快速的土豆。在北方一些最穷的地方,土豆又是为数不多适合生长的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马铃薯科学家谢开云说,“马铃薯在中国潜力巨大,大米、小麦、玉米,我们已经极尽其用了,但土豆还没被完全利用。”
即使热衷于抓住土豆商机,中国的企业家还要将土豆做成中国人更熟悉的口味:馒头、面条和糕点。他们还在发展一些外国品种,将种子送入太空,宣传零重力条件下能让种子更有营养,这些上过太空的种薯还会收额外费用。
土豆基本上是副食,短期内,甚至永远也不会取代米面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政府也还未将其列为主食,主副食的区别意味着土豆在本国市场的优惠待遇,以及背后的重大文化内涵。
但土豆逐渐被认为是种未充分利用的资源。
考虑到这一点,今年2月份政府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签署协议,在北京联合开办马铃薯研究中心。中心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土豆新品种,能在中国特殊地区快速可靠生长。上个月,国务院开始对种植高产土豆的农民进行补贴。政府资助的试验田也几乎在每个省铺开,培训农民利用新方法,提升产量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 着眼未来
“一个国家明确地将一种商品视为发展工具,此举非同寻常。”帕梅拉 安德森(Pamela K.Anderson)说,他是国际马铃薯中心主任。“这显示了中国政府如何严肃对待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粮食自足政策,全国所需粮食95%都靠自产。中国如此之大,一旦发生大面积粮食欠收或其他粮食危机,必将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激增的粮食需求会冲击世界粮食市场。“假如中国进口大量粮食,将对世界粮价造成巨大影响,”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区主任韦安夏(Anthea Webb)说。
中国比世界其他国家种植、消费的土豆都多。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人均土豆消费量仍落后,仅是俄罗斯的三分之一和美国的三分之二。
中国马铃薯平均亩产比其他发展中国家要低得多,主要是因为农民用了便宜的,容易致病的种薯。中国各级政府正通过增加马铃薯投资改变这一现状,希望这些投资能提高农村收入,帮助维持社会稳定。
2005年开始,湖南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种植马铃薯,去年开始又利用政府资金为农民提供培训和种薯。冬天土地闲置时,农民在稻田里种土豆;种土豆也能为明年种稻米改善土壤成分。
现在是进入中国土豆市场的好时机。4月份土豆零售价格比去年11月涨了85%,部分也是因为西南大旱导致减产。
“我们种一季土豆等于种三季大米的收入,”或是种包菜的十倍,40岁的黄伟华(音)说,他是当地农民协会主席。他指着一片长势良好的土豆梯田说,对面就是他家,两层砖瓦结构小楼,他儿子正在装修一层,用的就是卖土豆的钱。
市场潜力
假如土豆要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市场还得加快发展。
“中国人对土豆营养了解不够,”土豆科学家谢开云说。“假如每天多吃一个土豆菜,中国可有13亿人。这是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去年,梁希森被誉为中国的土豆大王。这位2006年进入中国富豪榜的企业家,将自己的财富全部投入到土豆产业。他的公司去年生产了15万吨高质量种薯,借助政府补贴,将这些种薯卖到了全国各地,获取了2200万美元利润。
梁先生甚至办了中国首家马铃薯博物馆。馆外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秘鲁马铃薯之神石膏像。门上方悬挂一个红色条幅:“小土豆,大产业。”
温家宝总理也加入了这个行业。去年秋天他在甘肃和当地农民一块吃了蒸土豆,甘肃是中国最穷的省份,也是种植土豆的大省。他穿着球鞋挖土豆的画面,出现在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上。
在中国,有了政府推荐就意味着商机,温总理的信息传递到了湖南的田间地头。最近一天下午,黄伟华就打着雨伞,冒着倾盆大雨站在水渠里查看他的土豆地。
“温家宝说土豆很重要,在中央电视台!”黄伟华大睁双眼说,“我觉得这是个好苗头,对吧?”